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湖是中国城市史上重要的风景名片。今天意义上的西湖通常是指杭州西湖。然而,许昌西湖在历史上同样享有盛名。通过考证历史时期许昌西湖水源、位置、始建时间三大争议问题,明确许昌西湖的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许昌城市风貌,为当代西湖治理、旅游资源挖掘、西湖文化建设提供有利借鉴,提升西湖城市景观中对许昌西湖的关注,加深对许昌城市发展认知。
关键词:许昌西湖;历史考证;景观开发;文化建设
目前学界对以杭州西湖为代表的西湖城市景观的研究可谓成果颇丰,而许昌西湖往往不受重视,至今关于许昌西湖的研究仅散见于少量著作和几篇文章,不成系统。在著作方面,许昌市志编委会在1984年出版的《历史文化名城——许昌》和《许昌揽胜》两书中,收录了与许昌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有关的文学作品,其中对历代描写许昌西湖的诗作以及流传下来的西湖故事多有展现。在论文方面,伍夏《“西湖”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学解读》一文,从宏观角度对历代全国存在的西湖数量进行統计,对许昌西湖在内众多西湖蓬勃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深入解读“西湖”文化。刘继增《东坡文化中原传播路径初探》一文,通过追溯苏东坡与许昌西湖的渊源展现北宋西湖的盛况。杨为刚、伍夏的《许浑早年行迹再考》一文通过证实许浑诗作《颍州从事西湖亭燕饯》中提到的颍州西湖实为许州西湖,间接道出了许州西湖在五代至两宋时期的发展情况。笔者运用唐代以来的方志材料,结合正史记载与文学作品,对许昌西湖水源、位置、始建时间三个重要问题进行考证,明确历史时期许昌西湖的发展面貌,反映许昌西湖在西湖城市景观中的突出地位。
需要说明,在文献中可见颍川西湖、颍昌西湖、许州西湖、许昌西湖等不同称谓。这些名称所指皆为同一西湖,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各个时期西湖所属地区的建置和行政区划不同。为使用方便,笔者将统一采用当代建置许昌西湖进行描述。
一、许昌西湖水的来源
最早关于许昌西湖水源的记载可见北宋胡宿的《流杯亭记》。“许昌之右,其水曰西湖,自东北导潩水一支,纳于湖中,淼漫奫沦,浸可数里,精气利泽,秋冬不涸,盖壁田所依之川也。”另有康熙五年(1666年)《许州志》载:“许州西湖其来旧矣。湖之地隈于古城西北隅,凹凸不等,方六七里。湖之水源出于陉山之泉,弯环盘折,流衍至此,畜而聚焉,通连于州城之壕。”
上述记载,一说西湖水源自潩水,一说源出陉山之泉。而这里的陉山之泉与潩水是否相同值得考究。郦道元《水经注》载,“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也。…东径怪山北,《史记》魏襄王六年,败楚于陉山者也。…潩水又东南径长社城西北。”这即是指,潩水源出大騩山,途径陉山后又流经长社城。这里的长社县城于隋开皇六年改称长葛县。同时,据嘉靖二十年(1541年)《许州志·长葛县》载:“陉山,在县西四十里。”可见,长葛县确有陉山,而潩水流经长葛县。同时,在潩水与州城的关系上,“潩水在城西北二里许。自长葛流入。源出大隗山,名鲁固河;又名清流河。”
综上可知,西湖导潩水一支,汇水成湖。既然长葛县确有陉山,而潩水流经长葛县,后又流经州城,那么自然可以理解为陉山之泉与潩水为同一所指。这也可以作为西湖位置基本不变的佐证之一。
二、许昌西湖始建时间考辨
关于许昌西湖是何时形成的,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东汉末年始建说
此说即认为许昌西湖源于东汉末年,因挖土筑城而形成坑洼,后汇水成湖。这种说法存在一定的合理性。《魏略》有载:“后汉建安元年,太祖迎献帝都於许,即此邑也。”因此,伴随着都城的转移,许昌(时为许县)成为了当时东汉实际的政治中心。而在此之前,曹操必定会为大权的转移做好充分准备,修城就是其中一项。可以推测,最早的西湖可能是东汉末年修城时留下的。
(二)唐代中期始建说
此说即认为许昌西湖始建于唐代中期。《石林诗话》中提到:“许昌西湖,与子城密相附,缘城而下,可策杖往来,不涉城市。云是曲环作镇。将取土筑城,因以其地,导洪田水潴之,略广百余亩。中为横堤,初但有其东之半耳。其西广于东增倍,而水不甚深。”
这段话中详细记载了许昌西湖与中唐名臣曲环的关系。据《旧唐书·曲环传》:“李希烈侵陷汴州,环与诸军守固宁陵、陈州,大破希烈军于陈州城下,…希烈平,加环兼许州刺史、陈许等州节度观察,加实封三百户。…环勤身恭俭,赋税均平,政令宽简。”这些都表明曲环不仅军功卓著,而且吏治有方。他在取土修许州筑城时,因势利导,引河水而成湖。因此,许昌西湖是中唐名臣曲环筑城时留下的,并非东汉始建。
然而从另一方面,许昌西湖只能称为人工湖,湖水易受河水水位的影响,在枯水期时湖水容易干涸,或者由于淤塞而湖面收缩。前文也曾经提到,许昌西湖有多次重修,因此也存在一种可能,即唐代的西湖业已废弃,曲环重新修筑而并非新凿。这又为第一种始建说提供支撑。
但综合上文有关许昌西湖位置的考证结果,从东汉末年到唐代中期,许昌城址经历了两次改变,但隋唐以来的许昌城址是基本不变的。许昌西湖本就与城址的位置密切相关,即便是东汉末年许昌西湖业已存在,其与今天意义上的许昌西湖也很难判定为同一位置。并且直到唐代中期,才出现了与许昌西湖有关的记载,因而无法得出之前有关许昌西湖的任何情况。相较之下,第二种始建说更具说服力。
笔者认为,东汉末年所谓的西湖,仅仅是面积较小的洼地,与唐中期之后的西湖截然不同。唐中期之后,许昌西湖已初具规模,成为风景名胜,并且出现了有关西湖的诗作以及景观。唐五代诗人许浑在其《颍川从事西湖亭宴饯》一诗中写道:“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可见,许昌西湖在当时已经小有名气,这也与两宋时期许昌西湖的繁荣景象一脉相承。
三、许昌西湖位置变迁争议
上文分析,真正意义上的许昌西湖应为唐中期曲环所建,因此关于许昌西湖的位置的争议主要表现在唐中期以来西湖位置是否改变。
首先,需要对许昌城址的位置进行说明。陈有忠先生在其《许昌城址考》中指出,“自三国魏改许县为许昌后,由于治所的变化,城址也随之发生变动,因此就形成了按时间顺序而区分的早、中、今三座许昌城址。”早期的许昌城址位于今天许昌老城东北的张盘镇,即为人熟知的曹魏故城。中期的许昌城址是东魏复置的许昌县治所许田镇。今天许昌城(许昌老城)的城址是由古颍阴城发展而来,而古颍阴城即为汉代所置的颍阴县。隋唐以来,尽管其名称多次改变,但始终为许州治所。由此看来,从隋唐开始,许昌城址基本不变,这就为探讨许昌西湖位置提供便利。
许昌西湖的位置在唐宋时期残存的方志中已不可考。笔者还将引用宋代诗文进行参考。胡宿的《流杯亭记》中,有关于许昌西湖位置的简单描述,“许昌之右,其水曰西湖。”必须指出,左右是相对方向,是以人为参照物的。古代习惯坐北朝南,同时也以面南表示君临天下。因此,人面南而立,左边就是东边,右边就是西边。所以,西湖应当位于许州城的西边,但据此无法得出更为确切的位置。再有两宋之交的叶梦得,他在《石林诗话》中有这样的描述:“许昌西湖,与子城密相附,缘城而下,可策杖往来,不涉城市。”这体现出西湖与州城的关系,紧密相连,顺城而下。
另外,嘉靖二十年(1541年)《许州志》中,对西湖有这样的描述,“西湖,在州西北七里,今水涸,民田其中。”这一描述更为详细,一方面反映出西湖更为确切的位置,但也表明此时的西湖已经废弃。因此,许多人据此认为西湖在明代之前已经成为遗址,因而今天所见西湖为明清时期换地重新开凿的。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存在一定问题。
(1)按照上文的分析,隋唐以来许昌地区治所的位置是基本不变的。而清代所有《许州志》对西湖位置的描述都与明代相似。除此之外,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许昌县志》中,也有“西湖,在城西北”的记载。因此,从这一点上看,许昌西湖的位置是基本不变的。
(2)嘉靖二十年(1541年)《许州志》中对城池有这样的记载,“池:深一丈而尺,阔二丈三尺,引潩水注之,其西通西湖。”古代讲究城池,池就是护城河,西湖与护城河相通,这就印证了上文“与子城密相附,不涉城市”的描述。其后方志也都见“西通西湖”的说法。由于护城河历史上经过多次疏通,常有堆积现象,而许昌西湖从开凿时期就是人工湖,湖水量不稳定,常有干涸淤塞。
南宋迁都之后,因许昌(时为许州)地位的改变,加之战火洗礼,许昌西湖渐趋衰落,时废时兴。明初进士孙子良在《许昌怀古》中提到“到州先问德星亭,尽说荒芜入杳冥”,刘咸也在同名诗作中描写西湖“曲水祠荒园树碧,西湖荷老野苔青”的萧条之景。嘉靖二十年(1541年)《许州志》的记载更是说明至少在嘉靖以前,西湖水就已经干涸。然而至清代,许昌西湖大有复兴之势。康熙五年(1066年)《许州志》中记载的《重建修真观记》,详细记述当时许昌西湖的盛况。中州八君子之一的李来章面对许昌西湖一望无际的荷花,称赞道:“万柄荷花间,置身明镜里”,又遥想西湖竹林的“潩水鸭头绿,逶迤贯园林”,置身“曲水园”中,不禁发出“临风怀坡老,兴与林逋同”的感慨。时任许州知州的甄汝州在乾隆十年(1745年)《许州志》中,首次將西湖列入“许州十景”。由于许昌西湖莲花盛放,游船如织,贯穿其中,遂作西湖莲舫。民国时期,许昌西湖原址尚在,但周边建筑基本不存。至于水面大小,沿湖景观,更是衰败一片。
由此可知,许昌西湖自明清以来多次废弃,又多次整修。仅凭明中期西湖干涸的记载就判断为西湖位置发生改变,是不可取的。
四、许昌西湖历史考证的现代启示
(一)打造城市景观应充分考察历史传统与建设组合
许昌西湖自唐代中期兴建以来,始终与城池相连,为城市水系的有机组成。因此在现代开发利用中应借鉴历史经验,适时疏导。近年来,许昌水系联通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绕莲城”的生态水系规划,营建特色水系景观。西湖与护城河联通,成为游船河道,供游人观赏。这也再现了方志中所载的池与西湖联通的景象。
(二)开发旅游资源应坚持历史考证与实事求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许昌西湖被辟为西湖公园,各种古迹经过重修得以重现。2012年8月1日,西湖公园经过近一年的整修重新开放。在打造旅游资源与重塑西湖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历史事实。例如,在对西湖历史追溯的过程中,不能刻意联系东汉末年曹操建都许昌的史实而夸大其悠久性,应考虑因许昌城址变迁所带来的文献出入。在对西湖历史景观的考察中,应具体考察历代知州、通判所营造景观的位置、形制,考察文化名人作品的背景和真实性,不能随意联想名人故事来吸引游客。如今的西湖公园经过整修,已经焕然一新。纵使历史遗迹早已不存,那一池荷花仍年年开放。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许昌西湖已经成为自然风景与文化内涵兼具的独特城市景观,成为许昌的一张名片。
五、结语
笔者以许昌西湖为研究对象,在说明许昌西湖在不同时期称谓有所不同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其水源的考察,证实文献中所载陉山之泉与潩水为同一所指;通过分析东汉末年与唐代中期两种始建说,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许昌西湖始建于唐代中期;通过考证唐中期以来西湖位置变迁的考证,得出许昌西湖为一脉相承,并非在明中期后重新开辟。再次,通过对以上争议问题的考证,认为当代在开发城市景观和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充分考察历史传统并与现实发展相结合,要尊重史实、加强考辨,不能过分追溯和联想历史城市景观的面貌和名人故事。同时,许昌西湖的历史发展与许昌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许昌自古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探讨许昌西湖的历史面貌,能够为当代城市建设提供有利借鉴,能够充分展现其作为中国城市西湖的独特地位和风貌。
参考文献
[1] 许昌市历史文化名城基础资料编委会编.历史文化名城——许昌[M].河南:许昌市志编委会,1984年.
[2] 许昌市总编室编.许都揽胜[M].河南:许昌市志编委会, 1984年.
[3] 伍夏.“西湖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学解读[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2014年.
[4] 刘继增.东坡文化中原传播路径初探[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97-100页.
[5] 杨为刚,伍夏.许浑早年行迹再考[J].许昌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第66-67页.
[6]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466胡宿三十[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1册,第543-544页.
[7] 康熙.许州志卷12[M].清康熙五年(1666年)刻本,第336页.
[8] 郦道元.《水经注》卷22潩水[M].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70页.
[9] 嘉靖.许州志卷1地里志·山川,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M].宁波:上海古籍书店,1961年影印本,第9页.
[10] 嘉靖.许州志卷1地里志·山川,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M].寧波:上海古籍书店,1961年影印本,第7页.
[11] 解缙总编.《永乐大典》卷2263六模·湖[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2] 旧唐书卷122《列传第七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第11册,第3502页.
[13] 周振甫.全唐诗唐诗宋词元曲全集卷535[M].安徽:黄山书社,1999年,第3983页.
[14] 陈有忠.许昌城址考,《中原文物》,1985年第1期,第67-71页.
[15]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卷466胡宿三○,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11册,第543-544页.
[16] 解缙等编.《永乐大典》卷2263六模·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7] 嘉靖《许州志》卷1地里志·山川,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宁波:上海古籍书店,1961年影印本,第8页.
[18] 民国.许昌县志卷2 地理·水系四[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4页.
[19] 许昌市总编室编.许都揽胜[M].河南:许昌市志编委会,1984年,第6页.
[20] 许昌市总编室编.许都揽胜[M].河南:许昌市志编委会,1984年,第141页.
[21] 许州志卷12,清康熙五年(1666年)刻本,第336页.
[22] 许昌市总编室编.许都揽胜[M].河南:许昌市志编委会,1984年,第9-10页.
[23] 许州志(序)[M].清乾隆十年刻本,第13页.
作者简介:芦靖心(1998.09- ),女,汉族,河南许昌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6级本科生,历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