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大梁城址考

2019-04-29 01:51李山
文史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封丘县大梁

李山

大梁城伴随战国魏而诞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国立都安邑(现山西夏县附近)。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魏国被商鞅变法强盛起来的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首都安邑完全暴露在强秦的剑戈之下,遂于翌年迁都大梁(春秋时属卫,称仪邑)。直至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 “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史记·秦始皇本纪》),大梁作为都城存在了114年,人口几十万,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一、逢池之北的大梁城

大梁城在哪儿?现世与往古的人们大多将其與现今的开封市混而为一,认为古大梁城就在现今的开封市区。其实这是相距几十华里的两个地方。且看下面三段文字:

河南郡 故秦三川郡,高帝更名,洛阳……开封,逢池在东北,或曰宋之逢池也……东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属兖州……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睢水首受狼汤水,东至取虑入泗,过郡四,行千三百六十里。(《汉书·地理志》)

司隶 河南尹,秦三川郡,高帝更名……开封,菀陵有棐林。有制泽。有琐侯亭……兖州 陈留郡,武帝置……陈留有鸣雁亭。浚仪本大梁。(《后汉书·郡国志》)

河南道 汴州 上。隋荥阳郡之浚仪县也。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汴州总管府,管汴、洧、杞、陈四州,领浚仪、新里、小黄、开封、封丘等五县……浚仪 古县,隋置,在今县北三十里,为李密所陷。县人王要汉率豪族置县于汴州之内,要汉自为县令。义宁元年,于县复置汴州,以要汉为刺史。武德四年,移县于州北罗城内。贞观元年,移于州西一里,延和元年六月,割浚仪十四乡分置开封县。(《旧唐书·地理志一》)

中国正史正规详备的地理志书是从《汉书》开始的,也就是说《汉书》的《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也较完备的地理志书。从《汉书·地理志》可以看出,汉时已有开封县和浚仪县。开封县当时属郡治在洛阳的河南郡(秦三川郡,属豫州),县城址在现在的朱仙镇东南2.5公里处的古城村;而浚仪县则属东郡(郡治在濮阳附近,属兖州)。两县中间隔着“蓬池”。“池”即为湖水。就是说,两县之间夹有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湿地,其范围即现今开封市区地带。以蓬池为界,开封县在“池”南,浚仪县在“池”北,分辖了现今开封南北的地域。

综上,蓬池之北的“大梁”即是“浚仪”已毫无疑问。从大梁城废到浚仪城立,中间仅仅隔了103年。从公元前225年的秦将王贲水灌大梁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水灌大梁,作为都城标志的大梁随着魏国的灭亡而成了废墟。不过,作为大梁城内的一部分遗民还是要来复业生活的,只是他们换了身份,由魏民而成了秦人。而仅仅作了17年秦人后,他们又成了汉人。汉朝立国在旧城址上建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据《开封志》记载,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5年)迁都大梁后,又于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于大梁城北开大沟亦称浚水,因城临水,大梁也称浚仪。而水灌大梁后,秦国当年就在大梁遗址上置浚仪县,在启封置启封县(汉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改启封为开封,是开封之始)。

但浚仪城在哪儿,也即古大梁城在哪儿?《旧唐书·地理志》一句“浚仪……在今县北三十里,为李密所陷”铁证了两个事实:一为在“县北三十里”,在现今封丘县陈桥镇古城村附近;二“为李密所陷,县人王要汉率豪族置县于汴州之内”,南迁之地则为现在的开封城,古称逢池的一带,南迁后当时仍称浚仪。它是在古宋地逢池附近由王要汉等辈新建的浚仪城。此城即现在开封城的发端。所谓 “汴州之内”的这个“汴州”,正是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于浚仪城复置汴州后的称呼。那句话的意思是“迁到现在汴州所处的这个地方”。前引《旧唐书·地理志》有云: “河南道 汴州 上。隋荥阳郡之浚仪县也”,这也证明了浚仪改称汴州的史实。

浚仪县也即古大梁城,中间历经了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晋将祖逖北伐中原时与后赵石虎5万兵战于浚仪的血腥和大兴四年(公元321年)浚仪被后赵占领的历史。古大梁城一直为浚仪县治所地。到北朝东魏时,浚仪城再一次达到历史的辉煌,不但为县治,而更兼了陈留郡治和梁州州治。请看《魏书·地形志中》:

梁州,天平初置。治大梁城。领郡三,县十……阳夏郡,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治雍丘城,领县五……开封郡,天平元年分陈留置。治开封城。领县二:开封二汉属河南,晋属荥阳。真君八年并苑陵,景明元年复,孝昌中属陈留。有开封城、陈留城、孔侯城。尉氏……陈留郡,汉武帝置,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复。领县三……浚仪,州、郡治。二汉、晋属,后罢,孝昌二年复。有信陵君冢、张耳冢、董仲舒冢、樊於期冢、边让冢、仓垣城。渠水在大梁城东分为蔡渠。

此《魏书·地形志》是南北朝时北魏(公元386—534年)包括北魏衍生出的东魏(公元534—550年)和西魏的地理志书。北魏也实行州领郡、郡领县制。当时在浚仪县的梁州,为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所设,下辖阳夏、陈留、开封三郡。阳夏系从东郡和陈留郡分出所置,治雍丘(现杞县);开封郡系从陈留郡中分出所置,郡治在开封县城。“梁州,天平初置,治大梁城”和“浚仪,州、郡治”二句明白无误地两次说明当时的浚仪县就是大梁城,且当时恢复了战国魏时称呼,复称城为“大梁”,梁州和陈留郡治(郡治浚仪城,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即公元526年设置。东魏沿袭)均在城内。一城而兼州、郡、县治,是此城继战国魏作为首都之后的又一辉煌顶点。境内有诸多古冢大城。且渠水(也即时称鸿沟、汴水的)又东分为另一支名渠:蔡渠,东通兖、徐,南达江淮,水陆交会,一时称盛。大梁作为魏都时,已是国内、国际名城。此时的浚仪(也称大梁),崛起于秦汉统一之后,虽不及战国魏时大梁的名声,但作为一州(略等于现在的省)之会,更兼三治,已成大观。

有意思的是南朝宋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在今安徽寿县板桥镇安城遗址处又置了一个浚仪侨县,陈留侨郡。南朝齐、梁、陈因而延续。北朝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均设浚仪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并县,撤销浚仪侨县。

此后浚仪,也即现在封丘县陈桥镇古城村,在北周(公元557—581年)时又由梁州改称为汴州,为汴州诞生之始。这也就是说,古汴州最早是诞生在古城村,为汴城之源。请再看《隋书·地理志》:

荥阳郡 旧郑州……统县十一……浚仪,东魏置梁州、陈留郡,后齐废开封郡入,后周改曰汴州。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有关官。有通济渠,蔡水……开封,东魏置郡,后齐废。

从此文看出,东魏在此置梁州和陈留郡后,继东魏的后齐(公元550—577年,即北齐)时曾废开封郡而入陈留郡,后周(即北周)改梁州为汴州,这是“汴州”称呼之始。而陈留郡和汴州治所均仍在浚仪。隋开皇初(公元581年)废陈留郡、大业初(公元605年)废汴州后,仍有浚仪县,县治仍在浚仪城,但已隶属荥阳郡管了,县治一直保留到“为李密所陷”。

二、新浚仪县和新汴州

按《旧唐书·地理志》所言“义宁元年,于县复置汴州”,则此浚仪县已为浚仪古县之南三十里的新浚仪县,复置的汴州也是新浚仪城内的新汴州了。而“割浚仪十四乡分置”的开封县,其县治后来也移到了新浚仪城,也即汴州城内。这样,浚仪新城便出现了新浚仪县、新开封县二县同居一城的情况。当时的体制为道、州(郡)、县制,新汴州已升“汴州总管府”,道、府、州、县治俱在新浚仪城内。

《旧五代史·郡县志》说:“梁开平元年,梁祖初开国,升汴州为开封府,建名东京(东京之名由此始),元管开封、浚仪、陈留、雍丘、封丘、尉氏六县”。此时仍有浚仪县。而“升汴州为开封府”则是此地称大“开封”之始(别于开封县)。而后梁“建名东京”,则是浚仪或汴州称“京”(首都)之始。到此时,“开封”也才名正言顺,而至于现今了。

《宋史·地理志一·京畿路》又载:“京畿路 开封府……县十六:开封,赤。祥符,赤,东魏浚仪县,大中祥符二年改”。直到宋朝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浚仪改称祥符,浚仪之名不再。祥符县到1933年又改称开封县,祥符县名也不再。现在保留只为开封一区名,又实为旧开封县、旧祥符县、旧浚仪县的归附和纪念。但其行政区划,则已大变了。比如县境北黄河北岸部分,于1933年全部划归封丘县管辖了,包括本文所论的陈桥镇古城村。

三、古大梁城在今封丘县古城村

明末清初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

浚仪废县:在今城西北。汉县治此,故曰大梁,魏惠王始都此。秦昭王三十二年,穰侯攻魏,至大梁。始皇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括地志》:今大梁城北门是也。《晋地道记》:故卫邑也。《舆地志》:夷门之下,新里之东,浚水之北,象而仪之,以为邑名。后魏陈留郡治浚仪。又魏主子攸永安二年,梁将陈庆之送元颢北入洛,元天穆等攻大梁,拔之……魏王恭普泰初,徐州刺史朱仲远自滑台徙镇大梁。隋亦为浚仪县治。

综上,明眼者当即可以看出大梁与以后《汉书·地理志》中出现的浚仪县、古梁州、汴州实为一地,即为现封丘县陈桥镇南边不远的古城村(顾祖禹的“在今城西北”表述是不甚严谨的)。唐代曾为封丘县尉的高适有诗作《古大梁行》,述其游历大梁城废后的荒凉: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

魏王宮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

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见水东流。

宋、金后,黄河南徙至此,夺古汴水东去。现在的古城村紧傍黄河北岸。遥想古大梁城的规制宏廓,远非一个古城村所能包容,恐怕一大部分早为滚滚黄流堙埋于下了。清朝时仍有大梁驿之名。古城村在上世纪末仍为一重要渡口,摆渡着开封南北往来的客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说:

浚水:旧在城北。《诗》:“爰有寒泉,在浚之下”。《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十一年,为大沟于北郭,以行圃田之水。县北有浚水,象而仪之,曰浚仪”。《志》云:“今城西三十里有寒泉陂,即《诗》所称者。浚水为汴所夺,故汴水经大梁北,亦兼浚水之名。汉明帝时,王景作浚仪渠,盖即汴渠也”。《水经》亦谓之渠水。

这里就把汴水与浚水的关系说清楚了,以及“浚仪”之名的由来。浚水后又称汴水,在古城村北,这也是“汴州”之称的由来:因水而名。唐时黄巢涉汴水入封丘,即为此渠。隔河便是现今陈桥所在,陈桥之“桥”或为陈桥至古城的一座古桥,或因以镇名。自古这里便是北通幽燕、南控江淮的咽喉要冲、水陆孔道,更是中原逐鹿、兖豫交接的腹心之区。古时在此筑城以镇也就是极其自然的事。

宋金以后,黄河南移,古都老丘、大梁之区成了黄河的行洪之道,黄河之水取代了汴水(也为古济水、浚水或曰睢水、鸿沟、阴沟),成为一片泽薮之区。古城废而陈桥兴,其旧地北邻陈桥以名驿名镇接续了古城大梁、浚仪、汴州的地脉和灵气,从唐迄清作为官道大驿、汴北咽喉、黄河古渡,仍在发挥着它巨大的中转、补给作用。

围绕古城村四周,历史上曾崛起过不少古城,聚集了一片古城市群落,演绎出诸多惊天动地、彪炳史册的大事。以城类:像老丘城,作为夏都历六帝216年。清人江永《春秋地理》卷三有载:“今河南陈留县北四十五里有老丘城”。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列国地形犬牙相错表》也说:“陈留县东北四十里有老丘城,为宋老丘地,定十五年‘郑败宋师于老丘,即此。”老丘城也应在古城村附近不远,或即老丘故城。其周围另外有仓垣城、期城、云响城、平丘城、长丘、黄池、曲济、临济;以大事论则有平丘之盟,黄池之盟,都城临济被秦将章邯攻破,齐王田儋与魏相周市之死难。造字之祖仓颉也生活在这里,当时叫仓垣城,死后又葬在这里。此地有仓颉墓、信陵君墓、朱亥墓、张耳墓、董仲舒墓、樊於期墓、边让墓,以及圣子渊、雉台等历史遗迹。以上这些发生在中原之中的济、黄之滨,就其地脉地势而论,并不为奇。因为黄济流域是华夏文明的肇生之地。尤其是下游稍上,地势平旷,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分明,宜农宜牧,是人类生存的最佳场域(向西向南不远为山地、高原,向东则卑薄低湿,向北则瘠枯冷寒)。因此,从远古的三皇五帝,到以后的诸侯分建,大都以此为核心展开,即后世所谓 “得中原者得天下”。现古城村的位置,当时西北距黄河百里左右,可以避河水之患;濒济水岸边,可以用作生存水源,是上佳的生存之区。

这一块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直归祥符县管理。包括封丘南三里之南、之东、之西都由祥符县(也即古浚仪县)管辖。古城浚仪也即大梁作为县治处于全县辖土之中,南辖现在的开封城周围,北至封丘县城,布局极为合理(东有陈留县,南有开封县,西有中牟县)。浚仪县的区域大都在现在开封北部,封丘县南部。

按地名惯例,凡称为城的地名,历史上都曾经是城。陈桥古城村(当地人也称西古城,应还有东古城)正为历代地理志书及相关研究书籍所述及的大梁、浚仪的方位、里程节点,且自古至今,又以“城”名;而遍阅古今地名,开封之北再没有称作“城”的村镇。综此,从卫国的仪邑,到魏国的大梁,再到汉以后的浚仪、陈留郡、梁州,直到汴州,其城遗址即为现在封丘县陈桥镇的古城村。

猜你喜欢
封丘县大梁
天然的指南针
浅议耶律德光于大梁城的政务运作
我爱家乡的田野
510L汽车大梁钢生产工艺控制试验研究
封丘县
封丘县地下水埋深空间预测与变化研究
重卡车架大梁开裂失效分析
攻占锦州东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