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 1919年3月,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者从上海出发,拉开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大幕,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聂荣臻、陈毅、向警予等一大批有志青年心怀报效祖国、改造社会的雄心,陆续踏上追寻真理的航程。今年3月,上海陆续举办了系列活动,纪念这场100年前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3月15日,黄浦码头仓库旧址之一——秦皇岛路32号东码头园区,“上海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19—2019)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员会主办。
研讨会前,留法勤工俭学亲历者家属、新中国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之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中共上海市杨浦区委书记李跃旗,共同为“黄浦码头旧址”铭牌推杆揭牌。
研讨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严爱云主持。陈昊苏和周恩来总理的侄子周秉和作为留法勤工俭学亲历者家属代表,讲述了对先辈的怀念之情和个人感想。章百家在主旨发言中,就留法勤工俭学与其他赴海外留学运动的不同之处作了深入分析,认为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观揽世界潮流、确定前途方向的重要实践之一,对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徐炯表示,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杨浦具有深厚的红色基因,丰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要着力建设好、守护好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徐建刚表示,勤工俭学运动上承五四、下启建党,中共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都与此有着密切关联,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更是完成了一大批中国先進分子的思想转变,他们学习、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李跃旗表示,红色文化是杨浦的“信仰之源”,百年工业、百年大学、百年市政的“三个百年文明”为杨浦平添了独有的魅力。杨浦区会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加大党史研究力度。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一处副处长陈彩琴等专家学者分享了相关研究成果。留法勤工俭学亲历者家属代表,上海党史、上海史、港口史知名专家学者等100余人出席研讨会。
(本刊记者 刘 捷)
3月11日,由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区档案局、区党史办主办,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协办的“睁眼看世界,启航北外滩——纪念早期赴海外留学史料展暨研讨会”在北外滩举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局长石雷,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孙增武,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副主任严爱云,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洪民荣、副主任生键红,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邢建榕,上海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健,以及勤工俭学运动重要亲历者周恩来、吴玉章、李立三等的后人,来自市区相关部门的有关领导,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出席了活动。
会上举行了展览剪彩、揭幕仪式,同时发布了征集“北外滩——睁眼看世界启航之地”主题雕塑的活动。徐建刚在讲话中表示,北外滩地区是近代中国和上海联结世界的纽带和窗口,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1873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发,到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一大批中国的先进分子,正是从这里出发,开启了中国向世界学习、探求救国之路的征程。同时,北外滩地区也是一大批留学生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归来地。以出发地和归来地为线索,北外滩地区浓缩了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历史。
与会嘉宾在参观完史料展之后,参加了随后召开的主题研讨会。会上大家表示,北外滩及周边地区对上海开埠以来的城市发展,乃至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有深远意义,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启航北外滩,绝非偶然。这一运动的开启为中国共产党储备了一大批中坚力量,也为近代中国造就了一大批科学文化事业的栋梁之才。
(本刊记者 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