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丹 编辑/一帆
杨丹
澳洲华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士,悉尼大学亚洲学院硕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先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悉尼数家华文媒体记者及总编。现为独立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私家教育、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儿童学习行为、硕博研究方法等。
微信号:sydneydan
本讲讨论《鬼谷》末篇《中经》。有观点认为,中经之“中”指章序。就是说,《本经》是上篇(前十四章),《中经》是中篇,而《七术》和《持枢》,则是下篇。然而,笔者另有看法。
《中经》明言“《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以及“《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可见,《持枢》《中经》都在讲某种策略,其中《中经》在讲:据守与事物若即若离的中间位置(守中),于是我将可进可退。凡此这些,显然与“章序”无关。
基于说士的视角,事物进程可分为两阶段:我介入前、我介入后。二者之间的介入点,就是“中”。在此意义上说,“中”与《捭阖》所言“司其门户”是异曲同工的。门户者,不里不外、既里又外,恰在中间。
为何要若即若离或者不里不外?答:卷入局中,或将陷入麻烦;远离局外,或将失去机遇。当然,如果铁了心要卷入局中,另当别论。诸葛亮下决心卷入了刘备体制,然而此后,他不再是超然独立的理性谋士,而是刘备体制内的家臣,思想也变得有了倾向性。
在守中问题上,先秦说士与鬼谷子的要求显然有差距。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迫切卷入局中,热衷建功立业。结果,深陷不可自拔,甚至丢了性命(商鞅亦如此)。
唯有鬼谷子本人真正做到了守中。对于鬼谷此举,笔者有归纳曰:司其门户,守中不动;假我门生,间接入局。于是,鬼谷子安然于局外,却让门生纵横天下。
技术角度说,鬼谷子对守中有七点主张: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知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限于篇幅,本文只选择其中的“解仇斗郄”略作解释,因为,它容易令人误解。误解之源盖在“解仇”二字。
网上有解读称:调解小的仇怨,促成大的对抗。照此逻辑,难道说,朝韩矛盾要调解,中美矛盾要激化?这是不可思议的思维。
笔者从古汉语角度出发,咀嚼良久蓦然意识到,“解”在此处意为“释放”,而非“调解”。于是“解仇斗郄”可理解为:释放小的仇怨,让有关各方为细小分歧发生冲突;目的是,酿造重大的战略冲突。
由此理解出发,综观先秦历史。果然,那些顶级谋士个个都是挑起矛盾、制造事端,最后操控列国大战的高手。若不如此,说士如何为自己建构“我的用武之地”?而这个用武之地,正是前述“介入点”的实质化表现:天下乱局。
当然,他们有时也会做出“调解矛盾”的动作。不过前提是,自己谋职所在的国家吃了大亏,不得不对列国说软话。
“解”字的“释放”之义,如今其实很常见。例如,某君说,“我抽了他十个耳光。真解气,真解恨!”显然,此处“解”字不是指“调解”(有谁会用“抽耳光”来调解矛盾吗?断无此事),而是指“释放”了心中的怨恨。
守中在现实中的应用,需考虑如下问题:我是否该介入此事,或者,我有无必要插一脚?我介入会导致事物进程有何变化?我能否掌控这些变化?我介入局中图的是什么,或者,我的获利前景是什么?以怎样的方式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暂时还是永久介入,退出机制是什么?凡此等等,莫不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