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伟
(湖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长沙 410012)
2005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时隔7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设计介入乡村建设,既体现了正当性,也体现了必要性[1]。人们对中国最丰富和最厚重的农耕社会投以关怀,重新拾起传统中最值得怀念的农业文化和对眼前情况杂陈的村舍形态之思考[2]。伴随着设计不断进入乡村,我国的乡村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村容村貌方面有着最直接的体现。然而随着新农村建筑改造的不断进行,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建筑改造缺少本地特色,把其他农村地区成功改造的样式直接套用过来,久而久之大部分改造后的新农村建筑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与多样化的场所感荡然无存,罗马柱式、建筑高度及层数却往往成了农户价值指向和财力的象征[3]。本文就这一问题的解决,选取当下进行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建设的湘乡市泉塘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传统湖湘民居中屋顶、门窗构件、贴面装饰等元素的提取来设计出呼应地域文化的新农村建筑改造方案。
本案所改造的农村建筑群位于泉塘镇镇区主干道的右侧,村中的大部分建筑均分布在衔接镇区主干道的道路一侧,整体呈“一”字形布局。通过对该村的实地调研考察分析,发现了一些问题(图1):(1)建筑外立面形式各异,大致分为三类:瓷砖贴面、涂料粉刷、混凝土毛坯,村中的整体建筑色彩不统一;(2)建筑周围乱搭乱建较为严重,往往在主体建筑的一侧会用木柱和石棉瓦搭建鸡圈猪圈等,村民的居住环境较为混乱;(3)建筑高度不一,由于农村建筑没有限高的要求所以村中建筑的层数基本是按村民个人意愿而决定;(4)建筑的屋顶形式与使用材料多样,有坡屋顶配琉璃瓦或小青瓦、平顶和坡顶结合、平顶上架铁皮蓬;(5)村中建筑的修建年代不一,年代久远的建筑变得破败不堪,墙体开始出现裂痕。针对这些现状问题,必须制定出一套建筑美化改造方案让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图1 场地现状实景
湖湘民居是对湖南省内湘西、湘西北、湘中、湘南地区传统民居的总称,将湖湘民居元素应用在新农村建筑改造中,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地域性的表达,而且也是一种建筑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的延续和改善。本案所研究对象位于湘中地区,故从以下三点对湘中民居元素进行提取分析:
建筑结构上,多采用砖木混合结构,以穿斗式木结构为主,在穿斗式木构架(图2)的基础上墙壁用青砖围合。墙壁的围合有三种形式:用青砖半包围或全包围木构架,表面刷白处理,或是青砖表面不做任何处理直接袒露。
图2 穿斗式木结构
图3 悬山屋顶
图4 屋顶鸱尾
图5 正脊中心瓦片装饰(宝顶)
屋顶形式上,由于受到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而多采用悬山顶 (图3),也有部分采用硬山顶。屋顶通体铺设青瓦,在屋顶正脊上将青瓦排列竖立规整作为装饰,正脊的左右两头通过瓦片不同形式的摆放形成鸱尾(图4),正脊的中心处也是用瓦片摆设出具有造型的宝顶(图5)。
门窗装饰上,湘中民居门窗通常用细木构成万字纹、方格纹、回纹、菱花、如意纹等图案,门窗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同时兼具装饰功能。门的形制主要为五抹头格栅门组合槛框,门上装饰主要集中表现在棂心和绦环板两处,裙板处的装饰略少。窗的形制主要为槛窗和支摘窗两种,其中风槛或抱框会超出一部分作为丰富墙面的装饰。
基于对泉塘镇农村建筑的现状以及湘中民居元素的提取分析,从而在改造过程中致力于将所改造区域内的建筑打造为外观特色突出、具有地域内涵的新农村建筑。根据当下的主要现状问题,从建筑屋顶、建筑立面、建筑门窗以及外部景观四方面来进行改造。
建筑屋顶改造上:首先将原有建筑平顶上的各种棚架全部拆除,所有屋顶平顶改为坡顶,这是因为农村施工条件下的平顶建筑基本都存在漏水的情况;其次屋顶形式借鉴湘中民居的屋顶形式,但在构造处理上进行简化;再次,屋脊用水泥砂浆进行压顶处理;最后,屋顶正脊上的鸱尾和宝顶采用湘中民居用瓦片堆积后表面抹灰的方式。同时考虑到农村居民有墙身挂晒的生活习惯,所以屋顶的出檐一般都很大。屋顶作为第五立面,改造后的屋顶形式统一、色彩统一,远观带给人们一种整体感和秩序感,同时也是进入村中的视觉引导点(图6)。
图6 屋顶改造效果图
建筑立面改造上:将外墙立面上的贴面装饰全部取下,墙体出现裂缝的进行修补;以湘中民居外墙立面为基础,之上采用涂料与贴面相结合的方式,建筑外立面通体刷白,采用青灰色的贴面来进行勒脚装饰;因当地湘中民居建筑主要以穿斗式木结构为主,从而将这种形式用来作为立面装饰的另一种元素;同时也是一种文脉的传承,并非刻意为之。立面的改造将传统的湘中民居装饰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是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图7)。
图7 立面改造效果图
图8 门窗改造效果图
建筑门窗改造上:考虑到经济因素故保留原有建筑门窗,将窗外的铝合金防盗网及遮雨棚全部拆除;按照原本传统民居构件的比例大小,以湘中民居方格纹样门窗为基础,对方格纹样进行重组,新的方格纹样更让人接受。门窗外围都设置木质门窗套,门套上部用新方格纹组成图案进行装饰,窗套中部用新方格纹形成网格与四边相交,既起到美化装饰作用同时又兼具防盗功能。门窗在形式与材质上协调统一,在视觉上传达出和谐舒适之感,也符合当地特色(图8)。
外部景观改造上:主要是公共场地的环境整治,在村中有一公共池塘沿其一侧设置了亲水休闲木质平台,将原本仅具有灌溉储水功能的池塘供休闲之用,饭后之余人们可以在此聊天休憩,老人们也多了个相聚之处;除此之外,每户门前都有水泥铺设的晒谷场,以晒谷场的实际大小为基础给每户均设计一处小花池,这样村民们也拥有了私人的景观空间;外部景观所用的材料均和建筑保持一致,如花池的贴面也采用青灰色饰面,亲水平台的护栏纹样也使用方格纹,外部景观和建筑的协调统一让村子显得更加整体突出(图9、图10)。
图9 外部景观改造效果图一
图10 外部景观改造效果图二
结合建筑屋顶、立面、门窗及外部景观的改造效果图看来,之前杂乱无序的景象已消失,整个村子呈现出色调统一、风格一致的效果。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改造效果,其原因在于建筑的改造形式来源于地方传统民居,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而不是表面符号化的处理和假饰元素的运用。通过对地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分析与建筑形态元素的提取,再将其按原来的比例尺度运用到现有建筑的改造过程中,这种改造方法会让人更易接受,不会让人们对改造之后的建筑产生陌生感,更多的是亲近感和舒适感。因为这种改造方法来源于地方文化,人们熟悉接受这种文化影响下的事物,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认可立足于地方传统民居建筑基础上的建筑改造。
设计渗入到乡村之中,不仅只是表面上的美化设计,更深沉的意义在于要去挖掘和发现符合当地人们习惯、观念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设计。对将湖湘民居元素如何运用在新农村建筑改造中的探索与实践,不仅给其他区域在进行农村建筑改造时带来一定的指导价值,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农村生活方式的延续与变化。
本文首先从在国家政策宏观背景下设计进入乡村后出现的现象入手,指出当下新农村建筑改造中出现的问题;其次以湘乡市泉塘镇农村建筑改造为例,从现状分析着手发现急需解决的问题,再从历时性和时代性的基础上对湖湘民居中湘中民居的结构、屋顶、门窗元素的分析和提取与比列的把控来确定改造设计方案,从建筑屋顶改造、建筑立面改造、建筑门窗改造、外部景观改造全面地对泉塘镇农村建筑改造进行了说明与图像表示;最后通过对改造效果的分析总结出立足于地方传统民居建筑基础上的建筑改造方法。
以上研究仅以新农村建筑改造为重点,对于整体的乡村美化设计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乡村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与挖掘的巨大市场,还可以从乡村景观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进行探索。
图片来源:
图1—图5:作者自摄。
图6—图10: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