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框架需要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追求,传承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的“根”与“魂”。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立德树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标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294-01
作为一名从教二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我关注到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基础学科,作为人文社会学科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使命。可以说,语文核心素养是落实和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增强人文底蕴排在三个方面、六大素养的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文化之魂,是构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呼唤
孔子一再强调要培养君子。所谓“君子”,不仅要有知识,还要讲“仁、礼”,就是要有高尚的品德。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呼唤优秀的、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德育为先,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学生核心素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抓手。
立德树人就是发展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应更加突出个人修养,社会关爱,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利用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校教导处组织语文教研团队精心挑选了《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等经典古诗文,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聆听广播并大声地朗读,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要融入核心素养的培育之中,既要靠学术方面开展各种活动,又要在生活层面逐渐渗透。例如,清明节蕴含了中华儿女慎终追远的伟大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情怀之一,具有普世的价值,对维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清明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和景明,外出踏青,拥抱大自然,这也是中国人热爱大自然的一种情怀。在中秋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师生诵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鼓励学生積累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佳作。在丰富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相关的民俗民风,去感受、去感悟,在体验中激发学生孝亲爱国的乡土情感和家国情怀,这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从2016年起,统编版新教材已经走进了课堂,它的最大特色就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文篇目大大增加,这对孩子们来说,的确是一件幸运的事。12册书中一共编排了129篇古诗文,约占总篇目数的30%。其中,古诗词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了古诗词、古代寓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外,还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传统蒙学读物中,选取符合当今时代特点,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统编版教材遴选了最能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信任、依赖、信仰。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定位要求我们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紧扣课标,体现出学段特点和梯度:第一学段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做到“囫囵吞枣”即可;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了解古诗句的意思,通常对诗人表达的情感不做要求;第三学段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文意思的基础上,初步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和二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诗时,把教学过程设定为:初读,读正确;品读,想象画面;回读,读出韵味。在读准字音,随文识字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学生通过朗读,尝试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画面,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种盛夏时光的莲叶、荷花独特的美,由此体会作者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由衷赞美。在品味西湖风光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自然能将这首诗读得有滋有味,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读着读着,学生就将这首诗背下来了,达成了背诵、积累诗句的目标。在“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教学中,无论是古诗、名言,还是传统歌谣,我都要求学生必须背诵,在诵读积累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润泽。虽然孩子们不一定能真正地理解它、喜爱它,但当这些古诗文成为孩子头脑中固有知识的一部分时,它就会潜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等他们成长到一定的阶段,便会自通其意,在特定的情境中会浮现与之相契合的诗句或名言,他们定会恍然大悟,甚至某部作品本身就会帮助其成长。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核心素养培育中渗透优秀民族文化,已成为各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共同内容。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中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学生成长的必然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我们有责任引领当代青少年传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坚守文化根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