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的“发展”

2019-04-28 10:30宋美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多面性进化进步

内容摘要:在当代社会,“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面对着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着人类集体自身的幸福与价值,关注着社会的变化,权力的分配,科技的提升,全球局势,包括人未来的走向等等。中国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在不断的探寻着适合自己的路,一方面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也在制造新的问题。怎样做才能更好?这样问题的答案可以归结为发展。邓小平同志曾在南巡讲话中提到“发展才是硬道理”,可见“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什么是真正的发展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的发展理念其实际效果可能是千差万别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发展”并没有一个绝对权威和正确的统一答复,所以很多时候会因为理解的偏差或局限从而造成实际应用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后遗症。在我看来,“发展”一词有其多面性,它并非一个清晰无议的二维平面,而是一个类似多面体的存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因此去探寻某种“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才更有可能取得好的发展效果。

关键词:发展 进化 进步 共同性 多面性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理性思维开始慢慢形成。其中的代表达尔文在青年时的远游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实据,为之后的”不是神造,而是科学的进化”的结论奠定了实践基础,总的来说达尔文进化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进化论,即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的物种是从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的物种;共同祖先说,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来自共同的祖先;自然选择说,即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要机制;渐变论,认为生物进化的步调是渐变式的,它是一个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累积微小的优势变异的逐渐改进的过程,而不是跃变式的,但也仍然处在不断进化之中。达尔文进化论总的认为,生物之间存在着生存争斗,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者则被淘汰,这就是自然的选择。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进化着、发展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9世纪后期,整个世界在发生着深刻的巨变,达尔文在生物学领域中开创了新的天地,其理论影响巨大且深远。在当时的人文领域也受到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借鉴和吸取了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提出了关于一般进化论的理论,达尔文侧重生物的进化,但是斯宾塞侧重的是社会的进化。

伴随着人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又因为出于殖民者需要对殖民地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服务于更好的殖民统治的需要,因此古典学派开始兴起。古典进化学派代表人巴斯蒂安出版的《历史上的人》为开始标志,该学派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成熟的标志是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两部巨著的问世。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存在着四点相似处:生长过程的相似性,指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结构进化的相似性,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功能分化的相似性,指与结构进化而相伴相生的功能多样化;相互依赖的相似性,指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也就是说斯宾塞认为社会进化与生物进化有异曲同工之效,从观察自然界的进化发展可以类比推出人类社会的变化状态,也就是社会进化论,也就是进化论思想的根源。随着当时殖民贸易的扩张和现实的需要,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诞生,古典进化论的重要性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古进化学派的产生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正式诞生的界碑;另一方面,古典进化论的诞生表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一种比较正式的系统的社会进化论的方式和角度来审视和研究人类文化与人类社会,通过了解“别人”直接或间接的了解“自己”。斯宾塞受到生物进化论者达尔文的影响,将“进化”也同样地嵌合在了人类社会结构当中,对“进化”这个词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认为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并且在《进化的假说》中将社会类比为了生物体,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着极为相似的变化过程,进一步提出社会单线进化的思想,古典进化论者大都是单线进化论支持者,即是认为人类社会是进化发展的,只有一条发展之路,进步的路线和阶段一致。巴斯蒂安提出了人类心理一致说,认为人类追求进步的心智和本质一致。弗雷泽认为人类的智力发展经历了三个有普遍意义的阶段,即巫术,宗教,科学阶段。在当时的思想背景之下,泰勒认为自然界不断进化发展的同时,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也在进化,并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也就是认为宗教是由“万物有灵”发展而来的。摩尔根系统的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推断出人类从乱婚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与形式,并经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一夫一妻;认为文化的进步主要表现为技术的演进,通过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发现作为社会划分阶段的标志,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是社会发展的阶段。可以说,早期的人类学家尤其是古进化论者一般认为社会文化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相信人类与文化社会都要遵从自然的,外在的和既定的进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方向发展。之所以被称为单线进化论者,是因为该学派的人坚信所有的文化基本上都沿着单一的发展线路以及同样的阶段在演变,从野蛮到文明,也认为社会文化进步的路线和阶段是一致的。可以看到这里的“进化”并不是指生物上的进化,而是偏向于社会文化的“进化”。

进化,初始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又称为演化(evolution),在生物学中是指种群里的遗传性状在世代之间的变化,所谓性状是指基因的表现,在繁殖过程中,基因会经复制并传递到子代,基因的突变可使性状改变,进而造成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新性状又会因物种迁徙或是物种间的水平基因转移,而随着基因在种群中传递,当这些遗传变异受到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或随机的遗传漂变影响,在种群中变得较为普遍或不再稀有时,就表示发生了进化。evolution也译作发展、进化,在这里它偏向于生物体的进化,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达尔文并未对“evolution”下过定义,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第一版中,也并未使用“evolution”这个字,当时达尔文是使用“经过改变的继承”(descent with modification)、“物种改变的原理”(doctrine of the modification of species)等词。evolution这个字在当时生物学上的意义,是胚胎发育过程,达尔文反对将“进步”之类的用语来描述生物改变的过程。之后因为斯宾塞进行了名词的统一,使用evolution来描述生物演化的现象,这里可以看出在古典进化论当中,“进化”概念的涵盖范围很广,跨度很大,既表示自然科学生物学上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同时也涵蓋了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与自然界的进化进程非常相似。发展和进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一般说到进化,自然而然会想到“进步”、“发展”这样的近义词,但其实三者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别存在?在当代社会,“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然而什么是发展,发展从一个词语来看,“发”有扩大、开展、散开的意思,展有指张开、施展、放开的意思,“发展”一开始作为一个外来词汇,在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一书中,他对发展(development)一词的词源意义做了梳理,意指展开(unfold)与舒卷(unroll)。在词典中,发展被诠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另外还有扩大(组织、规模等)的含义。发展也被认为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在这里这一变化过程更具有某种“中立性”的意味,而不仅仅是一般情境当中已经被默认了的“好的发展”。而发展中的“进步”一般是指的是“好的发展”,自然界当中,对植物或动物的持续变化过程的评价通常不会用是否“进步”来作评判,“进步”与社会中的人是密切联系的,社会人(非生物意义上的人)非常复杂,人有着各自的价值取向,评判标准,因此在各种不同的标准之下作出符合其价值取向的选择,人们通常把这看做是进步的。

随着词义的扩张,发展与“进化”开始产生紧密联系,受到达尔文的影响,文化人类学开始将生物自然界的进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嵌合在了一起,在人类学的古典进化论学派和之后的新进化学派都强调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进化,认为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也被认为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在这里“变化的过程”被凸显出来,并且这一过程更具有某种“中立”的意味,而不仅仅是一般情境当中已经被默认了的“好的發展”,即进步。

每一种具体的发展理念都有其不同的审视标准,若是标准不同,角度不一样,含义也是不一样的。比如development和evolution两个词都有“发展”意思,前者偏向文化社会的发展,后者更偏向自然界生物体的进化演变状态。发展总体来说是持续变化的过程,然而,这样的改变表现出了正面的或是负面的变化,一般来说,通常意义上主流大众会认为发展就是进步的,是好的变化过程,但是很多时候实际效果却常常让人生惑,发展之路或是举步维艰,进展缓慢,或是后知后觉,得不偿失,使人常会怀疑所谓的发展是否真的“正确”。我认为,在不同的场境和语境中,对于“发展”的理解应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在说到国家发展和个人发展时是有区别的,国家的发展更侧重于社会发展,集体利益等;而个人发展更侧重个人幸福,自由与自我实现。根据实际情况和想要达到的发展目标会形成相应的发展理念,不同的发展理念有其各自衡量的标准,也可以说,不同的发展理念具有不同的导向性,现实常常微妙复杂,甚至在已经“地方化”了的发展理念中也会出现不同方面和角度的侧重与选择。传统时候的东方国家,粮食充足,土地扩大,人口增长可算得上是发展的主要内容,工业革命之后,人类进入工业机械时代,发展这个词携带着“工业与贸易”的意涵逐渐被人们熟知,以至之后被延伸为了一种“霸道”的社会身份等级,在这样的资本主义工业时代的标准下,不“发展”的成为了落后的与被动的。在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中有这样一段唱道“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这首《小燕子》的歌词被创作于1956年,之后被传唱到大江南北,直到今日还在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歌谣中大自然的飞鸟与工厂和机器放在一起其实是有些牵强的,回看1956年,当时是新中国进行三大改造即将完成的时间,那时候提出的“一化三改造”中的一化即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生产力。发展工业,机械化便是那个时候的主题和衡量标准,那么所谓的“大工厂”和“新机器”便是那个时候人们为之赞赏和奋斗的事物,较于今时今日,随着环境不断的恶化,资源的短缺,人们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标准,漠视了环境一心“发展”的理念已经开始有所动摇,开始出现了和谐发展等这样的字眼,包括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也说明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顺应的也是实际。同样的空间里,不同的时间下,人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也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所以总是需要不断的修改和调整,1956年的中国有青山绿水,却没有“钢铁战士”因此那时的发展关注和侧重的是这一方面,21世纪的中国却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问题,甚至迫切到推动和逼迫工业的转型和技术的升级,因此我们开始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传统文化正在消失的今天,有人认为某些传统或习俗顺其自然的被同化就是发展,也有人认为保护传统文化,维系文化的多元性才是发展。今年假期,笔者到黔东南丹寨县的石桥村去探访了当地的苗族古法造纸,石桥村位于丹寨县的北部,交通较为闭塞,面积并不大,村里算不上富裕,村长认为在这里可以打温泉建造风情商业街来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村民并不认同,而是希望以不扰民的方式通过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技艺来带动村子旅游业的发展,其中一位带头的非遗人认为古法造纸的优点是环保,实用,在村子里普及程度高,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而村干部则偏向于取缔公共作坊代之以更贴近现代化的温泉和商业街的形式,双方各执一词,站在了不同的角度和立场为该地的“发展”做出了自己所侧重的解释,在我看来,石桥村有自己的特点所在,因地制宜,所以形成一种适合该地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环境保护,政策扶持的和谐的有效的发展理念十分必要。

到目前为止,发展关乎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细枝末节,然而谁也不能一劳永逸的给“发展”下一个精准全面的权威定义,就算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之路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单线进化论着认为人类有一条既定的必须会经历的发展之路,泰勒和摩尔根划分了三个时代——原始蒙昧,野蛮,文明,然而并没有说明文明时代出现和使用文字后又是怎样的进程,我们的未来其实依旧充满未知和变数;之后的多线进化虽更具有“地方性”色彩,认识到客观环境的不同会造成文化与生物性的差异,可是依旧没有一个针对“差异性”发展的标准答案。发展有其多面性,可是很多时候所谓衡量的标准往往是被动的和过于简化的。“发展”难以有一条万全之策,只有当人们的眼睛望向远方深思熟虑之后取其重,然后尽可能地协调发展才能臻于至善。

(作者介绍:宋美璇,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2016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多面性进化进步
谈二人转艺术的多面性
争鸣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