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系统阐述,充分体现了高瞻远瞩的宏阔视野和战略思维。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述,必须深刻认识乡村振兴的战略性特点,坚持以战略思维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
必须守好粮食安全这个底线,把饭碗稳稳地端在自己手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能否把中国人的饭碗稳稳地端在自己的手上,无疑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底线。作为人多地少的全球人口大国,中国即使有再多的钱也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买回能够养活中国人的粮食。
农业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后院,经济形势越复杂就越要稳住三农基本盘,越需要农业作为安天下的产业发挥压舱石的作用。农业是一个基本盘,基本盘稳定了,其他就全面稳定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一个“稳”字,换一句话来说就是防范风险。
乡村振兴,产业为本。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产业兴旺,最核心的是农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偏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因此,必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品牌战略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农村改革激活产业活力,以社会化服务补齐产业短板,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调特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优产业结构,构建从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的农业政策体系,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这个关键,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乡村振兴,绿色为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才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村基础设施虽在不断改善,但资源环境约束正在加剧。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乡村不仅要满足人们对美味可口、营养安全等美好农产品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对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等美好生态产品的需要,还要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乡愁等美好精神产品的需要。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要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抓手美化乡村,用绿色点亮乡村。加快健全城乡融合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乡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治污治乱等工程,推动河道山塘整治;完善乡村建设规划,规范农民建房,强化村容村貌管理和人居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推广农村节能环保技术,开展绿化模范乡村创建活动,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绿色化,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乡村真正成为美好家园。
必须坚持弘扬传统文化这个灵魂,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振兴,风气为魂。乡村的衰落首先是乡村文化的衰落。随着“空心村”现象不断增多,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困境,一些低俗的不良风气趁虚而入在农村蔓延,恶化了乡风民俗。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必然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
而乡村的民俗习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建立在家园、家庭、家人之上的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家就有了家庭的归属感,知道自己生命的源头,感恩亲人的抚育与呵护;有了家庭的归属感就有了家乡的归属感,知道自己来自何处,眷恋成长的故园;有了家乡的归属感就有了民族、国家的归属感,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担当着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而乡村的民俗习惯在其中发挥着特殊的纽带作用,家庭通过乡村的民俗习惯这个精神的归宿将家乡与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从而使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
为此,一方面要把以规立德作为净化乡村社会风气的治本之策,突出村规民约的观念引导和行为约束作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文明村”“文明户”等文明创建与评议活动,采取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农村传统文化活力,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以风清气正、向善向上的舆论导向推动自我教化,形成良好的村风民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另一方面,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要注重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
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以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激活内生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更好地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發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必然要求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路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清除阻碍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与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因。解决好这两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需要以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职能边界与相互关系为前提,既全面发挥市场更加有效地配置要素的作用,促进城乡要素权利保护机制、要素市场体系、收益分配机制的协同,激发市场主体投身乡村发展的活力,又全面发挥政府更加有效地支持与保护农业、服务农村、协调利益、纠正市场失灵的作用,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内容、形式、标准、机制、政策等系列内容。
土地制度是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无疑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基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就必须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从稳定农户的承包权、落实集体成员权、放活经营权三大重点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与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符合各地客观实际的体制机制。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
责任编辑: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