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对肢体残疾人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及其可塑性*

2019-04-29 02:282
应用心理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性行为残疾人启动

2

(1.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宁波 315211;2.浙江省教研室,杭州 310012)

1 引 言

残疾人群作为社会生活中的特殊群体,因其在社会生活中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并处于相对不利的境地,容易引发普通公众对该类人群的排斥或歧视行为(马婷,徐钟庚,张锋,2012),该类行为模式不仅严重损害残疾人群的生活质量,如教育、就业、住房、婚姻以及人际交流等等(Siperstein,Norins,Corbin,& Shriver,2003),而且容易导致其自我价值感降低,无助感和挫折感提高,从而加剧其人际退缩和社会疏离倾向等心理行为障碍(Jahoda & Markova,2004)。以往有关健全人对残疾人行为倾向的研究通常将该行为倾向视为健全人对残疾人态度的一个成分,其方法主要采用基于自陈报告的访谈或问卷评定。例如,早期研究发现,相对于与健全人的接触,健康大学生被试在与残疾人接触时,所报告的总体心理放松程度较低,但社交回避倾向较高(Fichten,1986)。随后,有研究者将健全人与残疾人的互动方式分为帮助性情境和单纯社交性情境两类,结果发现在单纯社交情境中,健全人被试在与残疾人接触时报告的心理舒适度和积极想法均显著低于与健全人的接触,且其报告的消极想法也显著高于残疾人被试。然而,在帮助性社交情境中,如果帮助对象是残疾人,健全人被试报告的心理舒适度和积极想法均显著高于残疾人被试,但该效应只有在积极的自我关注时才会出现,而当关注点为他人时,健全人被试激活的想法仍表现出消极的他人关注倾向(Fichten,Amsel,Robillard,& Tagalakis,1991)。针对残疾人在职业领域的歧视性排斥,研究者(Louvet,2007)要求管理类大学生评价应聘者(残疾人或非残疾人)是否胜任各种不同类型(人际接触与非人际接触)的工作岗位,并表达自己的推荐意愿,结果表明,对于需要频繁人际接触的职位,被试对残疾应聘者胜任度评定分数显著低于对健康应聘者,但对于非人际接触的职位,两者间的差异不显著,表明大学生对残疾人存在人际排斥倾向,特别是对于突显男性特征的工作职位,被试对残疾人的职业歧视倾向更为明显。

然而,新近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残疾人持有相当积极的态度。例如,Kowalska(2013)要求大学生被试完成针对残疾人的社会认可量表、社交距离(如,结婚、恋爱、邻居、朋友、同事以及拒绝等)问卷以及语义区分(如,主动的-被动的)问卷,评定结果与McCaughey(2009)采用行为意向量表(the Behavioral Intentions Scale,BIS;Knobloch,2005)获得的结论类似,均未发现被试对残疾人的行为回避倾向。最新采用社交距离问卷开展的研究(Huskin,Reiser-Robbins,& Kwon,2017)比较了大学生被试对10余种不同残疾类型个体的社交意向,发现与其他类型残疾人相比,被试对肢体残疾人的社交距离评定分数最小,且愿意与肢体残疾人、学习障碍者结婚的被试比例均高于50%,但表达与智障者和精神疾病患者结婚愿意的比例分别仅为21%和12%。

导致上述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一个原因可能与自陈报告法所固有的社会压力和社会赞许性效应(Rohmer & Louvet,2012;Wilson & Scior,2014)有关,例如Kleck(1969)的早期研究显示,健康被试对残疾人的言语报告持积极态度,但其非言语行为(身体姿势或互动距离)的结果却表现出显著的消极倾向。就此而言,基于自我报告的问卷研究和访谈研究可能难以反映社会公众对残疾人的真实行为倾向。为克服自陈报告法的局限,提高健全人对残疾人态度研究的效度,研究者基于内隐态度的理论,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考察了健全人对残疾人内隐态度的认知成分(参见周艳艳,马婷,张锋,2014)。然而,IAT分数反映的是健全人对残疾人的认知评价(积极或消极),而不是健全人对残疾人行为倾向(趋近或回避)的直接测量。因此,在健全人对残疾人内隐态度研究领域,尚未有研究直接考察过自动化行为倾向的问题。不过,社会认知研究领域被用于测定自动化行为反应的推拉杆任务(Pull/Push Task,PPT;Chen & Bargh,1999)为考察健全人对残疾人自动化行为倾向提供了可供参照的范例。PPT任务的设计源于对一个简单动作的现象学观察,即通常情况下,人们倾向于快速“拉近”(趋近)令人愉快的刺激,而尽可能快地“推开”(回避)令人厌恶的刺激(Marsh,Ambady,& Kleck,2005)。Chen和Bargh(1999)鉴于以往态度(即对态度客体的认知评价)测量难以有效预测个体对客体的行为倾向,认为行为的发生具有自动性,是自动化态度激活(automatic attitude activation)引发的对态度客体的无意识的行为倾向,换言之,态度和评价可自动化地唤醒趋近和回避性行为倾向(approach and avoidance behavioral tendencies),因此直接测量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倾向即可反映个体对态度客体的积极或消极评价。由于人们对厌恶性刺激倾向于更快的回避反应,而对愉悦性刺激倾向于更快的趋近反应,因此对目标刺激的“推”与“拉”的反应速度是衡量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回避与趋近行为的有效指标(Chen & Bargh,1999)。目前,PPT任务已在群体社会认知、物质依赖等相关领域获得广泛应用。例如,采用该任务对污名化群体的研究证明,公众对诸如艾滋病人(Neumann,Hulsenbeck,& Seibt,2004)、黑色人种(Phills & Kawakami,2005)等群体表现出普遍的自动化回避倾向;海洛因戒除者(Zhou,Li,Zhang,Zhang,Zhu,& Shen,2012)和酒精依赖者(Wiers et al.,2009,2010,2011)则对海洛因或饮用酒相关图片线索表现出显著的自动化趋近倾向。与该类研究类似,如果健全人将残疾人视为类似的“污名化”群体,并在与该类人群互动过程中表现出普遍的回避倾向,那么可以预期,在完成PPT任务时,健全被试针对残疾人执行“拉近”动作的速度便会减慢,而执行“推离”动作的速度会加快。据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标是采用PPT任务考察健全人对残疾人自动化趋近/回避倾向。

为保障残疾人群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对公众态度的干预研究尤为重要(周艳艳,马婷,张锋,2014)。以往大量研究探讨了直接(如指向残疾人的护理与服务,与残疾人合作共事等)或间接(如观看残疾人自强不息的视频材料)的人际接触等干预方案对于改善健全人关于残疾人外显态度的效果,但结论不尽一致(参见马婷,徐钟庚,叶莉芳,张锋,2014)。近期,马婷等人(2014)以镶嵌残疾人图片的正性行为描述性信息为文本阅读材料,采用概念启动范式,考察了健全人对残疾人外显态度改善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不仅可以降低健全人对残疾人的负性认知评价,而且可以提高其对残疾人的钦佩感和减弱其对残疾人的嫌弃感,同时也可提高健全人对该类人群的积极趋近行为和减弱对该类人群的消极趋近和消极回避行为,从而证明基于文本阅读的间接接触可即时性地改善公众对残疾人的负性态度。周艳艳等人(2014)采用相同的概念启动材料证明,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同样可以显著减弱大学生被试对残疾人内隐的负性认知评价。据此,笔者推测,如果健全人对残疾人表现出显著的回避倾向,那么凸显残疾人优秀的行为品质或其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有可能促进健全人被试执行针对残疾人“拉近”动作的速度,而延缓其执行“推离”动作的速度。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采用概念启动范式和采用PPT任务考察对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的阅读是否可以改变健康被试对残疾人的自动化趋近/回避倾向。

综上所述,本研究由两项实验构成,实验1采用残疾人和健全人图片为刺激材料,考察了健全人对残疾人的自动化趋近/回避行为倾向;实验2以镶嵌残疾人图片的正性行为描述性信息为文本阅读材料,采用概念启动范式,考察了间接接触改善健全人对残疾人自动化行为倾向的可能性。为凸显残疾人的身体缺陷和方便实验操作,本研究实验材料的图片均设定为肢体残疾人。本研究预期:(1)相对于健全人,被试执行对残疾人“推离”(回避)反应更快,而“拉近”(趋近)反应更慢,表现出对残疾人的自动回避倾向;(2)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可减弱被试对残疾人的回避反应,而促进其趋近反应。

2 实验1 健全人对残疾人的自动化趋近/回避倾向

2.1 被试

随机抽取宁波某大学在校大学生59名(男性28名,女性31名),其年龄在18~26岁之间(M=21.07,SD=1.94),均无既往精神病史,其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且均为右利手者。

2.2 设备与材料

实验在专业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被试在台式计算机(17英寸彩色显示器,像素为1024×768)上完成PPT任务。被试与显示屏距离约40cm,通过按计算机外接键盘做出反应。按照Chen和Bargh(1999)设计的PPT程序,被试静坐在计算机前,计算机右侧放置一个转换器,长度为56cm的推拉操纵杆通过此转换器与计算机相连(见图1)。

图1 PPT任务实验设备

被试在计算机上通过操作推拉杆完成实验任务。实验中使用的人物图片(健全人和残疾人图片各10张)取自先前研究(周艳艳,马婷,张锋,2014),但为满足PPT设计要求,每张图片均按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给予处理,因此健全人和残疾人图片处理后均各自形成10张方形图片和10张椭圆形图片(如图2)。每张图片的像素均为212×338,呈现在计算机灰色背景显示屏中央。

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实验采用2(人物类别:健全人/残疾人)×2(反应方式:拉近/推离)完全被试内设计,因变量指标为被试在四种不同条件(健全人—拉近/健全人—推离/残疾人—拉近/残疾人—推离)下执行推拉杆任务的反应时。

实验以个别测试形式进行。主试告诉被试“本实验是一项有关图片形状分类的研究”,并要求被试只对图片的形状做反应,尽可能忽视图片上的人物。每一任务开始之前,计算机屏幕上先呈现该任务的指导语,并由主试进行讲解,待被试理解指导语后进入实验。为平衡反应定势的效应,每个被试需要完成两个block,其中一半被试对于第一个block,看到方形图片,将操纵杆从自身方向快速“推离”,而看到椭圆形图片时,将操纵杆朝自身方向快速“拉近”,而对于第二个block,则做相反的操作;另一半被试对于第一个block,看到方形图片,将操纵杆朝自身方向快速“拉近”,而看到椭圆形图片时,将操纵杆从自身方向快速“推离”,而对于第二个block,则做相反的操作。

图3 单次试验流程示意图

单个block中,每张图片均随机呈现两次,包含80次试验,整个实验共计160次试验,计算机自动记录被试每次进行“推”或“拉”操作的反应时以及“推”或“拉”的方向(单次试验的流程见图3)。两个block间稍作休息。每个block正式测试前,以不同形状的中性图片为刺激材料,进行20次热身练习。

2.4 数据预处理

在执行推拉杆任务时,所有被试的错误率均很低(<3%),因此只对“推”和“拉”的反应时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每位被试的数据,剔除错误反应以及反应时在三个标准差之外的数据(每位被试被剔除的数据均未超过总数据的20%);此外,剔除反应时在同组被试平均反应时三个标准差外的2名被试,最后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数据的被试数为57名。

2.5 结果与分析

被试在四种不同条件下执行推拉杆任务的平均反应时见图4。2(人物类别:健全人/残疾人)×2(反应方式:拉近/推离)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人物类别主效应不显著,F(1,56)=2.600,p=0.113,η2=0.044,但反应方式主效应显著,F(1,56)=36.909,p=0.001,η2=0.397,相对于拉近反应(M=879.21,SD=167.76),被试推离反应的速度(M=841.59,SD=159.07)更快,且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56)=27.649,p=0.001,η2=0.331。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拉近健全人图片(M=869.43,SD=168.49),被试拉近残疾人图片(M=888.99,SD=167.94)的速度更慢,F(1,56)=23.450,p<0.001,η2=0.295;相反,相对于推离健全人图片(M=846.17,SD=163.19),被试推离残疾人图片(M=837.01,SD=156.15)的速度更快,F(1,56)=4.312,p=0.042,η2=0.071。这表明,相对于健全人图片,被试趋近残疾人图片更困难,而回避残疾人图片更容易,表现出对残疾人的自动回避倾向。

2.6 小结

本实验的结果表明,相对于健全人图片,健全人对残疾人图片表现出显著的自动回避倾向。

3 实验2 基于文本阅读的间接接触对健全人趋近/回避倾向的启动效应

3.1 被试

随机抽取宁波某大学在校大学生71名(男性36名,女性35名),其年龄在18~25岁之间(M=21.13,SD=1.80),均无既往精神病史,其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且均为右利手者。被试被随机分配于中性启动(n=36)和残疾人正性行为启动(n=35)两种条件下。

3.2 设备与材料

本实验的设备和PPT任务均同实验1。本实验的启动材料分为描述残疾人正性行为启动材料和描述日常生活用品特性的中性材料两类,均取自笔者所在研究团队的先前研究(详见周艳艳,马婷,张锋,2014)。两种启动材料均以纸质形式呈现,要求被试仔细观察每张图片,并认真阅读图片右方的文字描述。为增强被试阅读材料的卷入度,对每一启动材料设有3个相关的小问题,要求被试逐一回答。

3.3 实验设计与程序

实验采用2(启动条件:中性/正性)×2(人物类别:健全人/残疾人)×2(反应方式:拉近/推离)混合设计,其中启动条件为被试间变量,人物类别和反应方式均为被试内变量。因变量指标为被试在四种不同条件(健全人—拉近/健全人—推离/残疾人—拉近/残疾人—推离)下执行推拉杆任务的反应时。

实验分为概念启动和主任务执行两个阶段,在“概念启动”阶段,被试连续阅读10则残疾人行为描述材料或10则中性材料,并回答每则材料后面的3个小问题。休息两分钟后,在“主任务执行”阶段,要求被试完成PPT任务,其刺激材料和操作程序均同实验1。

3.4 数据预处理

实验数据的预处理办法同实验1,剔除残疾人行为启动条件下反应时在同组被试平均反应时3个标准差外的2名被试的数据,进入统计分析的有效被试共69名,其中中性启动条件组被试36名,残疾人正性行为启动条件组被试33名。

3.5 结果与分析

两组被试在四种不同条件下执行PPT任务的平均反应时见图5。2(启动条件:中性/正性)×2(人物类别:健全人/残疾人)×2(反应方式:拉近/推离)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启动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1,67)=0.009,p=0.923,η2=0.000;人物类别主效应也不显著,F(1,67)=2.460,p=0.122,η2=0.035;但反应方式主效应显著,F(1,67)=45.735,p<0.001,η2=0.406,相对于拉近反应(M=856.92,SD=148.09),被试推离反应的速度(M=812.35,SD=141.17)更快;三者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67)=8.753,p=0.004,η2=0.116。据此,在固定反应方式后,分别进行了2(启动条件:中性/正性)×2(人物类别:健全人/残疾人)混合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

图5 不同启动条件下被试执行推拉杆任务反应时(M±SE)

对于拉近反应,启动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1,67)=0.013,p=0.911,η2=0.000,但人物类别主效应显著,F(1,67)=13.730,p<0.001,η2=0.170,相对于拉近健全人图片(M=849.09,SD=147.46),被试拉近残疾人图片的速度(M=864.76,SD=149.38)更慢;两者间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F(1,67)=3.437,p=0.068,η2=0.049。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图6)表明,在中性启动条件下,被试拉近健全人图片的反应时(M=847.34,SD=151.19)显著快于拉近残疾人图片的反应时(M=870.35,SD=151.83),F(1,67)=16.155,p<0.001,η2=0.194,但在正性启动条件下,被试对健全人图片(M=850.98,SD=145.59)与对残疾人图片(M=858.65,SD=148.75)的拉近反应无显著差异,F(1,67)=1.643,p=0.204,η2=0.024。这一结果说明,被试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促进了其对残疾人的自动趋近反应。

对于推离反应,启动条件主效应不显著,F(1,67)=0.006,p=0.939,η2=0.000,人物类别主效应也不显著,F(1,67)=2.193,p=0.143,η2=0.032,但两者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67)=6.938,p=0.01,η2=0.094。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图7)表明,在中性启动条件下,被试推离残疾人图片的反应时(M=804.41,SD=143.37)显著快于推离健全人图片的反应时(M=822.78,SD=148.04),F(1,67)=8.851,p=0.004,η2=0.117;但在正性启动条件下,被试推离健全人图片(M=808.41,SD=133.07)与推离残疾人图片(M=813.56,SD=144.70)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F(1,67)=0.637,p=0.428,η2=0.009。这一结果说明,被试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减弱了其对残疾人的自动回避反应。

图6 拉近反应时两因素简单效应分析图 图7 推离反应时两因素简单效应分析图

3.6 小结

本实验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中性启动条件,残疾人正性行为启动可促进健全人对残疾人图片的自动化趋近反应,并降低其对残疾人图片的自动化回避反应。

4 综合讨论

本研究的两项实验发现:(1)相对于健全人,被试对残疾人表现出显著的自动回避倾向(实验1);(2)相对于阅读中性材料,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可促进被试对残疾人的自动趋近反应,而降低其对该类人群的自动回避反应(实验2)。这些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

4.1 健全人对残疾人群的自动化趋近/回避倾向

鉴于以往基于自陈报告和访谈调查的健全人对残疾人行为倾向的研究难以克服诸如社会压力和社会赞许性对被调查者反应倾向的影响的局限(Rohmer & Louvet,2012;Wilson & Scior,2014),本研究实验1通过引入被用于测定自动化行为反应的推拉杆任务(Chen & Bargh,1999)考察了健全人对残疾人的自动化行为倾向,结果发现,相对于健全人图片,被试趋近残疾人图片更困难,而回避残疾人图片更容易,表现出对残疾人的自动回避倾向。

以往针对健康人群对某些特定人群(如,艾滋病人、黑人等)行为倾向的研究均证明,推拉杆任务可以有效测定人们对该类污名化人群的自动化回避倾向。例如,Neumann等人(Neumann,Hulsenbeck,& Seibt,2004)采用该任务考察了健全人对艾滋病人的认知评价与其行为倾向的关系,研究者选取经匹配的6张低吸引力人脸图片,并随机在其中3张图片下方注明“健康人”,另3张图片注明“艾滋病人”,要求被试对图片与词汇标签进行识记,随后要求其执行推拉杆任务,其中目标刺激为“旧”(已学习过的6张图片)和“新”(未学习过的另6张图片)两类注有词汇标签的人脸图片,被试针对“新”图片和“旧”图片分别执行“拉/推”或“推/拉”的操作。结果发现,相对于“健康人”图片,被试无论对“新”图片还是“旧”图片,对“艾滋病人”图片的“推”反应均显著快于“拉”反应,表现出对艾滋病人的自动回避倾向,且该倾向与其对残疾人的内隐认知评价(IAT效应值)存在显著相关。与此类似,Phills和Kawakami(2005)采用相同的方法考察了白人对黑人的自动化行为,结果发现,相对于“白人”图片,人们对“黑人”图片表现出自动回避倾向。本研究实验1的结果与上述研究的结果一致,健全人对残疾人同样表现出自动回避倾向。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看,残疾人与黑色人种或艾滋病人等群体一样,在进化史上被视为污名化群体(Neuberg & Cottrell,2008),由于身体上的“残疾”意味着基因遗传优势的丧失,是有机体“病原体”的外部线索,从而激活人类的“行为免疫系统”,促使人们努力探测周围环境中可能的“有害”线索,并激活疾病相关认知过程和情绪反应,最终导致个体对该类线索的自动化回避反应(Dovidio,Pagotto,& Hebl,2011)。相关领域的研究也显示,人们对他人奇异的外貌具有高敏感性,面对该类线索时,会表现出反感性认知和厌恶情绪(Curtis,Aunger,& Rabie,2004),并引发其回避行为(Kurzban & Leary,2001;Schaller & Duncan,2007)。

采用推拉杆任务测定自动化行为时,有研究者(如,Rinck & Becker,2007)为强化与“推”或“拉”相对应的“回避”或“趋近”效应,设计了目标刺激针对“推”和“拉”反应的缩放功能,即当被试“推”操纵杆时,目标图片随之缩小(在心理上表征为目标更远了);而当“拉”操纵杆时,目标图片随之放大(在心理上表征为目标更近了)。Wiers等人(2009)基于与此相同的原理考察了酒精依赖者对饮用酒相关图片的自动反应模式,结果发现,相对于中性图片,酒精依赖者对饮用酒相关图片表现出显著的自动趋近倾向。不过,也有研究(Zhou et al.,2012)表明,在执行推拉杆任务时,即使目标刺激(海洛因相关图片)不随“推”或“拉”反应而缩小或放大,也可有效探测到海洛因戒除者对相关图片的自动趋近倾向。本研究实验1虽未设置目标图片(健全人/残疾人)的缩放功能,但同样验证了健全人对残疾人的自动回避的假设。可见,设置目标刺激的缩放功能不是开展类似研究的必要条件。

4.2 基于文本阅读的间接接触对改善健全人对其自动回避倾向的启动效应

开展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态度及其行为反应模式的可塑性研究对于消除残疾人的社会疏离感,促进健全人与残疾人的和谐互动,维护残疾人的社会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大量研究探讨了人际接触等干预策略对于改善健全人关于残疾人态度的效果,但结论不尽一致(参见:马婷,徐钟庚,叶莉芳,张锋,2014)。研究者(马婷等,2014)指出,以往研究构建的直接接触策略不仅可推广性有限(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同残疾人发生直接而持续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可能不是决定于与残疾人的接触程度或数量,而是决定于接触的质量(Barr & Bracchitta,2015)以及接触过程中人们倾向于关注残疾人的哪些特征(Roper,1990a,1990b;Walker & Scior,2013)。与以往的直接接触干预策略不同,笔者所在研究团队的先前研究以镶嵌残疾人图片的正性行为描述性信息为文本阅读材料,采用概念启动范式,构建了基于文本阅读的间接接触策略,并检验了该策略对于改善健全人对残疾人态度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不仅可以降低健全人对残疾人外显的负性态度(马婷等,2014),也可显著减弱人们对残疾人内隐的负性评价(周艳艳等,2014)。那么,基于文本阅读的间接接触是否同样可以改善健全人对残疾人的行为回避倾向呢?本研究实验2的结果发现,相对于阅读中性材料,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可促进被试对残疾人的自动趋近反应,而降低其对该类人群的自动回避反应,从而证明基于文本阅读的间接接触策略对于改善健全人对残疾人的自动回避行为的有效性。最近,采用想象式人际接触范式的研究(Merritt,Gardner,Huber,Wexler,Banister,& Staley,2018)也表明,即使让被试单纯地想象肥胖女性应聘者的积极行为也可有效改变面试官对应聘者的不利结果。就此而言,社会组织和媒体引导残疾人塑造身残志不残和自强自立的行为品质,广泛而持久地传播现实社会中那些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的正性信息,有助于改善公众对该类人群的外显和内隐的认知偏见和行为回避倾向。

本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局限。首先,本研究实验材料的人物图片均设定为肢体残疾,其研究结论是否可以解释健全人对其他类型残疾人的行为反应模式,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其次,有关健全人对残疾人行为倾向的可塑性研究仅限于其即时效应的检验,基于文本阅读的概念启动策略是否对于改善公众对残疾人的行为回避倾向具有长期稳定性,有待于后续追踪研究的检验。

5 结 论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们对残疾人表现出显著的自动回避倾向,但阅读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材料可促进人们对残疾人的自动趋近反应,降低其自动回避反应。

猜你喜欢
性行为残疾人启动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悦读·家》暨“悦读·家@万家”活动启动
我骄傲
电启动机的正确使用
西部最大规模云计算中心启动
俄媒:上合组织或9月启动扩员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人类性行为要受到约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