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玉
【摘 要】生活化德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以身作则的原则:(一)教师须言行一致。(二)家长助力,效果更佳;二、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的活动;三、以儿童经验为前提,贴近儿童生活;四、让课堂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一)学科教师课堂渗透德育教育。(二)打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
【关键词】生活化德育;以身作则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069-01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如果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每一项活动中,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德育才最能发挥实效,远不是书本课堂中的说教所能比的。
生活化德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身作则的原则
1.教师须言行一致。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有“示范性”,而学生又有“向师性”的特点,因此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建成,不能对事物做出及时准确判断,这时候的他们就是天生的模仿者。当教师的言与行不一致时,他们对教师的教导就会产生质疑与不服,进而阳奉阴违。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学生白天一大半的时间是与老师度过的,教师须注意课堂外、生活中自己的一举一动,起到“身正示范”的作用。让学生“听到国歌声,放下手中一切,面向国旗方向行队礼”,如果这时的老师依然忙自己的事,不尊重国旗,那么越来越多的学生会越来越做不到一点。学生与老师共餐时,要求学生“要珍惜粮食,不挑食,做到餐盘净”,但老师却倒掉一大盘不合胃口的食物,这样,学生们的良好习惯是难以养成的。教师随手捡起垃圾抵得上千万次的谆谆教诲。因此,只有教师身正,学校的德育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家长助力,效果更佳。
家庭教育是任何教育的基础。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家庭居于首位,足见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都寄予厚望,花费不菲,让孩子参加各种特长的学习;不惜重金买学区房,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但往往很多人忽略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父母本身更是示范力量。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知书达理的父母也必然有着彬彬有礼的孩子;书香家庭的孩子必然酷爱阅读;一个充满欢乐积极向上的家庭,孩子必然活泼乐观。这些足以体现家庭教育、父母言行对孩子的深刻影响。因此,德育工作必须与家长及时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生活中榜样力量的强大,让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保持一致,这样的德育才会事半功倍。
二、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的活动
德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应主要以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結合当地习俗与不同的节日,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锻炼孩子动手动脑的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学校定时举行“生活小达人”比赛,用叠衣服、缝沙包、洗桌套等形式展示学生能力;深入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结合莱西当地习俗,举办“清明燕子飞”活动,让孩子跟妈妈一起做小燕子,回校后展示作品,互相交流体会,既了解传统文化和习俗又能锻炼动手能力;教导学生能够知母恩、善待老人,以“三八节”、“重阳节”等节日为契机,让学生通过为母亲做一件事、去养老院慰问演出等,体验母亲、老人的不容易,学会感恩;“寻找春天”春游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开始神奇的探索发现之旅……每次活动,学校都给学生一个分享心得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展示,体验劳动获得的成就感,体验他人对自己的信赖等。通过这样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视野,得到了不同方面的能力锻炼,德育于无声中浸润学生。
三、以儿童经验为前提,贴近儿童生活
德育不应脱离儿童熟悉的生活,应尊重儿童的已有生活经验。“生活小达人”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举行不同的比赛项目,在活动过程中学会适合自己的不同生活技能:低年级学生学会自我服务。如穿衣叠被等;中高年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家庭服务、学校和社会服务的技能,培养自理能力,感受生活乐趣。“寻找春天”春游活动,低年级更注重绘画作品、植物标本展示,中高年级关注点则放在春游日记、创作以春游为主题的诗、摄影作品等。根据儿童现有经验,制定“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通过努力就会达到”的目标,这样既有挑战性又能体验成功的活动,能受学生欢迎,德育的效果也必然能达到期望。
四、让课堂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
1.每位教师应结合自己教学学科的实际特点,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把握住课堂中德育的最佳时机,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融德育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真正达到知识传授与德育的水乳交融。
2.打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
创设教学情境与设计教学环节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在品德课上也如置身于熟悉的生活中。从课堂环节到生活的实践衔接自然,与实际生活不脱节,学生在生活中就会很自然地运用课堂所学方式处理问题,无需成人说教。
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受的教育才最刻骨铭心,德育的效果也必然是最佳的。
五、时代变迁,教育相应变化
时代不断变迁,教育者就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生活,提供受教育者相应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要有什么样的教育。不法分子利用孩子的同情心做违法之事近年来屡见不鲜,因此在教育孩子助人为乐的同时,也要教会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这样与生活不脱节的德育才是完整的,才是有效教育。
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渗透于生活的每一方面,这样的德育能紧随时代节奏,是终身性的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有益于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