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强
農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长期以来对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促进农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农业生产中,盲目过量使用农药问题比较突出,造成不应有的环境污染。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减药控害、降低污染、促进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
一、农业防治
在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方面,重治不重防的问题比较普遍,造成用药数量多,环境污染严重。减少农药用量,降低环境污染已成为今后农业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生产者改变其防治策略,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草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把预防和控制病虫草害不发生或少发生作为防治的关键,从而达到少用药或不用药的目的。
1. 选用抗病品种或嫁接换根
选用抗病品种是减少防治用药经济、安全、简便的有效措施。抗病品种并不是对所有病害都有抗性,应选用对农作物产量影响大、发生重且经常发生的某一种或两种病害具有抗性的优良品种。
嫁接换根是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做砧木,以高产优质的品种做接穗进行嫁接,提高被嫁接品种抗病性能,对保护地连年栽培重发的土传病害尤为有效。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有黄瓜、西瓜、茄子、番茄等蔬菜作物。
2. 轮作换茬
合理轮作换茬,应选择不同科作物进行轮作,避免同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水旱轮作。轮作有利于作物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3. 合理布局
在作物布局上,有同类病虫害的作物避免混种、间套作或在临近地块种植,减少交叉危害。
4. 清洁田园
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前茬作物的枯枝、落叶、落果、杂草等病虫寄主,以及各种作物生产废弃物,可消灭潜伏在上面的病菌、虫卵。在生产过程中,也应及时拔除受害严重的植株,摘除受害严重的叶片、果实,清除病原菌及病虫害滋生场所。
5. 控湿防病
绝大多数病害都是在高湿条件下发生的,一般湿度越大发病越重,因此,合理用水,防止大水漫灌,控制浇水次数和数量,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是减少病害发生的关键性措施。尤其是保护地栽培,一定要合理灌溉,避免盲目浇水和浇水过多,有条件的最好实行滴灌(图1)。
6. 健身栽培
一是通过栽培管理措施,优化作物生长发育环境,提高其抗逆性;同时,恶化病虫害繁殖、传播的环境条件,控制其滋生和扩散蔓延 。二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状况,实行配方施肥,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提高作物抗病力。三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及时中耕划锄,疏松土壤,破除板结,促进根系下扎,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提高其抗病虫能力。
二、物理防治
1. 灯光诱虫
此法既能控制虫害和虫媒病害,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目前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黑光灯、高压汞灯和频振式杀虫灯等,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等多种害虫均有很好的诱杀作用。特别是对农作物为害较重的鳞翅目害虫,可诱杀其成虫,有效减少田间产卵量,对减少幼虫发生具有明显效果,从而大大减少杀虫、防病药剂的使用。
2. 设防虫网
对于保护地栽培,在底部和顶部放风口设置防虫网(图2),或架设棚架设置防虫网,进行隔离栽培,阻断虫害传播路径,可有效控制迁飞虱、叶蝉、蝇类等小型害虫侵入,也阻止了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等害虫成虫进入棚内产卵,并且减少害虫的传毒机会,从而减轻病毒性病害的发生。防虫网应在作物生长发育期全程覆盖。
3. 色板诱虫
根据害虫的趋光、趋色等特性,利用小型有害昆虫对不同颜色有趋向性的原理,采取粘胶板诱捕。可用旧纤维板或硬纸板制成规格25厘米×30厘米的板块,用油漆刷成黄色,再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成粘虫油涂在板条上。然后将板块悬挂在作物行间,悬挂高度以超过作物生长点5~10厘米为宜。一般每亩悬挂35~40块,开始可悬挂3~5块监测虫口密度,随着诱虫数量增加不断增加诱虫板,可诱杀白粉虱、有翅蚜虫、斑潜蝇等害虫。用以上方法制成的蓝板可诱杀蓟马、种蝇等害虫。
三、生物防治
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是利用有益昆虫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技术的一种。有益昆虫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捕食性益虫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蝽象、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一般1头有益昆虫一生能够吃掉数十头甚至数百头害虫。寄生性益虫通常是成虫将卵产于害虫体内,卵在孵化过程中吸取害虫的体液和内部器官,最后导致害虫死亡,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在农业生产上,可采用适期用药防治的方法,保护有益昆虫种群,抑制害虫发生;或者放养有益昆虫,抑制害虫发生。
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具有用量少、无残留、无公害等优点。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农业防治中应用比较普遍的细菌病原微生物有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等芽孢杆菌,真菌有白僵菌和绿僵菌。
四、化学防治
在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科学应用化学防治,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防治效果,以达到减量控害的目的。
1. 对症选药
首先要准确识别病虫草害的种类,根据其发生时期、发生程度,选好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做到对症下药。某种农药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有主治、兼治之分,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差,有的以前效果好、现在产生抗性,因此在选择时重点选用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推荐的农药品种,这是达得良好防治效果的关键。
2. 适时用药
在虫害方面,一般3龄前幼虫抗药力弱,防治效果好,因而提倡在幼虫3龄前用药;在病害方面,病原菌休眠孢子抗药力强,孢子萌发时抗药力减弱,因而应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在草害方面,杂草在萌芽和初生阶段对药剂较敏感,以后随着生长抗药力逐渐增强,因而应在幼苗期进行防治。
3. 适量用药
农药加量用就能增加“保险系数”,对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就好,于是盲目加大用药数量,这些是当前农户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实盲目加大用药量不仅不能提高防治效果,反而极易使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严重时还会发生药害,既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污染环境。因此,在防治用药时必须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间隔期。
4. 二次稀释
农药二次稀释是先用少量水将药剂稀释成母液,然后再稀释到所需浓度。在配制过程中,很多农户直接将药剂加入喷雾器,药剂和水混合不匀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粉剂更是如此,影响了药效的正常发挥。农药二次稀释,是准确用药、保证药剂在水中分散均匀,提高药效的重要措施。
5. 药液增量
在农业防治过程中,药液量偏少的现象非常普遍。大部分农户为了省工省力,将防治 1亩地的药剂加入1个喷雾器所盛的水(1个背负式喷雾器装水15~20千克)中进行防治,特别是农作物生长后期苗量很大,1个喷雾器药液很难喷匀所有植株,不着药的地方病虫继续存活繁殖,几天后病虫指数继续上升,造成防治效果差,药效期短,还需再次防治,导致用药量增加。因此,根据田间苗量多少,合理确定药液数量,适当增加用水量(一般每亩地药液用量掌握在30~45千克),做到喷匀喷透、四面着药,对提高防治效果、延长药效期、减少防治次数非常重要。
6. 合理混配
很多农户习惯把2种或2种以上的药剂混配来提高防治效果,但混配农药的盲目性较大,往往起不到增效的目的,反而药量增大,农药残留增加。在混用农药时,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混用后不能起化学变化,其物理性状应保持不变,不能产生分层、絮状、沉淀或出现乳剂破坏、悬浮率降低,甚至结晶析出等情况,农药混配后应达到降低农药用量、扩大防治范围、增强防治效果、减少农药残留量的目的。
7. 科学施药
根据病虫危害特点,把农药喷洒在危害部位,施药时做到均匀周到,不重喷,不漏喷,大风时不喷,以保证防治效果良好。不同的农药剂型,应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一般来说,乳油、可湿性粉剂、水剂等以喷雾为主,颗粒剂以撒施在作物被害部位或土壤深层施药为主,烟剂以熏蒸为主。防治病害时要在发生前喷洒防护剂,发生后则要喷洒治疗剂,抓住最佳施药时机,并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连续用药1~3次,掌握适宜间隔期。
8. 提高药械质量
目前有的农户施药器械陈旧,存在着“跑、冒、滴、漏” 和雾化不良的现象,为了达到防治效果,不得不加大用药量。建议农户对这些陈旧的施药器械及时进行维修、更新,以提高施药效果。
9. 轮换交替用药,预防抗性产生
很多农户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轮换交替用药的意识淡薄,对于防治效果好的一种或同一类型的农药,连续用、连年用,导致用药量增加、防治效果降低。在使用农药时,必须强调合理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农药,以延长农药使用寿命、减少用量。
10. 推進专业化防治,提升农药应用水平
由于传统的防治方法不够科学,盲目用药现象比较严重,不仅防控效果差,而且由于选药不准、用药不规范,很容易污染生态环境和危害食品安全。要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专业化统一防治,根据病虫草害发生情况,确定防治对象、用药品种、用药时间,统一购药、统一配药、统一时间集中施药,解决一家一户“乱用药、防效差、大药量”的问题。有条件的地方可发展植保无人机防治,提高专业化防治水平。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宁津县农业局 邮编:25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