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及时代价值

2019-04-30 11:11梁涌秦澎润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立德树人

梁涌 秦澎润

【摘 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的首要要求。立德树人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有机融合。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它遵循了中华传统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相结合的理论逻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实践逻辑。它反映了时代要求,旨在聚焦人的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习近平教育思想;立德树人;生成逻辑;价值旨归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将“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置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之首,显示了新时代抓好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而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教育改革发展,围绕“立德树人”进行了系统阐述,最终生成了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想要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就必须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本体论问题,它的时代内涵是什么;第二个是认识论问题,它的生成逻辑是什么;第三个是价值论问题,它的时代价值是什么。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时代内涵

“立德树人”这一概念最先由胡锦涛同志提出。2012年,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教育改革发展,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这一时代课题,他首先厘清了立德和树人的时代内涵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而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是科学地认识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关键。

1.“立德”的时代内涵: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鉴于道德之于个人、社会、国家的重大意义,因此我国向来重视以德兴国、以德齐家、以德立身。古人更是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由古至今,虽然“立德”的地位和重要性从未改变,但是“立德”的具体内涵却在与时俱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因此,新时代“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具体而言,明大德,就是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守公德、严私德,就是要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践行“八个学会”。

2.“树人”的时代内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具体内涵会根据当代人所应肩负的时代使命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宣传思想战线在新形势下的五大使命任务。其中,“育新人”就是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新时代“树人”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立德”和“树人”的辩证逻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立德”和“树人”分开使用,并未从学理层面对两者内在逻辑予以解答。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实现了两者内在逻辑的理论自觉。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2]该论述揭示了立德与树人的辩证统一。其一,立德是树人的前提。离开立德谈树人,树人就会偏离合理正确的方向。其二,树人是立德的目的。离开树人谈立德,立德就会流于空洞形式。其三,立德树人是辩证统一的整体。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进步的有机融合,是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理论旨趣。

二、習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生成是合乎规律的,遵循了遵循了中华传统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相结合的理论逻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实践逻辑。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继承了传统理论中适应新时代教育的因素,并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理论指导。其一,人的本质理论是它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该阐释揭示了人的社会属性。既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而良好社会关系的维系需要法律规范与道德教化共同发挥作用,所以要更加突出“立德”在青年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它的理论根据。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因此社会主义教育必须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鉴于德是首要,因此必须着重把握“立德”这个主要矛盾。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是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关于“为什么立德”,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个人两个层面给出答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源于《管子》“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也就是说,“礼义廉耻”四大纲纪一旦有所废弛,国家就会趋向灭亡。而古代的“礼义廉耻”就是现代法律与道德的雏形。“人无德不立”源于古人追求的“三不朽”境界,即“立德、立功、立言”。以“立德”为首,表明有德是做事、做学问的前提。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共同催生了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

第一,我国教育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生成的源泉。其一,在高校功能多元发展背景下,育人功能呈现弱化倾向。譬如,高校人、才、物方面的一部分政策机制尚未聚焦到人才培养上,部分领导、教师、学生的精力投入和一些学校的资源投入“四个不到位”等。育人功能的弱化制约着高校竞争力的提升。高校只有向育人聚焦,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其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致使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受到威胁。譬如,部分高校教师价值观多元,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松懈,学术评价体系严重“西化”等。这些现象大大削弱了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向德育聚焦,才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第二,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生成的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推动了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发展。“教育强国”蕴含“教育强”的国、教育“强”国两重涵义。“教育强”关键是教育质量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突出“立德”,旨在把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点;培养时代新人,旨在适应社会需要。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价值旨归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反映了时代要求,旨在聚焦人的现代化、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聚焦人的现代化

现代化理论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马克思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那么,人的现代化必然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人的自我世界的现代化;二是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化。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向育人聚焦、向德育发力,使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得到培养,助推了人的现代化。一方面,人的道德意识是推动人的自我世界趋向现代化的关键。在个体的现代性形成过程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等显性因素可在短期内通过外因作用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而个体的心理、人格等隐性因素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就必须依赖个体道德意识的内因作用。另一方面,人的道德自觉又是推动人的关系世界从“必然”走向“自由”的本质要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1857—1858年草稿)》中对人的关系世界的衍变过程作出概括:第一、二阶段分别是是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和人对“物的依赖性”;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即和谐型关系世界。其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尤为重要。在唯物史观视阈下,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走向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关涉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推动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和谐发展的正是人的道德自觉。

(二)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范畴,以德治国屬于精神文明范畴。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青年学生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助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正逐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国家治理模式。它一方面靠党和政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和自信,另一方面靠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和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构成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因此,要贯彻“以德治国”方略,不仅要求领导干部讲政德,还要求人民群众修民德。鉴于青年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生力军,因此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重点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而在高等学校场域内,推进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就是有力有序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所致力打造的“三全育人”德育工作机制,都旨在构建“大思政”格局。这种工作局面有力地推动了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极大地助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110528066_3.htm.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33.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立德树人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
美国政治极化的层次界定与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