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书体与书法艺术

2019-04-29 00:02马祥和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书体书法艺术汉字

马祥和

【摘要】书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产生于我国文字(汉字)的审美性书写。文字在作为实用性的行文运用的同时,书写者的个体审美特性便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流露在汉字的书写中。当汉字发展到较为成熟的甲骨文时期,作为书法艺术所必备的几个要素已形成,如用笔、结字、章法。就汉字书体与书法艺术之联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汉字 书体 书法艺术

一、书体的演变

汉字是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成熟的,所以汉字首先是实用性的。伴随着社会生活、社会交流的日趋平凡,汉字在书写上便产生了“便捷”的要求,这便促使了汉字以及书体(字体)发生了变革。通常所讲的“隶为篆之捷”,便是说隶书的书写要比篆书便利快捷。

甲骨文和钟鼎铭文合称为大篆,后经秦朝李斯的文字改革产生了秦朝通用文字小篆。今天,我们所说的篆书应包括大篆和小篆两个部分。隶书是由篆书演化而来,在小篆形成之初便已在民间流行,至两汉发展成熟。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隶书在向规范化过度的同时,另一方面产生了一种非篆非隶的书体,它在书写时更加方便,这一书体便是隶变。书体由隶变的演化而大兴分化出草、真、行三体。至此,我国文字和书法上的“五体”已全部形成。后期的发展只是书写风格、艺术特征上的个性化的变化丰富。而作为文字形态上的五种书体没有发生新的改变。

(一)篆书

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较早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它主要是我国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多涉及祭祀的占卜活动。如战争、出行、游猎、疾病、生育等。甲骨文是如今人们研究上古史、汉语史以及当时社会、风俗、文化历史的重要文献和实物资料。从书法的角度来审视,甲骨文具有质朴、古雅、活泼自由、分布均称且具有象形的图式意味。甲骨文的线条具有轻重、粗细、刚柔、方圆等书法用笔的意象。章法疏落有致、严密整齐。其作品风格或粗犷遒劲或纤细谨密,其形成的过程一般有二种:一是先书后刻;二是直接用刀刻写。其用刀法一般有单刀法和复刀法。

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指古代铸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其始于商代兴盛于两周。早期如商代的钟鼎铭文字体跟甲骨文相近。金文的结构疏密相兼、布白讲究均匀对称。由于金文是铸造的原因,所以从用笔的角度说,笔画雍容厚重、质朴端庄,多有古拙之味。代表作《大盂鼎》、《散氏盤》《墙盤》《毛公鼎》等。

小篆,小篆是古文字发展的后阶段,它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整理七国文字,以秦国文字为宗,加以改进准化后推行的官方标准通行字体,具体实施这项文字改革的人是秦臣李斯。

小篆属于纯线条化的字体。其笔画无论横竖均为粗细较均匀的线条,故有‘一笔书之称。用笔上藏头护尾,中锋圆润,颇具筋骨之力,结体布白均匀讲究对称均衡。章法平整划一,字的大小趋同、排列方正、横竖成行,具有严谨、端庄、整齐之美。小篆体的历代代表书家有:秦李斯、唐李阳冰、明李东阳、清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

(二)隶书

隶书又称八分书,史称这种字体是秦代一个叫程邈的隶人创造的,所以叫隶书。但据近代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朝推行小篆之前,隶书便已在民间萌芽,而程邈可能只是做了整理性工作。隶书始于秦代民间。兴盛于两汉,是汉代官方的正式书体。隶有一变小篆的纵向生形取势而为横向体态,笔画一改小篆的曲屈回环(使转)而为点折,波桀等齐备。用笔上一改小篆的一笔中锋而为中侧锋并用。隶书的成熟高峰期为两汉尤其是东汉时期,隶书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变化特点,千姿百态。我们从书法艺术审美的范畴对隶书审美风格加以了界定,一般分为三大类:(1)古拙厚重類;(2)俊朗英秀类;(3)奔放豪迈类。隶书虽品类多样,但从审美的时代特征而言,其共性特点均归属于朴茂、端庄、从容、大度、儒人的庙堂气象。代表性碑帖有《张迁碑》《鲜于璜碑》《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石门颂》《西狭颂》等。

(三)草书

章草,章草的形成脱于隶变,是在隶书基础上更加便捷地书写,有草稿率性之意。其也是由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章草是一种带有隶书笔意的草书,后人把它和今草相对而称之为章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到“汉兴有草书”,指的就是章草。所谓章草就是对隶书有条理有法则的快速的书写体。所以它保留有隶书的体势,同时大量运用约定速成汉字笔划符号进行点线的书写连接贯穿。章草的用笔中侧并用,字法取隶之横势,章法为直行纵势。代表作有张芝的《八月帖》,皇象的《急就篇》,索靖的《出师颂》等。

今草,今草是在章草的基础上吸收同时期已成型的楷书和行书的某些体势、用笔等而形成的一种有别于章草的草体。此草体笔势连贯,字据字形大小不定,一切随书者的性情而生态,正斜相倚,粗细兼容,中侧并使。其体势格调变化远比章草胜。更具艺术表现性。可以说,章草是隶书的便捷写法,而今草是对楷书、行书的一种快捷写法。今草兴于东晋,代表书家有晋王羲之、王献之,唐孙过庭五代杨凝式等。

狂草,狂草是在今草基础上的进一步狂放的草书,它在保留今草的基本特质同时更强调笔势线条的连绵回绕、开合聚散、大起大落,无穷变化,更着意通篇的“气”的贯穿、“势”的映带承接,体现一种放达姿肆的挥洒之情性。代表书家有唐代的张旭、怀素,宋代的黄庭坚、清王铎、付山,近代的林散之、毛泽东等。

草书的用笔中、侧并用、方圆兼使,线条节奏明晰,起落如沙场征战、奔腾如风起云涌,变化无常。结体大开大合、因势生形、计白当黑。章法有行无列或无行无列,气贯全篇,一气呵成。墨法浓淡干湿,应时而生,相应生辉,无一定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草书具有集自然万美于一体、集众美而有象,写意境而无穷的艺术性质。其艺术表现性当属书法各体之冠。

(四)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它产生于汉隶变体(隶便),生于汉末昌盛于魏晋南北朝。早期代表性书家有魏时的钟繇。钟繇小楷虽保留有隶书的某些笔意,然楷书八法均已具备。当属一体之新貌,这一楷体发展至东晋王羲之出则隶意脱尽。王羲之楷书在吸收钟繇楷法基础上,变其隶意古朴而开俊美秀雅之风,至此,书法中古今之体态分立。隋唐楷法大盛,各家风格并立。楷书的笔法有中侧锋,用笔法有藏露、提按、转折、轻重、虚实、方圆等。楷书的笔画完备“八法”俱全。

楷书的结体法有纵横开合、聚散齐心、揖让长短、左紧右松、布白均匀、紧收中宫、中和饱满、空灵虚敛、左低右高等多样体态。这是因书家个性风格使然,概括而言从用笔、形态言不外乎内擫、外拓二法。楷书的章法一般为:有行有列法和有行无列法两种,楷书的代表书家有:魏钟繇、晋王羲之、王献之、隋智永、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颜真卿、晚唐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苏东坡、元赵孟頫等。

(五)行书

行书是一种楷书的便捷写法,唐《书断》有言说:“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宋人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走,草如跑”。总之,行书当是生成于楷书的简易、便捷之速写需要。它是有别于草书和楷书的书写方式,又介于楷草之间的一种书体。行书盛行于东晋,是晋人尚韵的代表书体,由于它具有便捷和实用性的特点,后朝历代均受书家喜爱,并形成了十分庞大的风格体系倍受关注。王羲之存世行书摹

本较多。历朝代表性书家均善行书:如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王询、唐颜真卿、五代杨凝式、宋人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元赵孟頫、明唐寅、文征明等。

行书的用笔:承楷书之用笔而变化,中、侧并用,方圆兼使,起承较合,顺势而为,游丝牵连,藏锋少而露锋稍多,生动妍姿,灵活多变。

行书的结体: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自然开合,聚散有度,无楷书严谨之束缚,无草书之放纵姿肆,一味自然雅意之趣。

行书的章法:从总体而言,大多为有行无列,字行之间牵带映接,自然有序,松紧相适,有漫步闲云之意趣。

二、书法本体和艺术之美

(一)书法的本体

中国书法艺术是从实用汉字书写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造型艺术。所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具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定形式和表现技法。所以书法首先是以汉字的书写方法来进行艺术创作,其次书法的“法”又必须是讲究形式、技法的。汉字是以各种形态的点线为基本组合单位,各种字体的偏旁构造既有其既定的不可变性,又具有在体势上谋求艺术结体的无穷的变化余地。另外,汉字的运用或诗文、或词句总有其表情达意的内涵。这种具有文学性的文字内容对书法作品情境和形式的表现也构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上述几点中,一是以文学性思想性打动人,另一以其被赋予了书家情感、气质的线条运动节奏和结体的构成变化创造书法的形式美感。而书法艺术的用笔、结体、章法和墨法均由上述此点而生成,它体现着“法”的规定性。

另外,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还具有和材料方面的特定性。如笔墨纸砚,尤其是笔墨,它具有恒定的规定性。书法艺术具有一个完整的技法體系、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表现能力。与绘画相比,它不表现客观的物象。但它体现着一切客观物象所共同具备的抽象美的构成形式和韵律。它通过形式美的表现,如:点画、线条的运动以及构成形式的多样性变,实现书者的情怀和审美理想。书法艺术就是以外在形式的美来表现书家内在精神气度的美。这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具体体现,也是书法艺术的情境表现功能。简言之,书法便是以汉字为书写表现对象,以线条的节奏变化及其构成为表现手段,来表现传达作者性情和审美理想的一门艺术形式。

(二)书法之美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优秀艺术形式,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哲学美学思想。如两汉书法是以质朴辉宏为美学本质的时代。这一点可以说是自先秦到汉代的儒家文化精神审美的历史总汇。所以这一时期的书法多呈现出宏大、质朴、古拙、高昂的气格,这是秦汉篆隶均具有的共性审美特点。但由于局限于宗教式的“神性宣扬”,其缺失了对自然、人性的抒发。又如: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迎来了真正自觉化的时代;这源于哲学思想的历史转变。此一时期是历史上儒道释三家共存融合时期。汉末儒学势落、老庄之学兴起,佛学已渐入,至西晋老庄之学大兴并生变为玄学,以统领的姿态兼容儒、释,于是玄风浩荡,读玄论道盛行。这一时期的书法审美追求侧重于个体的情感抒发,注重自我表现,成为“自适”、“为我”的书写人性自然的有意味的形式。

“质朴”是两汉审美的重要特征,这一特点延续到汉末直至三国曹魏。曹魏时期虽“玄风”已起,反映在具体的艺术表现上并没有完全得以体现。艺术在反映意识形态上一般具有渐进式的自身规律。其实,从三国曹魏至西晋初的艺术作品均体现了以“质”胜的汉代遗风。总体来说,三国曹魏至西晋初是书法艺术审美从“质朴”之美向东晋“风韵”之美风格的过渡时期。从艺术发展具有自身规律特点这一角度看,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正如范文兰先生所说:“就文学艺术来说,汉、魏、西晋总离不开古拙的作风,自东晋起,各部门陆续进入了新巧的境界。”进入东晋后,书法的艺术形式以及其理论发展均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从尚“质”变而为尚“韵”的审美时代。书法审美中的所谓钟“质”王“妍”便是这一转变的经典书风代表。此时的书法、绘画、诗文之变几乎同步。

自晋代书法艺术审美走向自觉化之后,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其艺术审美始终在“质”和“妍。即“阳刚”和“阴柔”之美间互动,并生发出如质朴、古拙、厚重、峻拔、苍茫、辉宏、典雅、秀润、洒脱、空灵等美的意境。构成了书法美学的全部内涵。

三、结语

书体的演化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交往的繁杂多样性,使汉字在应用中不断得到发展变化,再由人类审美的作用性使人们渐渐地讲究起字的结体、用笔的方法和整体的章法的美观来,因此汉字的书法艺术性也得到了逐步提高,五种书体的形式法则以及表现技巧也得以形成和完善。这是人类爱美本性的自然性表现,书法艺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丰富起来的。汉字、书法的体态定型完备应该在汉末魏晋时期。这一时期书体演化为五体具备,法度完整。魏晋时期由于士大夫文人对书法艺术的自觉审美追求,又赋予了书法新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它在为社会实用而存在的同时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丰富着人们精神生活。

书法是以汉字为书写表现对象,以线条及其构成为表现手段来表现传达作者的性情和审美理想的一门抽象艺术。其审美的时代特点便是“阳刚”和“阴柔”之美的互动生成。所谓晋韵、唐法、宋意、明态势、清质,便是对这一互动所产生的时代审美特点的一种概括之称谓。

参考文献:

[1]启功.书法概论.

[2]徐利明.学书法.

[3]汤大明.中国书法简史.

猜你喜欢
书体书法艺术汉字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所谓书法艺术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