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创新

2019-04-28 03:38宋君雷平
重庆建筑 2019年3期
关键词:造园古典园林

宋君,雷平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园林工程学院,甘肃天水 741020)

0 引言

作为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人的生活志趣与审美倾向,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周边区域,乃至于直接启发了大洋彼岸的英国自然园林,对于整个现代园林的发展有着间接却深远的影响。甚至到了现代,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的建造思想也影响了西方建筑大师,如弗兰克·劳埃德·莱特与伍重等人的设计实践工作[1]。

进入21世纪,“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理念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尤其在中共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以及 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论述提出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对于当代设计师来说,如何在满足人们对设计对象的功能需求的同时,对古典园林技艺进行传承与创新,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了。本文主要结合文献和实际案例,论述继承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技艺的路径。

1 中国古典园林技艺传承与创新所面临的问题

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曾说,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本性决定的,它的精神本性是由民族的境况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所制约的[2]。可见,要想更好地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并且有所创造,就必须对园林艺术所赖以生成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明确不同时代文化、不同地域特色等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从而找到创新的方向。

1.1 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差异

特定时代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各异,人们的欣赏情趣也就自有不同。中国古代园林大多服务于处在当时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层,造园主导者也多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故而古代园林具有浓烈的追求雅致与恬淡的审美情趣,与当时流行的山水写意诗词绘画互为表里,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文本互释现象。

而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们的信息渠道、知识结构更趋多元化,审美倾向也往往大异其趣。这就需要设计师更加细化目标使用者群体,比如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社群等做相应的设计工作。

1.2 社会结构与经济水平差异

通过对古典园林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宅园、宫苑园林、衙署园林等不对大众开放的园林所占的比例是远远高于公共园林的[3]。故而在古代园林的建造中,造园者更多考虑到的是少数人、长时间留憩的游者情况,然后针对这样的游览模式做出种种安排。然而这样的造园模式在当下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例如,现今作为公共景观开放的古典园林,就经常性地出现人满为患、拥挤不堪的问题。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剧变,公众权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伸张,让更多人享受到均等的园林体验就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的责任。园林景观需要容纳的游赏者的数量也就大大提升,如何安排如此数量庞大的人群,让更多人更好地享受风景园林带来的乐趣,就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新问题。此外,人数的增多,也势必使得游览模式发生改变,比如,从长时间停留向动态游览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也是需要设计师加以考量的。

1.3 文化沿袭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不断改善,国家也日益强盛,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基于这样的背景,现代国人对园林游乐等也就有了新的诉求,需要设计师的积极响应。一方面,随着国家的崛起与民族文化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可贵与可爱之处,文化意识的提高则需要更多优秀的具有古典园林文化底蕴的作品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追求。

同时,经济高速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副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无疑就是自然环境的恶化,更多的人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对美好环境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一点,恰恰切合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古典园林建设和传承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重塑绿水青山的工作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1.4 模仿对象的拓展

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对于经过人类主动创造的美学的自然,即“第三自然”,东西方景观设计所模仿的主题对象是存在差异的。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造园体系所模仿的目标主要以未经人类活动影响的原始自然环境为主,亦即所谓的“第一自然”,而西方世界的古代园林则以人类农业活动所改造的“第二自然”为主,譬如法国规则园林对农耕阡陌的模拟与英国自然风景园大受本国发达畜牧业影响等事实,都是上述观点的证明[4]。

随着时代的进步,历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带给了自然环境重大变化。譬如以工业活动后产生的,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后的棕地(brown field site)为代表的“第四自然”,在自然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不能忽视。在这样的场地上进行设计实践,对既成事实进行呼应,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进行传统园林传承创新不容缺失的组成部分。

2 中国古典园林技艺传承创新路径分析

2.1 古典园林艺术是技艺与文化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典园林富于深厚的历史文化,设计师必须对这一领域进行深透的钻研。而古典园林因涉及范围广泛,就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对园林本身有充分了解,除需对《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等相关专业典籍谙熟于心,同时也需要充分理解古典园林艺术的“文化自然”,即我国各时代富于特色的传统文化,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否则就难免会有东施效颦的现象出现。九十年代出所谓“夺回古都风貌”,实则乱加大屋顶的闹剧,就是一个离现在不远的反面教材。

2.2 融汇中西现代先进园林技艺

(1)空间概念。现代建筑与园林建设首先要探讨的就是空间问题,目前已经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中国设计师从近代以来就注重借鉴西方最新科学技术来分析解决我国特有的问题。而中国古典园林玄妙、富于变化的空间组织模式也无疑是研究的绝佳对象,以彭一刚先生《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古典园林研究成果,使设计师深刻得以认识古典园林艺术,从而广泛地影响着新时代古典园林的设计实践[5]。

(2)“意境”概念。由于我国古代文人造园风气的极大盛行,文学创作中对于“意境”的追求就自然地被带入了造园实践中,可以说,正是这种难以名状的“意境”,使得中国古典园林优于其他地区景观的营造,显得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然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古籍中吉光片羽的对意境的表达难以捉摸和加以运用。有鉴于此,就需要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古典园林中“意境”,对此,北大董豫赣先生《化境八章》[6]等著作值得参考。

(3)“句法”概念。可以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句法”研究范式引入古典园林空间研究,带给人们新的视角,有助于拓展与加深现代设计师对古典园林的理性认识[7-9]。

3 案例分析

以下将对比分析几个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带有演进脉络的园林实例,分述它们对我国古典园林进行传承与创新的特色。

3.1 岭南地区的造园实践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岭南地区的造园活动自古以来就带有海洋文化的种种特征,与外部文化的积极交流就是它的一大特色。也正是由于地域的特殊,使得岭南园林变得与众不同,对于日益国际化的当代古典园林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0]。研究中,我们发现该地区古典园林传承对于新事物始终保持开放和选择性吸收的态度,因而园林实践是逐渐变化的。

古代岭南地区的造园活动对于东西方构园要素的态度是包容的,往往会出现不同造园体系的构筑物同时出现在一个庭院的情况,例如广州西关逢源北街 84号的陈廉仲故居(今广州荔湾区博物馆)采用的是西式古典水阁与本土水石庭相搭配的特殊形式[11](图1)。以开平立园为代表的一系列五邑侨乡碉楼及其庭院中广泛使用的是西方柱式与构件[12]。

图1 荔湾区博物馆立面

这样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国古典园林兼容并蓄,同时也略显生硬与流于表面,缺乏对信息的有机消化与处理,从这个角度看,又显得不足为训。而在现代岭南地区的造园实践中,设计师对于中西文化的理解显然更深入,手法也更成熟。经过对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与时代诉求的综合考虑,多有如白云宾馆、矿泉别墅等佳构。在这些园林中,古典园林的意蕴表露无遗,而构园手法与材料运用则又多有新意,可谓在传统与现代间做出了很好的处理[13]。

在王受之主持建设的万科第五园中,“骨子里的中国情结”一直是其宣传的中心。从“第五园”的命名开始就表达了对代表古典园林文化的“广州四大名园”(余荫园、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的呼应。一方面,该景观所依托的是现代社会特有的居住社区模式,但同时却又从气质上描摹了古典园林独有的雅致韵味,在题材上进一步扩展了古典园林的覆盖范围[14]。

3.2 海派的建筑景观创见

一直以来,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海派建筑都以求新求变著称,在其多年“现代乡土建筑”实践中,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由冯继忠先生主持设计的方塔园可以看作是海派设计师对古典园林传承的典范。在景观空间布置与配套建筑设计中,设计者创造性地采用了现代化的平面构成手法,结合经济与乡土因素采用竹材作为主要的表述语汇(图2),在当时当地,以一种全新的手法,表现了古典园林的意境,可谓高明[15]。

图2 方塔园何陋轩内部

其后,同样出身同济的葛如亮先生在灵栖习习山庄的设计过程中,使用传统的设计语言,却营造出了前所未见的“长尾巴”屋顶(图3、图4),充分结合地形,营造出了富于古韵的现代空间[16]。

图3 习习山庄的长尾巴

图4 习习山庄剖面图

通过上述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对于场地与时代的关怀,是有志于传承古典园林者必须多加注意的。而正是由于一代代设计师对古典园林艺术、古代文化和中西先进技术的深刻理解与实践,才有了如今古典园林对时代的呼应,完成了自我的进化。

4 结语

中国风景园林学是不断吸收前代和域外文化和技艺的学科,我们相信,只要紧扣时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明确细化使用者的需求,充分尊重场地本身,善于向历史学习,善于利用一切优秀的理论与技术,在今后的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技艺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图片来源:

图1:作者自绘。

图2—图4:引自互联网。

猜你喜欢
造园古典园林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清代园林初探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怎样读古典诗词?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