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飞
【摘 要】现如今,随着中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社会的发展、中产阶层扩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了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使得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得以广泛交流,也使得更多中国地方性文化逐渐进入国际视野,于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文化,不过,往往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的制约,让他们在理解上存在障碍,因此,翻译的重要性在这得以体现。好的翻译不仅可以在信息上表达准确,还能实现情感的表达,让跨文化交流得以实现,使越来越多的读者感受异国的文化氛围,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本次翻译实践文本来自笔者通过走访家乡村镇、家中族老亲述而转写后整理而成。文中包括了与家乡有关的历史渊源、地方文化、特色传说及名人名事。本次翻译实践是以目的论为研究指导下进行的,并通过举例分析,阐述了在翻译目的指导下如何让译文更加流畅,符合情境。然后再对翻译成果再进行分析,使其词语得当,结构严谨。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实践;翻译案例分析
中国拥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传承,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推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平凡,更多的外国友人通过多种方式来了解中国文化,其中阅读相关的文献的翻译是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文本的翻译承载着重要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中英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差异对文本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翻译中很多文化元素与中国古代故事、文化习俗等密切相关,而通常情况下,这些文化元素也超出了外国游客的理解范围。尽管应用类文本的翻译给外国友人带来了便利,然而其翻译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差强人意。拼写错误、语法误用、语用失误、文化误解等问题在翻译中屡见不鲜,所以如何向外国友人准确的表达这些文化元素,让他们能够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次翻译实践主要是在目的论指导下对译文中的词句进行分析,运用直译、意译等相应翻译方法处理在翻译中的问题,同时译者以此文本作为翻译实践对象一是为了能为传播地方性文化尽一些绵薄之力,二是能通过此次实践提高自己。
一、实践与反思
翻译目的论又可称为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最早起源于德国,由德国著名学者凯瑟琳娜·莱斯和汉斯·弗米尔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最终由克里斯汀娜·诺德进行全面总结和完善。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它强调在翻译活动中,译文首先要遵循的就是目的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方法。在整个翻译活动中,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这也包括了译者的目的,其目的有为谋生,还有交际。连贯原则强调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的情况,从而让读者能够理解,使得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也就是说,必须要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文化水平,还有读者的基本需求。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忠诚原则是当译文的交际目的与原作者意图相左时,译文将忽略忠实性原则和选择忠诚原则,即译者更应该关注人与人交际的目的而不是一昧的追求忠实于原文。
二、翻译案例分析
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对整个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点从词汇和句子入手,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能更好的使译文完善。
1.词汇层面
例一:“屯”
译文:village
分析:在中国,村镇的初期形成都出于人们对某一地区建立基本环形防御工事而来,而且大都是行军打仗时围筑的寨子,所以称为屯,单位上比村的概念小,与之对应的西方可以形成词义对等的是hamlet,不过有由于考虑到如今的地方虽然地名没有改变,但继续用对等的单位描述与实际不符,所以改为village要贴切一些。既使译文贴近实际,又能避免让读者误解。
例二:“天马”
譯文:Pegasus
分析:天马作为一种神话单位,同时为中西方神话中的形象。在西方,天马的形象是背生双翼的奔马形象。独角兽形象常为头顶生有独角的天马。而在中国,天马的形象通常为奔腾的骏马,无双翼。虽然它们之间没有多少文化共同性,但笔者在此处将其翻译成Pegasus,是对“天马”一词异化处理,有助于让读者感受亲切,易于接受,同时这样的处理符合目的论的要求。
例三:“卫所”
译文:garrison
分析:卫所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是我国明代“卫所制”下设立的军事组织,其主要指的是军队的编制,所以选择同样有要塞和驻防部队意义的garrison,更能使译文表达贴切。
2.句子层面
例一:“在中国西南边陲,有一处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最早记录可追于春秋牂牁古国”
译文:There is a place having always been contested militarily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where the first records can be dated back to the ancient Zangke stat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分析:这句的翻译中笔者调整了相应的句式结构,使其符合西方的表达习惯,实现句式的对等,符合目的原则要求;在者就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一句中“必争”一词的翻译,可以翻译为争夺,而在西方的表达中,对应的词有多个,较符合的属contend和contest两词,最终选择contest是由于前者偏向于争斗的意思,后者指争夺,所以选择contest。
例二:“狂简小子如坐春风化雨中,悉被栽成而不自觉”
译文:naughty students, under the kindly influence of a good teacher, became a useful person unconsciously
分析:这句话的翻译主要是要理解句子具体意思和所用的修辞,在这里根据要表达的一群天真的孩子最终都被培养成才的意思,使得表达准确,让读者易于接受,对句子进行修辞句意删减。
三、结语
本次翻译实践是关于《我的家乡马武屯》的文本翻译实践,文本来自笔者通过走访村落居民,家族长辈或事件亲历者,由他们口述录音,本人转写后整理成文。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笔者以目的论为指导,对文本内的历史人文进行英译,运用直译,意译等方法,将文本内容翻译出来,使其能让读者易于理解,从而实现宣传文化的目的,文中可能出现许多误处和表达不准确,但基本已达到要求,同时通过本次翻译让读者明白翻译的不易,自身还有很大的欠缺需要去弥补,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相互碰撞难免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因此,译者在文化类文本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分析其翻译的目的,以目的论为基础灵活地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从而使译作的品质更高,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Vermeer, 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 Trans. Andrew Chesterman. Venuti 221-232.
[2]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ng. Hans.J.Vermeer 1978.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上海: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5]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一理论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