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孝文化的重构

2019-04-30 11:11张功昊郤嘉榕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重构

张功昊 郤嘉榕

【摘 要】从新世纪初“三农”问题的探讨到十九大中上升为国家整体布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这一提法的转变是城乡间生态化融合的内在体现。新发展就要有新举措,十九大中再次强调了实践的指导意义,指出“回归实践是认识之源”,因此我们以镇江市姚桥镇儒里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农村孝文化重构方面的建设举措,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关基层乡村农村孝文化的重构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孝文化;重构;镇江市儒里村

一、农村孝文化现状

首先,农村孝文化处于无人传承的尴尬境地。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之一。

孝文化很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就是陪伴。但是近年来,农村孝文化有了断层的倾向。一方面,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久居外地,与家中老人难得一聚,代际间缺乏沟通交流,另一方面留下的年轻人往往觉得形式繁琐、老套无用。

因此,不可避免地,现代农村孝文化的传统教育愈发欠缺,农村传统孝文化亟待传承。

其次,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孝文化的重构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发展的现阶段规划中,在促进乡村乡风文明方面,提出要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而孝文化作为维系血缘纽带、调和邻里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

优秀文化助推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孝文化的重构,定能更好的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二、重塑农村孝文化的尝试之举——镇江市姚桥镇儒里村

我们将有着最美乡村之称的儒里村作为本次的调查对象。

(一)当地传统孝文化的由来

“文公后裔居地,儒人之故里也”。儒里是大儒朱熹后裔的居住地,儒里文化与朱子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官廉为首,为民孝当先;回首自兹去,刚直立人前。”这是朱熹后裔对朱氏后人的期许。朱氏宗祠是朱氏族人的象征,被用作村民孝文化启蒙教育场所。朱子家训作为朱氏一族传承至今的古训,也成为了当地孝文化发展的根基。

(二)当地现代孝文化的重构手段及其经验总结

在培育社区文化时做到孝文化遍地开花,社区办将儒里孝文化的精粹价值通过文化宣传墙上加以展示;在开展习俗文化中大力弘扬孝理念,当地以朱氏宗祠为表演场地开展大量传统文化活动;文化重构离不开宣传教育,镇江市朱熹文化研究会整理并出籍《朱子文化与儒里》一书,其中重点介绍了儒里人的“说孝”;建设过程中以朱氏子孙为纽带,吸引各类文化物资回流,儒里旧考也便有了追寻依据和资金支持。

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当地保留下来了一些传统的孝文化传承方式,比如儒里朱氏宗祠,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当地人每年都要进行祭祖活动,缅怀先祖。“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也是对孝文化的另一种诠释。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利于人们对孝道的传承与延续。

再者就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村在传承孝文化的时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儒里村的受访者一部分是年轻人,年轻人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时间都要接触到网络,通过在线上传播孝文化,更能让年轻群体易于接受,并能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儒里孝文化的重构之举,有其存在的特殊性,例如重构中离不开千百年来始终位于主心轴朱子文化的传承,但在很多农村偏偏已经变成了文化大杂烩、支流旁系众多;例如重构之路上优秀的朱氏后代是主力军,大量的古籍文献、承继资金,少不了他们的支持与联系,但“五子六生员”(引自《儒里掌故》之五:“清版《丹徒县志》有载“朱变字也君,号晋贤。生于乾隆乙酉。少孤辍学,习作商贾。中年得发以资布政司理问。一生广慈善,谨教子。配赵氏生五子均得功名。”)的农村阵地毕竟属少数。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孝文化的重构

(一)新起点——立足实际,传承手段创新

农村有其特殊性,在儒里村的走访中发现相较于城市中各类文化展厅、宣传标语的文化塑造手段,人们更多的认为热闹氛围增添了人情味。传统节日,尤其是新年,才是农村孝文化最好的传承手段、价值体现。没有教条式的说教,一切都约定俗成,人们从心底对敬重的祖先进行祭拜,挨家挨户对有着共同祖先的“亲人”真诚祝福,各地子女齐聚一堂共度佳节。

基层农村也可以以此为经验,增多民俗活动表演活动、例如祭祖表演、乡风孝规巡展墙,民俗文化加大民众参与力度,提升村民在参与中的幸福感。

(二)新道路——资源回流,整合建设力量

政府在文化拨款中应考虑到各地基层乡村的特殊性,因地制宜。

儒里村优秀人才吸引资源回流之举若回到历史视野,其实也体现着逾百年的探索积累。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著名知识分子或实业家,他们通过回归乡土脉络、整合各种建设性力量并融合中西优秀文明,在乡村基层进行了多种形式的组织创新与制度创新,努力推动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在内资源的“回流”乡村。

这种优秀人才带动资源回流乡土的做法虽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却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可为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孝文化的重构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三)新机制——法制约束,强化孝道理念

“百善孝为先”道德约束外亦有“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的刑罚观念。如今,以法治国,重建孝道文化也应发挥法律约束的作用,硬性强化孝道教育的效果。

辽宁省于2008年审议通过的《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作为赡养人的一项义务写入地方法规。与此同时,应在农村加大相关法律条例的宣传力度,从法律方面完善孝道文化,并提升老年人的维权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其次,一些有宗祠的农村地区也可以由村里有威信的人发起并带领村民制定一些针对“不孝”的村规民约,并在全村推广下去,在机制的约束下促进孝文化的发展。

(四)新媒介——与时俱进,增强文化氛围

孝文化应与现代科技有機融合。“互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传统文化传播的速度、范围与质量。

以镇江市儒里村为例,作为朱氏一门,其后代承担起了联系宗亲、传承家族家训的使命,借助网络环境,建立朱氏宗亲网;利用现代大数据结合宗族史料,整合完善朱氏家谱,以供后世世代传承,保留文脉。多版本、多语言出版朱子家训,启蒙道德,启迪后世修身治家之道。

四、结语

从新世纪初“三农”问题的探讨到十九大中上升为国家整体布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这一提法的转变是城乡间生态化融合的内在体现。新发展就要有新举措,十九大中再次强调了实践的指导意义,指出“回归实践是认识之源”,因此我们以镇江市姚桥镇儒里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农村孝文化重构方面的建设举措,浅谈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关基层乡村农村孝文化的重构问题。

【参考文献】

[1]吾知归途.镇江朱氏祠堂[Z].博客

[2]佚名.清版《丹徒县志》.[M].《儒里掌故》

[3]潘家恩.从“三农问题”到乡村振兴战略[N].福建日报,2018

[4]魏彦彦.老龄社会背景下的孝文化重构[J].老龄科学研究,2017,5(07):3-11.

[5]王颖.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重构[J].才智,2016(09):201.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重构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刑法》第64条的实然解读与应然重构
对教育会诊的反思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