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属性的认识和发现规律

2019-04-29 03:53黄清晨
档案天地 2019年4期
关键词:档案学

黄清晨

一、档案属性认识和发现的本质

世界上存在着大量纷繁复杂的事物,不同事物本身就带有不同的属性特征,可为不同的人使用,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档案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会因为其属性的必然存在而被我们所必然认识,需要认识主体按照自己预定的目的,根据已有的现实本质力量,通过能动的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成为对自己有意义的客体。故此,档案属性作为对档案的观点性把握,其本质是人类认识提高的结果,是社会变化的结果,是实践发展的结果。

档案属性作为对档案的观点性把握,是人类认识提高的结果。毋庸置疑,档案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但档案属性的认识和发现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能动性。档案属性不会自动表现出来,需要主体来揭示,从古代的史官到现在的档案学者,他们认识水平的提升带动了档案属性的认识与发现。因此不同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由于生产力的技术水平提升,人类的认识能力也在悄然变化,对档案属性的认识在不断更新与发现,不同认识主体基于不同的认识角度会形成不同的档案属性观。

档案属性作为对档案的观点性把握,是社会变化的结果。档案属性是多样的,档案哪一方面的性质、特征为人所重视,取决于认识主体的需求,但人的认识活动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也只有在社会中,才有人的认识活动。而人的认识活动所做出的结果,也或多或少是为社会做出的。因而不管主体的认识如何呈现出来,都会夹杂着社会性的因素,反映着社会需求。档案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到现在的民主社会因社会体制不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发展情况自是存在差异,因而在不同的社会分期之下会揭示出新的档案属性特征。

档案属性作为对档案的观点性把握,是实践发展的结果。毛泽东曾说:“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恩格斯也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而人的因果观念是由人的活動所得出的”。实践作为全部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基础,引领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包括人类对各种物质属性的认识和发现。档案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从早期的结绳记事、甲骨占卜到明清史料的研究,再到今天的各种民生、土地、医疗、健康档案的出现,皆是源自于不同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

二、档案属性的发现:不同维度的呈现规律

(一)纵向时间维度:不同时期档案属性的新发现

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档案所固有属性是客观不变的,但站在现今研究视角下,会对历史进程中的各个时期档案所揭示的档案属性产生不同的认识。但需明确的是,不能说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利用档案主要满足记事需求,档案的信息、知识、记忆属性就不存在了,而是不同历史时期因其特定的社会需要导致了不同的档案属性特征的揭示,而站在今天的研究视角之下,对其主要所揭示的属性特征做出一个较为宽泛的界定。

1.文字、国家出现之前:原始记事性的揭示

此一时期是档案产生的萌芽时期,严格意义上讲,该时期形成的档案还并不能完全称之为档案,可说是档案的前身。原始社会中期以后,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记录符号的发明和使用进入到文明时代,人们开始使用诸如结绳记事、刻木为契、编贝、结珠、图画等原始记事的方法沟通思想,传递信息、记录社会生活。但这些记事方法只能帮助人们唤起某些具体事物的记忆,不能表达确切、完整、抽象的思想和语义,需要辅之以一定的口头说明才能明确其含义,然而这些记录方式所具备的原始记事性是毋庸置疑的,故此,学界普遍认为在文字、国家出现以前“档案”所呈现出来的属性特征以原始记事性为主导。

2.文字、国家出现后至近代以前:工具属性的揭示

随着生产实践的继续发展,文字和国家的出现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据《吕氏春秋·先识览》记载:“夏人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奔如商”,这表明,早在夏朝就出现了正式的档案及档案工作者。此一时期,档案和档案工作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着统治阶级的约束,为满足权利主体的统治需要,档案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在行政管理、政治统治、历史记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将档案的“资政”“存史”等工具属性得以揭示出来。

3.近代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史料属性的揭示

近代以来,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生产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越,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同时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我国档案学理论的初步形成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史学界整理明清档案和历史档案的需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甲骨档案、敦煌经卷、居延汉简、内阁大库档案的发现,对档案的史料价值的评价可说是达到了空前高度。冯惠玲教授也指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近代档案学的某些思想,是通过总结整理明清档案实践活动经验获得的”。因此此一时期开始对档案的史料属性进行研究与揭示。

4.改革开放后至二十世纪末:信息、知识属性的揭示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实践也表明:档案是一种最真实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信息资源,人们需要凭借具有真实性、可靠性的档案信息来支撑实践活动的开展,或者充当法律活动中的真凭实据等。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类逐步进入知识管理时代。在知识管理、大数据分析等大背景下,档案的知识属性也逐渐被揭示。档案本身就是一种知识,且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其存在就是因为它承载了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经验,而这正是后人继续开展社会活动的基础条件,是前人留下来的珍贵精神财富。在此一背景之下,档案人员也将从传统档案的保管者向知识服务的提供者转变。

5.新世纪的今天:档案属性泛化现象的出现

档案化一词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德里达的在其专著《档案热病——弗洛伊德印象》(Archive Fever —— A Freudian Impression)中提出的,他认为:“世上所有个人的、社会的、机构的以及技术上的信息交流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档案化过程”。在后保管时代的今天,德里达的视角下档案的属性明显已经泛化,已然将整个档案事业置于整个社会的核心。德里达的档案化思想将档案属性的外延迅速扩展到人类过往经验和活动的记录,甚至所有的人类记忆,这一思想尽管不那么为学界所接受,但不置可否,档案属性已朝着泛化的趋势发展。

(二)横向群体维度:不同社会群体的档案属性认识

不同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需求,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档案学科的发展不是孤立的,需逐渐与其他学科融合、碰撞,继而创新发展,社会学、法学、历史学一直是档案学研究的边缘学科,笔者就其对档案属性的认识作简要阐述。

1.社会学群体

从社会学领域看,档案具有很强的社会记忆属性,这是目前社会环境下不争的事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世界记忆”和“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推动下,人们开始注意到城市化进程给历史古迹、建筑、街区等带来的毁灭性破坏,继而唤起了人们对社会记忆的重视与保护意识。丁华东教授指出:“记忆”将成为档案界伴随着“信息”和“知识”之后的又一重要概念。显然,我们对于档案一般属性的认识,已从信息属性、知识属性扩展到记忆属性。

2.法学群体

从法学领域看,主要对档案凭证属性关注度较高。这里所说的价值主要是指档案的凭证价值,档案是历史的真凭实据,具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从其内容来看,档案客观真实的记录了某个事物、某个事件的真实情况,从其形式来看,档案保留着某个事物、某个事件的真真切切的历史记录,在解决争端纠纷,处理案件等法律活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3.历史学群体

从历史学领域看,档案具有较强的文物属性、史料属性。過去也有学者从档案是文物、史料的观点出发,将档案学视为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今天档案学已然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但是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思考也不无道理。档案是原始记录,是宝贵史料,对编史修志非常重要,历代史书,均系利用大量档案材料编纂而成,今天的档案,即为未来编史修志的材料。

三、档案属性认识和发现的特征

(一)档案属性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学界关于档案属性的认识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档案的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关于档案本质属性的认识,尤以 “原始记录性”和 “以备查考性”为代表,为此引发了持续不断的学术争鸣。此外也有诸如“原始性、记录性、历史性三性统一”“具有历史联系逻辑排列的文献结构”“历史再现性”“归档与集中保存性”“三属性(档案的历史属性、实践属性、物质属性)交集”“可追溯性”“内在有机联系性”等十余种观点。而关于档案的一般属性则以“信息属性”“知识属性”为代表。也有诸如“记忆属性”“价值属性”“文化属性”“历史属性”“情感属性”“休闲属性”“商品属性”“资产属性”“工具属性”等认识,形成了档案属性多元化现象。

(二)对档案属性的认识存在着泛化趋势

“档案热”的兴起,使得档案一词的泛化成为普遍现象,笔者认为,档案概念的泛化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档案属性的扩展,但档案属性的泛化并非脱离档案的本质属性而存在,还是与档案的本质属性保持着相当的关联度而存在。如档案的记忆属性、休闲文化属性等观点的出现,实是对档案属性外延的积极拓展。既然是一种趋势,必然有其出现和存在的合理性。档案属性泛化虽会造成档案本质属性的弱化,但从整个档案属性的发展脉络来看,这将是一个大的趋势,是对档案属性外延的积极拓展。在这种趋势之下,档案可作为一种思维范式或意识,要求在一切信息、数据管理中,自始至终注意应用档案学理论以及相应的档案管理原则、举措,力保信息、数据的完整、安全、可用性,实现档案化。

(三)档案属性认识和发现符合“档案学范式变迁”规律

丁华东提出了“不同范式下档案学理论的思维参考框架”,他认为我国档案学理论发展分为“传统范式”“主流范式”“前沿范式”,其中又包括“档案史料整理理论”“档案文件管理理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档案知识管理理论”和“档案社会记忆理论”,不同范型下对应不同的档案属性特征,依次分别是“史料”“文件”“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社会记忆”。这与笔者前面所述档案属性纵向演变非常相似,档案属性的认识和发现其实也是“档案学范式变迁”的一个过程。

四、结语

档案属性的认识和发现还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变化、实践的发展,档案属性在不远的将来还将呈现出多元甚至泛化的特征,这也算是“档案学范式变迁”的一个过程。但在将来的研究当中,我们也应注意积极调整档案属性的定位,档案的核心不能少,档案的方向不能丢,在档案属性的认识和发现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学术争议,对档案属性的理解也或多或少存在偏差,我们应该做的并不是急于推翻它,而应该意识到这种学术争鸣正是档案社会化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档案人应抓住机遇,以此为契机,积极引导档案属性认识的发展,积极吸取各个学科门类的思想精华,发挥档案价值,提升档案在社会研究中的活力。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猜你喜欢
档案学
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论档案学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基于CNKI的国内档案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研究
档案学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档案学学科入门指导课程专题设计探讨
谈档案学的学科特点
2003年~2012年我国档案学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对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的若干思考
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档案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