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敏
在银川望得见贺兰山,看得见黄河水。
2月22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2018-2019年度美好生活指数最高的10个省会(首府)城市和直辖市榜单,宁夏银川市榜上有名。
美好生活城市榜单是基于我国100多个城市、300多个县的10万家庭的入户问卷调查结果形成的。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人们更是好奇,这座西北城市到底凭什么获评“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
生活在这里的人或许最有发言权。根据大调查发布的“2018-2019年度中国美好生活指数图谱”来看,在银川受访者心中,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满意度均达到60%及以上。其中,“住有所居”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迈向“住有宜居”新阶段。正如银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鸿儒在发布现场所言,如果你初到银川,贺兰晴雪、长河落日的盛景会让你眼前一亮;如果你常来银川,这里既有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又有诗和远方的意境;如果你住在银川,互联网+时代的智慧生活,会让你感叹她的勃勃生机。
近年来,银川坚持“绿色、高端、和谐、宜居”城市发展理念, 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开启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一幅“让居民望得见贺兰山,看得见黄河水,记得住丝路乡愁”的美丽银川新图景正在绘就。
一直以来,外界总是误解银川是边塞、荒漠、戈壁,却不知银川素来有“塞上江南”“塞上湖城”美誉。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多年来的人工渠流灌溉,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富庶的引黄灌溉区,也孕育了“七十二连湖”的自然环境。
银川域内沟渠纵横,湖泊棋布,特别是湿地分布密度大、范围广、数量多,在西部干旱地区少见。历史上的“银川十景”中有一半以上是赞湖泊湿地的,比如“月湖夕照”“汉渠春涨”“南塘雨霁”等,都是当时的西北胜景。
但是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湖泊湿地大幅萎缩,水土流失严重,塞上湖城美景一度受到严重威胁。
“银川重视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当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一个立足点就是生态建设。银川市委和市政府抓住机遇,针对银川生态特征,因地制宜地展开大规模的湿地生态修复、恢复和保护工作。这项工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比如率先在全国制定了湖泊保护办法。”银川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银川市湿地管理办公室原主任孙胜民就是从2000年开始参与到湿地生态建设中的,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见证了银川湿地生态的改善和向好,更是切身体会到了银川市委市政府在湿地生态建设上的决心。
“银川的湿地资源是‘生态立市的优势所在,它支撑着‘塞上湖城的风貌”,银川市市长杨玉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银川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治污染、抓修复、强保护、立机制,特别是在湿地修复、保护、建设上,银川市用“四个始终”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从源头和顶层抓好长远建设。在湿地保护上寸土不让,银川把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构建了“城内湖泊湿地以治理保护为主,城边湖泊湿地以恢复保护为主,城市远郊湿地以自然保护为主”的治理规划体系;
始终坚持加大投入,为湿地保护提供不竭动力。银川成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专门机构,配置专职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将湿地管理日常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目前银川已经累计投入湿地保护项目资金34.5亿元;
始终坚持建章立制,为湿地保护保驾护航。相继出台《银川市水资源保护条例》《关于加强黄河银川段两岸生态保护的决定》和《关于加强鸣翠湖等31处湖泊湿地保护的决定》等多项法规、决定,通过立法保护湿地,实现了湿地“只增不减、只扩不缩”目标。
始终坚持培育生态文化,动员全民共治共享,让爱护湿地、保护湿地成为银川市民的自觉行动和良好风尚。
“前几年我们去七子连湖考察。刚到湖边,就有农民把我们的车拦下并询问,‘你们来这里干啥呢,我们这里都保护起来了。当时我们都特别感动,这说明农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已经有了,银川的湿地建设工作就好开展了。”孙胜民告诉记者,银川湿地保护的成果,是改革开放40年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一个见证,也是中国履行《湿地公约》缔约国责任,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
目前,银川的湿地面积已达5.31万公顷,拥有6处国家级湿地公园,自然湖泊近200个,市区湿地率达10.65%,湿地保护率达到了78.5%。此外,银川还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路线和栖息繁殖地,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每年2月底至4月初,成群结队的候鸟迁徙大军都会回到银川繁衍生息。人们常说,候鸟回归是对生态改善最好的肯定。2018年,银川的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居全国169個城市第四位。
能够拥有一个美丽的滨水景观是每个城市的梦想。在银川,有全场180.5公里的典农河舒缓地穿城而过,也有“鸟儿的天堂”阅海湖,还有银川市民的“休闲新主场”鸣翠湖,北塔湖……一个个集生态与人文于一身的水域美景,正在让银川成为很多人的梦想。
“将来生活的最高标准就是生态好。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银川。”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充满期待。
银川湿地生态的保护得到了全社会的赞誉和肯定,每年国内外都会有各种考察团来银川学习。这座城市也先后收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大新天府”等多项荣誉。2018年10月,银川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银川绿色发展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气。在银川看来,生态效益就是经济效益。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银川近年来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前来居住、就业甚至投资。在专家看来,能被生态吸引而来,这样的城市在西北地区本身就具有样本性。
王方也是因为银川的好生态而归。2011年,她抛弃了在德国十几年的安逸生活,回到银川种葡萄酿酒,成立了迦南美地酒庄。“很多人说我疯了”,但王方很清楚,“最好的葡萄酒只能来自最好的葡萄,最好的葡萄只有在最佳生态带内才能生长出来”,而“迦南美地”正是她葡萄酒梦想开始的地方。
迦南美地酒庄位于世界公认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贺兰山东麓,这里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入编《世界葡萄酒地图》。因为这里“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宁夏还被《纽约时报》评为全球必去的旅游地之一。而银川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发展核心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超25万亩,年产葡萄酒产量超过6000万瓶,占宁夏的半壁江山。
在这里,有很多和王方一样有梦想的酒庄庄主。他们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也把银川的葡萄酒品牌带出国门。时下,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已经达到271.44亿元,而且产业链条还在不断延伸,“葡萄酒+”带动的产业集群效应稳步提升。
每年2月底至4月初,银川都会迎来大批的迁徙候鸟。去湖边观鸟,也成为银川人的生活新风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只是银川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产业变“绿”,把“绿”变成产业的一个缩影。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新业态,以生态投入带动产业投资,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银川市委书记姜志刚强调,银川要做好生态经济大文章,要从被动保护向主动建设转变,放大“国际湿地城市”效应,探索葡萄种植+文化旅游、石墨烯+水生态治理应用、荒漠治理+休闲运动等新模式,在山水荒漠间种出风景、带出产业、产出效益。
好生态就是城市吸引力。银川希望用好的生态环境来体现城市价值,也希望用好生态为群众带来美好生活。
一组旅游数据或许可以说明这一切:2018年银川市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000万,旅游总收入突破150亿元。数据背后盘活了镇北堡影视城、水洞沟、西夏王陵等著名景区,一个全景全时全业的全域旅游城市正款款而来;拉动了毗邻地区300公里的都市圈,“旅游在银川、教育医疗在银川、居住在银川”的城市品牌深入人心。
“银川的生态吸引力不输苏州。”银川市委常委、副市长徐华东履新后如此评价, 而且他坚信“塞上江南”银川与“水乡江南”苏州的握手,一定可以带来很多惊喜。
徐华东来自苏州。响应江苏-宁夏两省区推进东西部协作的部署,去年9月和18名同事一同来到银川,谈到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大家都认为,“银川颠覆了人们对西北城市的传统印象。色彩很饱满,水面很多,道路视野也很宽阔,是现代城市的感觉。”
在徐华东看来,“两个江南”有很多相似共通之处。首先,自然形态上,都有很多湖泊、湿地;其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第三点就是两座城市开放包容的气质很像。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作出的东西部协作重大部署和苏宁两省区战略合作,去年7月份,苏银两市提出了合作共建苏银产业园。一个月后,两市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苏银产业园将按照“东西合作、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在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基础上,争取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将产业园建设成为一个高科技、生态型、综合性的产业新城。
“对于银川来说,苏银产业园模式的成功比引入企业更重要。”在徐华东看来,苏银产业园是银川在东西产业合作上的一个重大探索,其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会助推银川产业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开放不足一直是制约银川发展的短板,而如今银川的生态吸引力正在东西合作中不断释放红利。
在苏银产业园建设之前,银川市政府就与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启动建设银川中关村创新创业科技园项目,一年来,园区重点引进新材料、生命健康、智慧信息等新興产业,一座科技新城已经崛起,无数创业者的梦想在这里落地、开花、结果。
和所有创业者一样,银川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也有着自己的梦想。随着《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布,中国城市格局正在迎来第三次洗牌。如果说以前一座城市利用资源,发展产业就能成为一方诸侯,那么接下来城市的发展潜力,就要取决于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协调与融合。生态环境的价值也将再次被提到重要位置。
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银川正在迎来城市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努力实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频共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银川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