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春玉
【摘 要】本文简介了资产证券化的概念、特点、驱动因素和基本交易结构;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继而从发展动力、银行动机、产品定价、发起主体和基础资产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统一资产证券化法律和交易规则,扩大投资人范围,增强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并注意控制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SPV;流动性;信用增级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与发展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和特点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流动性较差的贷款或其他债券性资产通过特殊目的的载体(SPV)进行一系列的组合、打包,使得该组资产能够在可预见的未来产生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信用增级提高其信用质量或者评级,最终将该组资产的预期现金流收益权转化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债券的技术和过程。
资产证券化的特征表现为:资产证券化过程的核心是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SPV的经营范围仅限于从事与证券化交易有关的活动,在资产支持证券尚未清偿完毕时,SPV不得被清算、解体和兼并重组。资产原始所有人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SPV。信用增级分为外部增信与内部增信。外部增信指第三方独立机构对一定数量的损失提供的第一损失保护。内部增信是指利用证券资产化的一部分现金流来为资产支持证券提供信用支持。
(二)资产证券化的优势
1.对金融机构的驱动因素:
降低融资成本,分散转移了风险:很多第三方消费金融公司的钱主要来自于自营、私募甚至P2P,也因此其融资成本普遍高,连行业佼佼者也达9—11%之间。而资产证券化将间接融资直接化,减少了资金中介机构“吸收现金流”的现象。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风险的转移。此时银行通过证券化可以将风险相对安全的资产进行证券化,获得流动性,而将风险较大的资产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上,获得帕累托改进的结果。
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提高:通过选择不同的贷款进行证券化,可以将预期的现金流资本化。当资产出售给SPV后,由于是“真实出售”,会计准则允许公司将一次性收益入账,这些收益是通过这些资产的现值来计算。
2.对投资者的驱动因素:
在目前“股市高风险,银行低利率”的现状下。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各不相同,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品种。资产证券化丰富了投资品种的风险、收益结构,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品种选择。
二、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试点阶段(2005~2008年),该阶段主要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为主。第二阶段为停滞阶段(2009~2011年),该阶段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停滞不前。第三阶段为实践阶段(2012年至今),该阶段是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启阶段。2014年年底,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启用备案制,在市场的强烈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取得了跳跃式的发展。
(二)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特点
监管特点:现阶段我国资产证券化按照监管机构分类主要包括:银监会主管ABS、证监会主管ABS和其他部门主管ABS。
产品特点:我国资产证券化以企业贷款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规模占总量的一半以上,达到53%。期限在2~29年之间,证券化产品发行期限出现频率最高的是5年期。证券化产品的评级最高的AAA级产品有4284.91亿元,占全部资产比的82%
发行人:信托公司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占68%,证券公司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占24%,其他发行人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仅为8%。信托公司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证券公司发行的证券化产品。这反映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开展过程中,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在证券化破产隔离、信用增级等方面所拥有的独特业务优势。
三、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一)分业经营导致监管不统一
受分业监管体制的限制,资产证券化被割裂为两块,一是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二是企业资产证券化。两种资产证券化产品各自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审批,在不同的交易场所上市流通,适用不同的监管规则。证监会将企业资产证券化完全消化在证券行业内部来运行和管理,银行信贷的资产证券化只能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和交易,造成与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并不在统一的市场上交易的局面。
(二)银行流动性充足,资产证券化没有吸引力
由于目前我国投资途径有限而导致的高储蓄率,使国内银行的流动性过于充足。资产证券化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对银行业整体来说,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不同的银行储蓄情况不同。有的是刚刚为上市进行过资本注入,有的存款本身过剩,但是对于很多规模相对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的需求很迫切。一家快速成长的银行必须不断有资金寻求新的市场,像民生、浦发和兴业这样的银行需要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以支持更多的新客户开发,追求新的利润。2007年9月11日浦发银行推出“浦发2007年第一期信贷资产证券化信托”产品,其他几家也已准备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三)交易体系构成缺陷,证券化定价存在问题
资产证券化面对一个资产池,其中的基础资产盡管被要求是同质的,即在收益率的期限、结构和风险上比较接近,同时,资产的数目要足够大才符合风险分散的原则。事实上,基础资产的构成是多元的,涉及电力、通信、基建、运输和传媒等各个行业。这样一来,定价就存在问题。由于目前的制度框架下,投资者比较少,对于资产支持的证券发起人来说,面临价格大打折扣的威胁。且以此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投放市场后,价格的波动会比较大容易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四、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展望和建议
(一)建立资产证券化专门统一的法律体系
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专门立法,确立统一的发行、上市、交易规则,建立资产证券化专门统一的法律体系;适应混业经营的新格局,加强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形成发展资产证券化良好的外部环境。由于中国金融市场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资产证券化被割裂为两块。而我们所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无论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还是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都是利用信托的基本原理,在同一种机制下应该对资产证券化监管统一规则。比如说,会计处理、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交易规则和交易市场的统一问题,其所反映的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混业金融新格局下的监管协调问题。
(二)扩大投资人范围,增强资产支持证券的流动性
我国现有的金融结构中,交易手段缺乏,投资品种单一,造就了高储蓄银行高风险股市,大量的资金和投资者只拥有少数的投资品种,导致金融结构进一步恶化,风险在银行的大量积聚。如果没有广泛的投资者,即便是各家银行都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各家企业都开辟资产证券化专项,风险不但不能分散和化解,反倒会因为个别大型资本占有者相互持股而累积加剧。没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充分的一级二级交易市场和交易流程,资产价格不能正确估计和实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以及储蓄机构的变化,利差空间逐步缩小,不合理的交易会带来更多的经营风险。
(三)加强信息披露,规范信用评级,做好风险防控
我国在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同时应充分汲取美国次贷危机的信息披露不完全、没有真正实现破产隔离、评级机构利益冲突等教训,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破产隔离机制,做好信用增级、评级工作。
【参考文献】
[1]林彬,陆星兆:国内资产证券化面临的困难与挑战[N].《证券时报》,2008,1(14)
[2]陈裘逸,张保华.资产证券化定义和模式的检讨—以真实出售为中心[J].金融研究,2003: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