孙莹莹 袁琳
【摘 要】发展是解决一切的关键,在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符合我国国内外形势的科学理论。新发展理念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有着深刻的来源和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新发展理念形成的重要来源和基础,是形成我国独特发展方式的理论根基。明确新发展理念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这一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的内涵,了解其来龙去脉,为指导我国的现实发展问题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来源;基础
毛泽东曾说,“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新发展理念正是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继承与批判的实践中创新出了新发展理念,以便于指导我国现实的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困难。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中华人民在长期生活发展中创造出的一切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括思想、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扎根民众心灵的重要基石, 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价值认同。
(二)新发展理念的内涵
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创新性理论,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论、文化、制度、科技的各个方面都要融入创新。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新时代,应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建设,不断增强发展的均衡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追求的重要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应该注重公平与正义,以人民为中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新发展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一)创新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中不乏创新的元素,从“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推陈出新”、“返本立新”等古代成语中都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创新的重视。《周易·系辞上》中说道“日新之谓盛德”,意思是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叫大德。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发展到衰落的过程,只有寻求变化才能继续发展。
在制度创新上,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明朝的内阁制都是对制度的创新,目的都是使上层建筑更好地为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服务。
在文化创新上,中国汉字历经了象形文字、甲骨文等形式一直到隶书、楷书、行书,不断化,不断丰富,越来越容易被人们掌握。从甲骨、简牍、帛再到西汉的纸,追求创新。
在科技创新上,中国四大发明在历史上熠熠生辉,蔡伦改进造纸术;隋朝进行雕版印刷、而后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唐朝末期,火药用于军事,而后南宋利用火药发明了突火枪,这些都是科技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理论创新上,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此后经过多种方式演变为法律,当今很多法律条令也蕴含着前人的智慧。另外,中国历史上所推崇的思想与理论有相当一部分也延续到了今日,甚至还成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创新思想蕴含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前人卓越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激励着我们开拓进取,将创新理念应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协调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协调思想主要表现为“和”文化,古代提倡“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谐”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表现为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协调稳定状态。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强调“道法自然”,意思是人要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宋代思想家张载的“民胞物与”是指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
从人与人的角度看,人与人之间应该做到“家和万事兴”,和谐相处。清朝“六尺巷”的故事实为一番美谈,“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本来因为占地而敌对的两家各让三尺,成就了六尺巷的美名。
我国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要注意各方面的協调,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东西部区域平衡,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全方位构建“五位一体”总布局,使精神文明、社会文明能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
(三)绿色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从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上看,早在我国的奴隶社会,君王就有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发布了大量的环境保护法令,如夏朝规定春季不许砍伐树木,夏季不许捕杀幼兽。春秋战国时期的名相管仲提出的“以时禁发”制度,旨在合理有度地开发自然,不能随意破坏环境。即使进入到漫长的封建社会,这种思想依然层出不穷,儒家文化中就包含了众多“绿色”的主张,荀子提倡“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荀子·非相篇》中也提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二者本就是一体。人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正如鱼水之间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辛稼轩的经典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体现了作者与青山相互欣赏,宛若知己。古代诗人都是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这一点从我国浩若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都能得到证明。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只有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才能坚定方向,继续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才能不断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四)开放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一方面,对外开放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汉武帝时期,就有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汉王朝的繁荣兴盛。丝绸古道车马行,绵绵驼队铃声清。正是因为历史上的成功实践为后代人带来了灵感,我国才开创了现在的“一带一路”伟大工程。
隋唐时期,中外往来十分频繁,日本十三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鉴真东渡日本。新罗也仿照唐朝建立了相似的政治制度,同时期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我国也是受印度影响引进了佛教。北宋时期,海上国内外运输发展迅速。南宋时期,国家对外贸易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也传到欧洲。
另一方面,开放还有“包容”、“宽容”的意思。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心胸宽广的人总能受到人们的尊敬。《淮南子》中也提到,“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也强调了如果人有宽大的胸怀,就可以容纳多种人才。这些都说明我国历来推崇包容、宽容这一优良品德,时代在变,我国的大国胸怀没有变。
四海之内皆兄弟,我国要继续实行睦邻友好政策,加大对外开放,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提供发展机会,坚持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正是符合这种诉求的政策。我国要继续秉承开放的合作精神,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五)共享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共享思想,其中最核心的表达就是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文化则主张“仁政”、“为政以德”,孟子劝君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人民才是统治者最应该重视的对象。荀子主张统治者要减轻赋税,让人民过上好的生活,国家要发展工商业,不能把全部重心放在农业上而轻视商业。唐太宗李世民的《晋宣帝总论》中提到,“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意思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共享还意味着公平、平等。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儒家孔子说:“有教无类”,认为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人平等。孔子又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强调注重分配的公平。南宋钟相喊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意在支持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太平天国运动是经典的农民运动,它所主张的绝对平均主义反映了农民对公平的渴望与诉求。
共享还意味着共同富裕。《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中华民族一直向往大同社会,在这种社会里,天下太平,国泰民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就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民群众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要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三、结论
新发展理念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它取自中华民族優秀传统文化,二者相互贯通、一脉相承。新发展理念既概括出了我国目前发展的战略需要,又传承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基本阶段的国情,也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和动力。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新发展理念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只有这样才能清楚这一理念的来龙去脉,从而坚定立场,用理论指导实践,实现我国更卓越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谷亚光,谷牧青.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创新、理论内涵与贯彻重点[J].经济问题,2016(03):1-6.
[2] 孙彩云,赵晓璐.浅析新发展理念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背景、基础和表现[J].改革与开放,2018(03):120-121.
[3] 徐宛怡,张卫东.传统文化在民办高校校园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19(0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