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
提起正定,以前又称常山郡、真定县,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西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自古耳熟能详的当然是常山赵子龙,其实正定历史上还有一个在军事上、政治上不得了的人物——赵佗。一个北方人,却在岭南大有来头,而且是在秦汉之交时,成为了第一代“南越王”,后被司马迁写入《史记》。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公元前214年,这一大片土地进入秦版图,设立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后来赵佗掌控了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部分和越南北部的广大地区,在秦朝分崩离析之时,自立为“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汉文帝年间,对赵佗采取安抚政策,还在真定为他父母的坟墓设置守墓人家,每年举行祭祀。汉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派陆贾出使南越,晓以利害,赵佗被说服了,表示要长久做汉朝的藩属,除去帝号,俯首称臣。很难考证赵佗的确切出生年月,尽管出于对汉家的礼节,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帝号而称“南越王”,但他在位71年百岁而卒,此时已经是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
将历史刻印在城墙之上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两个最重要的着力点,一是北击匈奴、二是开发岭南。实际动用20万正规军南进,是因为非此不足以披荆斩棘,不足以安定大局。开发岭南还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大规模修建了杨越新道,穿越了五岭的艰难;二是动用军力开凿了灵渠,连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三是向岭南移民30万。所以,进入岭南的50万秦人,应该是支军民联合体。赵佗在岭南开始实行秦制,使当地的文明出现大的跨越,《汉书·高祖本纪》载:“粤人之俗,好相攻击。会天下诛秦,南海尉佗居南方,长治之,甚有文理。中原人以故不耗减,粤人相攻击之俗益至,俱赖其力。”也就是说,在赵佗自立的年代里,南下的军民没有减少,同时还遏制了粤人的相杀相残。有评论说,赵佗的动人之处,在于他是最后一个充分体现了秦帝国文明的将军,也是秦人最后一个具有天下风骨的首领。将军之“先人”者何?老秦人族群也。“先人”之精神何在?在維护华夏疆域大一统的天下胸襟。60年赤心不改,终使岭南三郡完整融入中国,岭南一抔土,秦人万古魂。
正定是三国常山赵子龙的老家,比起赵佗来,在中国民间的影响要大,两人相隔几百年,都是正定人,又都姓赵,有渊源吗?说“野史”,按照清末民初史学家徐珂的见闻,“正定为汉南越王赵佗及汉顺平侯故里,城中有赵云庙。塑像极工,以手指心。”这样看来,历经秦始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汉太宗孝文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没有庙号)、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的南越王赵佗,跟赵云很可能是同族。至于赵云是不是南越王赵佗的嫡系子孙,正史没有记载,《三国志》只是简要地写了那么几句:“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云别传》说:“云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为本郡所举,将义从吏兵诣公孙瓒。”虽然没说和赵佗有什么关系,但以汉朝的规矩,如果不是当地的望族后裔,赵云是没有资格受到本郡的推举,也没有实力和号召力带着本乡本土的子弟去帮助公孙瓒。在正史中,赵佗比赵云留下的文字要多得多,官方的记载,普通老百姓不知道。人民的力量是口口相传,无论是演义小说还是民间戏曲,作为艺术形象的赵云恐怕是更加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北方农村。没有人去考证真实的赵云和南越王赵佗是不是一脉相承,赵云也确实不曾像刘皇叔一样自报家门,可能就因为是有那么一些老赵家的联系,而不必时时挂在嘴边吧。别的不敢想象,如果说有秦人尚武的遗风,应该是不会错的,身上有些许世家贵族的气息,应该是不会错的。赵云不肯攀龙附凤自夸“我家从前阔”,而很多人又不知道赵佗的历史地位,所以赵佗是不是赵云先祖,自然就没人有心情去“消费”。
话说回来,正定出了这两个赵姓的伟大人物,充分发挥一下,多讲些故事,也并非是不尊重历史的本源,鼓吹什么英雄创造。而按照《史记》的记载,赵云有可能是赵佗的嫡系子孙,因为赵佗虽然久居南粤,而他的父老乡亲一直是在常山真定,并且是得到汉朝皇上的照顾并繁衍生息,“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孝文帝元年,初镇抚天下,使告诸侯四夷从代来即位意,喻盛德焉。乃为佗亲家在真定,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从昆弟,尊官厚赐宠之。”从这段记载可以印证我们开头说的,也可证明赵佗留在真定的家族,在当地确实是有些名望,而赵云在投奔公孙瓒和刘备之前,已经是本郡达人,或许有些破落。所以,我们有九成把握来肯定,常山赵子龙就是赵佗留在老家那一脉的后人。至于赵云的塑像为什么以手指心,史学家徐珂有这样的说法:“以手指心,示不忘汉室也。”当然关于赵云,就说他的出身是布衣寒门,也是个军事天才,跟刘备南征北战,又有百万军中保阿斗的事在,但老了老了还是“心存汉室”,说话有时没把门,后来不被执政人所重用,正史军功上落墨不多也是常情。
赵佗也好,赵云也好,追古思今,一个大国的复兴,离不开的是人才,特别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习近平在正定》一书出版了,第170页,复印出1983年3月29日《河北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的报道,原文如下:
本报讯 中共正定县委和县政府认为,人才是国家兴旺发达之本。没有人才,县不能富,民不能强,翻两番无从谈起。为此,县委、县政府三月二十三日决定采取九条措施,招贤纳士,博揽群才,加速发展正定经济建设。
一、热烈欢迎外地各种科技人员来正定帮助发展县、社、、队企业,对搞成的每个项目,只要产品有销路,其利润由双方商定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贡献突出者,县委将予以记功、记大功、晋级、晋职,在农村的家属户口优先转吃商品粮,并给家属、子女安排适当工作。
正定,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
二、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凡有技术专长者一律接收,其中包括出身不好,社会关系复杂的;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曾被当做“资本主义”典型批判至今仍不被重视的;由于社会上的偏见,使其科研工作遭到压制的;没有学历而自学成才的。
三、工作调动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办理,若一时办不齐手续,可先来后办。原工资照发,粮食定量不变(全部细粮),工龄连续计算。今后根据贡献大小另行确定工资数额。对不能调入我縣工作者,可短期应聘或兼任我县某方面的经济技术顾问。
四、愿为全国各地技术人员提供试制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所需要的工作、生活条件。新产品一旦被本县采用,即付重奖;收到经济效益后,利润按比例分成,或给一次性总付酬。同时也允许研究项目失败,不追究责任,工资报酬、往返车费照付。
五、调入的人才,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使用,出现问题,县委、县政府领导亲自加以解决。
六、兴建“人才楼”、“招贤馆”。设立人才服务处,对人才统一管理,配好助手、车辆,做到搬煤到屋,送粮到户,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七、成立技术开发公司,吸收人才,接受新产品、新技术,对科研人员和自学成才青年正在业余研究的有前途的科研项目,若愿意给予本公司,将尽力解决经费困难。
八、积极鼓励、扶持城乡团体和个人自筹资金和外地大、中专院校签订教学、代培合同,定向培养人才。教授、学者、工程师及有技术专长者应聘来县里讲学,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车接车送,免费招待,并发津贴费。
九、实行人才流动,调入该县的科技人员来去自由。本人一旦感到自己的技术专长不能有效发挥时,可以调到所向往单位,县委、县政府不加阻拦,并给予提供出走方便。
目前,正定县九条措施开始实施。据悉,已有外地科技人员前往洽谈调动或技术转让事宜。
(本报记者 李乃毅)
据报道此事的记者说:
“人才九条”文字不长,不过千字,内容却事关各方。利润提成涉及分配制度,人才流动涉及人事体制,细粮供应涉及粮食政策,农转非又涉及户籍管理。30多年前和今天不一样,工厂管理者、科技人员属于国家干部,不能自主选择供职单位,一切都由组织分配安排。你想调走,除非所在单位同意,否则你走不了。因为档案是每个干部职工所有的证明文件,你非要走,档案不给你,你的党籍、公职、工龄、工资在新单位接不上,你的户籍在异地落不了,你的口粮在粮店买不到,生活都成问题。所以,档案关系转不到正定是不行的。针对这种情况,习总书记大胆提出,凡是正定急需的人才,派人员与原单位友好协商,以最大的诚意争取理解支持;本人决意到正定工作,原单位坚持不放,档案不给,县委、县政府责成组织人事部门重新建档接续关系。这一做法,突破了人才工作调动的瓶颈。尽管困难很多,但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还是做到了,这确实是需要眼光、胆识和勇气。
(《习近平在正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
(编辑·刘颖)
51498473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