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蓉 马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因此,高校教育改革在“立德树人”维度下有序展开迫在眉睫。
一、高校教育改革立德树人的内涵
(一)高校教育改革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高校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重要指示。其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改革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丰富和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是我国高等教育区别于并优于西方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前进,不断创新。其二,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等学校开展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大学和西方资本主义大学的最大区别,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其三,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育,而一流人才的培育离不开立德树人,立德和树人之间是紧密联系、互为辩证的关系。
(二)高校教育改革重点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否有品德,是否有知识,是否有责任,是否要坚持品德为先是衡量一个人好坏的标准。而立德树人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更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对国家、社会或者个人这三个层面的道德准则来说都是高度的凝练,因此,培养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这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必须首先把握住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之德与国家、社会之德结合起来,调整大学生人才考核机制,将“德育”方面纳入人才评价机制之中。其次,实践出真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在高校的引导下,大学生应该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拿出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之德融入国家之德、社会之德。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顺利践行离不开相关制度的保障,高校只有下真功夫,从源头上改变落后制度,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相应制度,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利地开展和进行。
二、立德树人维度下高校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育改革中关键环节在于立德树人,而如何将立德树人融入到高校教育改革中还面临许多亟待解決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高校教育改革面临巨大挑战
从整个大的背景来说,全球正处于社会大调整、社会大变革的重要阶段,各类歪曲的思想、不正确的观点混淆视听,加之许多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敌对势力,妄想从高校入手加大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渗透,势必对辨别能力比较弱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问题层出不穷。新旧问题交替出现,对还没有具备完全辨别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势必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中观层面:不健全的人才考核机制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重点强调的是育人之前“德育”要先行,各个高校虽然都在张罗施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但真正将“德育”落实到实处的高校少之又少。一方面,大多数高校都只是空喊口号,对“德育”的重视只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到实处,因此立德树人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受目前高校的人才考核机制的制约,相对于学生成绩,德育成果比较抽象,难以考量,无法具体量化是影响大学生德育考核的关键,导致德育考核机制可操作性不强,最终导致德育方面的人才考核成为泡影。
(三)微观层面:大学生主体缺乏道德自觉意识
立德树人观念的落实离不开学校的配合,而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点在于大学生主体如何能够主动形成道德自觉、自律意识,从而进一步优化道德品质。首先,我国现有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无法激发大学生形成道德自觉、自律意识。其次,在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下,大学生容易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追求利益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建立,以至于沉湎于物质生活享受,忽视了道德自律与道德建设。最后,我国正处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阶段,新媒体以其进入门槛低、传播速度快而广受大众欢迎,但也正是由于门槛低导致虚假信息增多,这些随意发声,未经“把关人”筛选的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快速传播给大学生,而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使得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性地看待各个问题。
三、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立德树人教学改革路径
教材是学生和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传达知识、信息的重要媒介。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立德树人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材改革。2013年,教育部和中宣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通知》。为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各高校逐步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重点教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存在感、参与感。因此,高校各个部门要积极推广“马工程”教材,重视专业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优化立德树人人才考评机制
“立”什么样的“德”,就“树”什么样的“人”,因此学校的办学方针以及高校教师的品行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直接影响,这就要求高校老师必须先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一是优化教师队伍人才考核机制,将立德树人考核机制量化并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职称考核的机制中。在工作的同时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写思想汇报,并打造积极向上的學术圈,实现德育和其他教育的共赢。二是优化学生队伍人才考核机制,调整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将德育考核纳入每学期的期末考核中,定期开党会加强学生政治理论的学习并要求学生写思想汇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优化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环境
经历五千年的洗礼,华厦大地上形成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想打造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就必须重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也应该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思想,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立德树人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一是加强道德榜样的宣传,培养立德树人的氛围。高校可以用就近原则,在学生和老师的队伍中发掘楷模,开展“以身边事育身边人”“学典型树人生标杆”的活动,选出最具有典型代表的学生和老师,并组成先进事迹报告组在全校开展道德巡讲活动,从而塑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学校宣传部门应该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强化优秀师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高校成为立德树人的主要阵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OL].http://www.ddcpc.cn/jy/201805/t20180504_105842.shtml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 77.htm.
[3]匡亚林.网络公益众筹中个人救助的参与效果何以评价?—兼论认同性危机的消弭之道[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8(06):138-145+164.
[4]国家行政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葛卫.划时代的理论丰碑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国家行政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理论研讨会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议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6):4-7.
作 者:李佳蓉,重庆三峡学院教师
马 健,本刊副编审
责任编辑:胡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