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泉(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 编辑/一帆
在胚胎发育早期,嘴唇和上腭部分是由两侧组织渐渐往中线连接起来形成。如果在妊娠早期有某些因素干扰而不能按预定的进度达到连接时,就会产生唇裂或腭裂。
唇腭裂的病因可能与遗传或环境因素有关。目前,我国唇腭裂发病率达到1.86‰,发病率逐年上升。每年新生唇腭裂患儿约为2.5万人,平均每70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患有唇腭裂。
唇腭裂畸形是先天性颜面部发育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种,同时它也是所有先天性畸形中最可治愈的一种。唇腭裂的治疗包括口腔外科、牙科、耳鼻喉科、语言治疗、临床心理、社会工作等多学科参与的综合性序列治疗。
唇腭裂儿童由于唇腭部裂开和口鼻相通,口腔内不能或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密闭结构,因而无法形成有效吮吸所需要的负压,导致吮吸功能障碍,或使乳汁从鼻孔溢出。这些都影响了患儿的正常母乳喂养,迫使有些家长选择人工喂养。这就既增加了喂养难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儿的营养状态以及健康成长。
唇腭裂患儿也可以母乳喂养,母乳定时定量吸出后放在奶瓶里喂食;母乳喂养能够有效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为日后手术做好准备。奶瓶喂养要选择能有效降低吮吸阻力,使乳汁更容易流出的奶瓶,以保证患儿能顺利吸到乳汁,但不能速度过快,要让患儿在吮吸的间隙能调整呼吸,防止呛咳。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改良后的奶瓶。与普通奶瓶相比,其无须很大的吸力,奶汁更容易流出。奶嘴上的十字切口经过几次吮吸后逐渐加大,直到患儿能够以正常的速度和频率吮吸。如果切口太小,患儿不能顺利吸出奶汁而容易疲劳,同时也不能达到正常的奶量;如果切口过大,因为短时间内进入口内的奶汁速度过快,量过多,患儿不能协调吮吸和呼吸的频率,造成鼻腔反流或是从口内流出。十字切口的大小以奶瓶倒立,奶汁的流出速度为1—2滴/秒为宜。值得注意的是,必须经常检查奶嘴上的十字切口大小,并加以调整。
这种奶瓶是由一个带有快流速的奶嘴和一个可挤压的用于增加流速的瓶身所组成。对于唇腭裂儿童,能够有效地进行喂奶。奶瓶中的管子是内置导气系统,能够消除大多数真空和气泡。导气管能把空气引入奶瓶顶部,使奶液顺畅流到奶嘴,患儿吸奶时不费劲,也减少了打嗝、吐奶的情况。因为没有真空,能有效防止液体流入耳中,可以预防中耳炎的发生。另外,奶瓶的导气管使空气和奶液有效分隔,奶瓶中的营养成分不易被空气氧化,婴儿对奶液中维生素C的吸收也可提高。这种奶瓶的奶嘴犹如母亲的乳房,让婴儿吮吸时更舒适。
该类奶瓶能让患儿控制流速,由于奶嘴比较大,喂奶时家长应观察患儿是否因流速快而不适。如果患儿吞咽了几次而没有呼吸,出现咳嗽,提示流速太快,应拿开奶瓶,等患儿恢复后再继续喂奶,并应减慢流速。患儿和家长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尤其刚开始使用时,应仔细观察,随时调整流速。
唇腭裂儿童采用奶瓶喂养的关键是正确的喂养姿势。
根据唇腭裂畸形程度的不同,可采取不同的喂养姿势。角度的选择以患儿吞咽时不发生呛咳为宜,一般采取45°半坐卧位至20°的坐位。将患儿抱在腿上,把奶嘴沿一侧面颊放入口内,这样奶汁可以借重力作用通过咽部进入胃,而不是流入鼻腔或耳道,还能减少喂奶时呛咳、奶从鼻腔内溢出和耳道感染的可能。同时,尽量使患儿下颌贴向胸部,改善吮吸效果,减少空气进入胃。喂奶时不要把奶嘴放置在牙槽裂隙处,要让患儿用舌头寻找奶嘴,减少呕吐。喂奶的频率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喂奶速度要适应患儿的吞咽速度。每次喂奶尽量在30分钟内完成。唇腭裂儿童吮吸时比正常婴儿更加费力,且容易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