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杰,生于辽宁盘锦。已出版各类诗文集二十余部。一级作家。曾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2011年度华文青年诗人奖、第六届全国散文诗大奖、首届“紫金·江苏文学期刊”《扬子江》诗刊奖等。2012—2013年度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儿童文学作品曾入选“2010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2016年全国最美绘本”“新浪微博童书榜2016年度十大好书”,两获“冰心儿童图书奖”。
白鹤:
春天奏响的铜管乐
白鹤的体长一般为130~140厘米。我们来看看它们的标准照:站立时,它们通体白色,脸部和前额为鲜红色,嘴和脚为暗红色。飞翔时,它们的翅尖为黑色,其余部分的羽毛皆为白色。全身看起来洁净而清雅。
白鹤经常单独活动,有时成对或以家族为群活动。但是,在迁徙停歇时或在越冬地,它们常常结成几十甚至上百只的大群。
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很特别的鹤类,它们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喜欢低地苔原、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视野。它们大多在沼泽岸边或水深20~60厘米有草的土墩上营巢。它们的巢简陋,扁平,中间略凹,多是用苦草搭成,高出水面12~15厘米。
白鹤主要以一些植物的茎和块根为食,也吃水生植物的叶、嫩芽及少量蚌、螺、软体动物、昆虫等。觅食期间,它们常将嘴和头浸在水中,慢慢地一边走一边觅食,并时常小心地抬头观望周边的环境,稍有动静,便立刻飞走。每次采食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
白鹤于每年5月下旬或6月中旬开始繁殖,每次产卵2枚。卵呈暗橄榄色,钝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白鹤父母交替着孵卵,但妈妈会更辛苦一些,孵化期约为27天。幼雏70~75天后长出飞羽,约90天可以飞。不过,这期间它们面临的风险太多了,幼雏的成活率仅为三分之一。因为白鹤的幼雏攻击性强,较弱的一只常常在长出飞羽前被较强的幼雏攻击致死。白鹤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极危”等级。在导致白鹤濒临灭绝的众多因素中,栖息地的破坏和改变占60%的比重,人类捕杀占29%,外来引入种群的竞争、自身繁殖成活率低、环境污染等,也是重要因素。
在BBC纪录片中,我曾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一只白鹤,经过50天的飞行,从南非来到了它从前在俄罗斯的旧巢。雄鹤先期到达后,立刻开始打扫巢穴,整理羽毛。待一切收拾停当,雄鹤站在高处,深情地眺望着远方。与伴侣分别,足有8个月了……雌鹤终于出现了!它们鸣叫,嗑着长喙,以示欢喜和庆祝。然后,开始繁衍后代……
关于鹤的美景,我独爱鹤与浩浩芦荡相依相伴的那种。一只也好,三五成群也罢,仿若世间琴瑟和鸣的绝配:清朗,高蹈,弃世,绝尘,温暖而富有禅意。这种有精神、有风骨、有气节的景致,是心灵的营养,如美妙的音乐,充满诗意。春水,柔光,日影,周遭的一切都是欣欣然刚睁开眼睛的样子,向上的喜气、朝气,在身边萦绕……
白鹤鸣声清悠,仿佛春天的铜管乐。那天,与友人在荒野中见到白鹤,听到鹤鸣,心中不禁升起盎然的春意。然而,不知是我们的突然造访打扰了白鹤的休息,还是恰好它们正在练习飞翔,它们箭一般冲向苍穹,消失于天际,令我隐隐不安。不过,荒野之行因此多了几分生动:微风,暖阳,轻快的呼吸,纯净的色泽,甜美的微笑……似乎都跟随着它们奋飞的翅膀,慢慢地升到云朵之上,越升越高。
家燕:
遥远而切近的乡愁
家燕是乡村和家常的亲切与温暖,不生分,也不隆重,更不需要看谁的脸色,叽叽喳喳就能歡乐,不管不顾的小家碧玉般的欣喜和欢愉。
在乡下,谁家的屋檐下有个燕子窝是件喜兴事儿,那人家便被看作有福了。同时,那也是善良、正义的标志——连燕子都不伤害的人家,还能干出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
家燕常常把巢筑在屋檐下、横梁上。它们先要把衔来的泥土和草茎,用唾液粘结成小泥丸,并铺上细软的杂草、羽毛、破布等,有时也用青蒿叶一点点积累成碗状的巢。“燕子衔泥”就形象地道出了燕子营巢的艰辛。好在它们也有用旧巢的习惯,不必年年如此辛苦。有资料显示,雨燕的巢有的可以使用50年。“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如儿歌所唱,不管千里万里,家燕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回“老家”,不知道它们脑子里是否安装了雷达。
但是有时候,家燕千里迢迢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为什么?原来,巢被懒惰的麻雀“据为己有”,家燕怎么赶也赶不走它们。
当北方肃杀、万物凋零之际,家燕就没有食物了。迫不得已,家燕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别看它们小小的身体,食量却大得惊人,几个月下来,它们可以吃掉25万多只昆虫。冬天,昆虫不是被冻死,就是深藏起来,不走怎么活命呢?
家燕与黑嘴鸥差不多,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时候离开的。记得小时候,清晨,我从梦乡醒来,睁开惺忪的睡眼,推开奶奶家的房门,习惯性地往房檐下望去。这一望非同小可。咦,住了几年的“三口之家”哪儿去了?奶奶道:“我说这么安静呢,它们是不是到别处玩儿了?噢,肯定是南迁了!”这一惊,睡意全无。我沿着房子转了两三圈,也没找到熟悉的身影。而家燕的巢,还牢牢地粘在东屋玻璃窗上第三根房椽子那儿。
家燕与人类的关系,既亲密,又疏离。燕子天天叫嚷得心烦,有时还得操起木棒“警告”它们一下。但几天听不到叫声,还有些不适应——它们已经成为乡居生活不可或缺的音符。
如今,钢筋水泥的楼房没了家燕的地盘,它们不得不转移到桥梁、涵洞下面营巢。能不能找到食物?不得而知。可是,它们远离人烟,使市井生活缺少了部分人情味儿,倒是真的。
多年以后,我们告别乡土和老屋,告别童年和过去,怀揣着热望走向梦想的幸福生活。也许有一天,在午睡后醒来,有毛茸茸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隙照在脸上,酥酥的、痒痒的,你舒服地伸展手脚,忽然听到燕子的叫声——你小心翼翼地起来,找到它们藏身的屋檐或枝丫。啊,你仿佛又回到了上树、下河、在田野和树丛中疯跑的童年时光。
而家燕,虽不是身轻如燕的古典女子,却一定是记忆中曾经穿着花棉袄、梳着毛毛麻花辫子的可爱伙伴。而今,她是否安在?恍惚中,日月如梭,流年飞逝,唯有心中的记挂和惦念,鲜嫩如初……关于这些,是否已无处安放?
东方白鹳:
凯旋的英雄从天而降
东方白鹳属于大鸟,春、秋两季在辽河口湿地中转,最多的时候可以驻留两个多月。但是,它们到底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一直无人知晓——大有来无影、去无踪,纵横驰骋、笑傲江湖的侠士气概。也许,“英雄”本不必问寻“出处”。
摄影人多年来爬冰卧雪,仔细观察,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每年秋天,当第一场小雪飘过,天气晴好的时候,东方白鹳便像一架架滑翔机姗然而至了。一时间,密密麻麻,铺天盖地,场面宏大、壮观,令人震撼。近距离观看:它们借助上升的气流在空中慢慢滑翔,翅膀几乎静止不动,小心翼翼地侦探好适合降落的地点再徐徐落下,如凯旋的英雄!
在空中,东方白鹳的身姿优美而劲健,双翅的飞羽和尾部闪着金属的光泽,像汽车在阳光下泛着的光芒那样耀眼。是的,东方白鹳是刚性的,像旷达、干练的男人。
我们不妨来认识一下东方白鹳:它们身着黑白相接的羽翼,足蹬红色战靴,黑中带红的长喙。眼周呈红色,并有一条红线连着长喙。它们素雅、整洁、英武、大气,着装简约,并不像其他鸟儿那样花里胡哨,这儿一条肉冠、发辫,那儿莫名其妙鼓个大包。它们的全身只有红、白、黑三种颜色——即便按照国际惯例,也算得上穿着考究、品味高雅了。但是,东方白鹳飞行前却特别有意思:它们要在地上奔跑一段距离,然后,再扇动翅膀,扶摇直上。
东方白鹳常成对在柳树、榆树和杨树上营巢,也曾被发现在高大的松树和房顶上营巢。
东方白鹳纪律严明,集体活动忙而有序。比如觅食,像“拉网式”排查,它们要排排站好,“大嘴”在水中不停地搅动。瞬间,再清亮的河水也会被它们搅浑了。不过,这可是它们特有的捕食绝技——浑水摸鱼。因为缺氧,鱼儿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露出水面呼吸,谁知却正因此丢了性命。于是,东方白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一条,一口一条,大快朵颐,吃得尽兴呀!直到吃得肚鼓腰圆,才肯罢休。如果遇到大鱼,无法一下子吞掉,东方白鹳就会运足气力,用长喙叼起大鱼,有力甩到岸上。小鱼“收拾”完之后,更为隆重的饕餮大餐便开始了——晕头转向瘫软在岸上的大鱼,还没缓过神儿来呢,就被蜂拥而上的“食客”快乐地分而食之了。
所有这些,既是鸟类繁衍生息的本能的生存状态,也是自然歡歌的动人乐章。
在深秋的芦苇荡中,我们会看到:在天空、滩涂、水面,成群结队的东方白鹳,它们或飞,或立,或扎在浅水中觅食,悠闲,自在。它们的翅膀似黑白分明的琴键,于起起落落间,弹奏出属于丰泽湿地、浩瀚芦荡的秋野离歌——那正是丰沛的大地上,雄浑、动人的另一首“英雄赞歌”。芦花轻扬,阳光灿烂,风吹草动,云卷云舒。一个物我两忘、和美静好的美丽天堂,就在身旁。
东方大苇莺:
盲目的爱给了谁
东方大苇莺,常被称为“爱心义工”。这话恐怕还得从头说起。
大杜鹃与东方大苇莺的孵化时间相近。大杜鹃卵的颜色、斑点、大小与东方大苇莺的卵几乎一模一样。于是,大杜鹃眼珠儿一转“计”上心来,想出了“偷梁换柱”“狸猫换太子”的把戏。
春天,当你看到大杜鹃在芦荡之上飞来飞去,或站在电线杆上四处张望的时候,别以为它们是在玩耍。其实,它们是在仔细观察东方大苇莺的巢穴呢——东方大苇莺什么时候产卵?什么时候开始孵化?对于大杜鹃来说,这些都是它的“产前”必修课。
当雌大杜鹃快要产卵时,它更加关注东方大苇莺产卵。东方大苇莺通常产卵1~5枚,这时窥视已久的大杜鹃趁着东方大苇莺离巢的间隙,把自己的卵产在它的巢里。
“糊涂虫”东方大苇莺哪里知道内情呀,它每天孵啊孵,孵啊孵,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岂能料到,最先出壳的竟是大杜鹃的幼雏!一般情况下,大杜鹃的孵化期要比东方大苇莺少两三天。
大杜鹃幼雏出壳后,需要五六天才能睁开眼睛。不过,那些身材瘦小、全身没长一根毛儿的小东西,出生几个小时之后,就能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狠毒”事儿来。
俗语说:会哭能闹的孩子有奶吃。大杜鹃从小就深谙此道。于是,大杜鹃幼雏拼命地叫,便得到更多的食物,使自己长得更快。然后,它趁东方大苇莺外出觅食的工夫,使出吃奶的力气——算它吃奶吧——本能地把巢中东方大苇莺的卵,用后背一个个拱到巢外去,最后巢里只剩它自己了!可怜的东方大苇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儿女已惨遭杀害,依然风里来雨里去,辛辛苦苦觅到食物,再一口口喂给大杜鹃幼雏!
“吃独食儿”的大杜鹃幼雏越长越大,最后连巢都无法容纳它肥壮的身躯了,它就干脆把巢踩在脚下,张着血盆大口,依然心安理得地坐等筋疲力尽的东方大苇莺送回食物来。即使大杜鹃幼雏比东方大苇莺的身体大几倍了,不知情的东方大苇莺还在不停地追着、撵着喂食给“它的孩子”吃。而大杜鹃亲鸟躲在暗处,偷偷地看着这些场景,喜不自禁。
时光飞逝,大杜鹃幼雏的羽毛渐渐丰满起来。这时,大杜鹃亲鸟便用独特的叫声唤它们回归。大杜鹃幼雏听到妈妈的呼唤,便拍拍翅膀飞走了。等东方大苇莺如梦方醒,悔之晚矣!
在苇丛中,常常看见东方大苇莺愤怒地“吱吱”乱叫,追赶体形比自己大三四倍的大杜鹃:一个玩儿命地追,一个没命地跑——两种鸟儿,好像都不要命了。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小不点儿”东方大苇莺太勇猛、太霸道了,那么大体形的大杜鹃也敢较量?反过来说:大杜鹃,你也太笨了,还怕那么个小东西?殊不知:虽没有“夺妻”之仇,却有着“杀子”之恨!这口恶气谁能咽下?大杜鹃呢,自知理亏,只有望风而逃的份儿了。
斑嘴鸭:
“刽子手”竟是它?!
斑嘴鸭,又名谷鸭、黄嘴尖鸭、花嘴鸭、火燎鸭。斑嘴鸭体形大小和绿头鸭差不多,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
斑嘴鸭的嘴为黑色,前端为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从远处看,它们的脸像京剧脸谱一样,极有戏剧感。斑嘴鸭的深色羽带和浅色羽缘,使全身体羽呈浓密的扇贝形状且清晰可见,如工笔画一般,很有画面感。更为难得的是,它的羽翼有一段为金属蓝色或金属绿紫色,飞行时特别醒目、漂亮,如佩戴着一大块多棱的宝石,闪闪发光。
斑嘴鸭是最普通、最接近家鸭的野鸭族群,只不过与家鸭相比,它们会飞。另外,它们嘴上那块明黄的色斑,就是斑嘴鸭特有的标签。
斑嘴鸭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东部、中国、朝鲜、日本、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也成群活动于江河、水库、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它们趾间有蹼,却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部露出水面。它们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连求偶、交配也要在水中进行。它们主要以水生植物的嫩芽、根、茎和藻类、草籽及无脊椎动物、甲壳为食。
斑嘴鸭集群到达湿地几天后,便以家庭为单位,过上了各自的小日子。它们经常一边孵化,一边觅食。幼雏出壳后,也要与亲鸟一同去见见“外面的世界”。幼雏经常被夹在两只亲鸟的中间,像一个个毛绒团儿,站成一排或挤成一堆,可爱极了,让你忍不住想用掌心捧起来,仔细端详。
斑嘴鸭像小女生一样,特别爱干净、爱美。它们经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
斑嘴鸭的巢比较隐秘,多见于坝埂上:它们先在坝埂上挖一个小坑,铺上细软的草垫底,再用自己的绒毛在草上絮一层。离开时,也要把绒毛细心地盖在卵上——真是就地取材,自给自足。斑嘴鸭每个繁殖期产卵8~14枚。可是,它们怪得很,一旦发觉巢被天敌发现,斑嘴鸭便不再居住,毅然离开曾经温暖的家。
然而,更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离开家之前,斑嘴鸭还要做一件极其重要、极其残忍的事情——它们要亲手把未孵化出来的卵,弄死!——写到这儿,我在掂量,是用“弄死”,还是“粉碎”,抑或是“掐死”?哪个词的分量会轻一些?哪个词能减少尚未成形的小“斑嘴鸭”的疼痛?
真的想象不出,殺死襁褓中亲生骨肉的时候,这些母亲怀着怎样的心情:是绝望?是决绝?是悲壮?还是有什么说不清的情愫?世间万物,众生百态。人性复杂,鸟也如此吧。
绿头鸭:
“特警”的前世今生
狭义的野鸭是指绿头鸭。绿头鸭,又名大绿头、大红腿鸭、大麻鸭,是最常见的大型野鸭,也是除番鸭以外所有家鸭的祖先。
绿头鸭雄鸟上背和两肩为褐色,密杂以灰白色波状细斑,羽缘为棕黄色,下背黑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绒黑色,稍有绿色光泽。颈基有一白色领环,头、颈为绿色,因此得名。
绿头鸭的全身有贡缎的质感与金属的光泽,“绿头”发散出幽幽的暗绿色荧光,很有古典和怀旧的意味,因而,绿头鸭看上去具有十足的明星派头儿。
别以为绿头鸭只是徒有好看的外表,它们还有大本事呢。比如说,绿头鸭最为高强的本领,是它们在“半梦半醒”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生理习性。
美国生物学家研究发现,绿头鸭具有控制大脑使其部分保持睡眠、部分保持清醒的习性。对睡眠状态可以做到自控——这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种可以控制睡眠状态的动物。特别是居于鸭群最外边的那只绿头鸭,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敏锐性,它的警惕性最高。即使在睡眠状态,它也能使朝向鸭群外侧的一只眼睛始终保持睁开的状态。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会随着周围环境危险系数的上升而不断增加。因此,不管在多么危险的境遇中,绿头鸭几乎都可以轻松逃生。
真是不可思议的智慧!难道它们的脑子里,天生就安装了遥感设备、卫星云图,知道“山雨”欲来?这种高强的本领连人类都不具备,造物主却给了绿头鸭!
绿头鸭在造福人类方面也立下了大功。因绿头鸭抗病力强,成活率比较高,早在公元前475至前221年,我国便开始饲养和驯化绿头鸭了。绿头鸭肉味鲜美,没有腥味,且营养丰富,脂肪含量少,蛋白质含量高。据《本草纲目》记载,绿头鸭的肉甘凉、无毒、补中益气、平胃消食,除十二种虫。身上有诸小热疮,年久不愈者,多食之,即愈,治热毒风及恶疮疗,杀腹脏一切虫,治水肿等。
绿头鸭不仅营养、药用价值比家鸭更多,而且它们的羽毛也是重要的出口原料。所以,绿头鸭在国内外都受到喜爱——说不定,你碗中的鸭肉,你身上的鸭绒服,就是它们的贡献呢。
忽然想起曾经看过的某个纪录片。片中的第一个镜头是连绵的远山,余晖中的古堡,越野车的残骸。昏黄中,没有一丝草色,没有动感,似乎一切都在时光之外,模糊着,停滞着。而下一个画面是柏油路上,摇摇摆摆走过来一群绿头鸭,它们胆怯地看看左右有没有人,再看看残破的越野车。当确认安全后,它们一边扇着翅膀,一边“呱呱”大叫着去饮车底盘下面水洼里的雨水——这个画面,真实地表现出绿头鸭的另一个特点:胆小。不过,那群绿头鸭是欢乐的。因为它们的欢乐,那个死寂的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