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感”就是“文明”?

2019-04-29 00:00:00张丰
今日文摘 2019年18期

从成都来到深圳,我在公司附近短租了一间房子。这是三室一厅中的一间,我来的时候,最大的带卫生间的卧室,住了一个女孩。剩余的两间卧室,我选了较大的一间,两天后剩下的一间住进来一个小伙子。

合租生活就这样开始了,这对我来说是很新奇的体验,让我想起刚从学校毕业时的岁月。客厅很大,装修得也很好,有餐桌和沙发,但是大家都不在客厅活动。每个房间都装有智能锁,从外面回来,输入密码,就进入了自己的房间,以致于住了一个月,都没和他们说过话。

有限的两次接触是这样的。有一天出门前,我把衣服放进洗衣机就出门了,中午回来晾衣服,发现它们已经在阳台上晾好了。衣服挂得非常完美,我猜这是那个女孩的手笔,因为旁边也晾着几件女士服装,让我在感动之余也有点尴尬。还有一天早上,我喝牛奶的杯子从手上滑落,清脆的一声响,碎了一地。旁边的门开了,那个小伙子睡眼蒙胧地出来:“你没事吧?”

这就是仅有的互动了,我们对这种状态非常满意,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己的隐私,彼此的距离拉到最大。这种局面有一天被打破了,突然来了阿姨和一个婴儿,我才知道原来那个住大卧室的女孩,竟然是一个年轻的妈妈。

客厅突然有了生气,餐桌用了起来。我下班后回到住处,阿姨已经做好了饭菜,她招呼我一起吃饭,我表达谢意之后,慌忙跑进自己房间躲起来了。之后到厨房处理自己可怜的餐食,阿姨也会好奇地跑过来:“你要做什么菜?这里有蔬菜,一起来吃吧。”这种热情弥足珍贵,让我想起家的温暖。如果是我的母亲,也一定会这么做。房间里有人,喊过来一起用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这样热情也让我感到有点不适。我们已经习惯了彼此的冷漠相对,这种冷漠甚至让我们感到自在和温暖。我们关在自己的小房间,用手机和全世界进行沟通,但是却不愿意和同租一套房的人多说一句话。那种远距离的、有时甚至是虚拟的关爱,让我们感到更安全,近距离的关心,反倒像一种侵犯。我们经常强调所谓“距离感”,认为这是文明的标志,但是却又无可救药地陷入孤独之中。

短短几天,我和阿姨们的“被迫交流”,已经远远超过之前一个月和两位同租年轻人的交流了。我甚至还逗了一会儿那个婴儿,他不哭不闹,让人完全感受不到打搅。我可以从不标准的普通话中揣测出阿姨的家乡,也能想到那个早出晚归年轻妈妈生活的艰辛。

可能这就是城市的本质。每个人都作为陌生人来到这里,安全和礼仪是最重要的,所以城市天然地比农村更加“文明”,大家都很注重分寸。但是,等到时间长了,你总得迈出脚步,作为一个人,你需要和他人进行更深入的联系。

(王芳荐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