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是传递文明和人们审美欣赏的重要方式。生态电影则重点研究社会生态和人类生态,将自然精神和人类精神完美融合,向人类传达环保理念。从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观念入手,分析中国生态电影的审美意蕴,探讨中国生态电影的审美走向,把握中国生态电影的内涵,尝试从电影的视角分析社会生态的发展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關键词:生态电影;创作观念;审美意蕴;审美走向
为了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关系,生态电影倡导人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而是需要履行生态安全责任。从电影作品的特征来看,生态电影就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来展现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性,通过艺术手段来呼吁人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履行生态保护责任,并因此唤醒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
一、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观念分析
生态电影包含的形式多种多样,这也是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生态电影除了表现出自然和社会的生态危机之外,还将人类精神领域作为主要的创作环境,就是由于人类精神观念的失衡,才造成了如今的生态危机,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从生态电影的发展历程来看,人类的命运和大自然的状况以及人类精神状况息息相关。
(一)生态电影创作观念中的自然生态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足迹已经遍布地球每一个角落。相应的人类活动也会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环境,生态问题已经超出了原本自然科学范围,融入到了人文社会科学范围。人类活动影响了自然生态。电影作为人类文明观念的重要表达形式,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重视,这也是电影创作时的独特观念。例如中国一些玄幻神怪电影,作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参与到自然,是哪过程中体现了自然人性的生态统一,也是人们对于生态审美的全新认知。例如《画壁》中的花妖,她们敢爱敢恨,对于外界闯入的男子并没有打打杀杀,而是用一颗颗不谙世事的心,真诚的对待他们,花妖尽管都是一个个花朵修炼而成的,却带有人类真善美的体质,会为了他们而打破现有的规矩。
(二)生态电影创作观念中的社会生态
经济生产的自动化,让社会组织呈现一体化的特点,人们对于自然的管控越来越严密,让地球的生态环境愈加恶劣。在中国各种生态电影作品里存在着对于城市物质化,也存在着对于偏远农村物质匮乏的反思,正是由于对于物质生活质量要求过高而导致追求自身利益发展的同时,危害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单纯地强调物质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消费理念,影响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电影对于这一生态危机现实在创作中加以体现,这也是生态电影创作的全新方向,更为深入的分析自然环境问题,注重生态审美观念的体现。如周星驰2016年贺岁档电影《美人鱼》表面在写“人鱼”的爱情,实际上体现了浓郁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生态电影创作观念中的精神生态
人类社会进入到现代文明,人们在物质需求大多数已经得到了满足,精神的问题就在逐渐地出现,很多精神问题和地球生态安全联系在一起。现代文明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冲突导致了如今的生态危机,人们更加沉溺于社会生产消费中,而忽视了自身精神的匮乏。无论是科学技术手段还是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传统观念都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正是由于这一影响,人们的自然生产规律也很难保持平衡,尤其是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精神世界的贫瘠和匮乏就会得到凸显。生态危机已经向人们的精神领域渗透,人们需要在精神上注重环保。前面提到的《美人鱼》正是较为典型的成功案例,生态观念已经成为了电影创作的全新方向。电影创作者正期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修复人类精神生态层面的危机,满足人们的本能和心灵需求。
二、中国生态电影的审美意蕴
目前对于生态电影的研究多是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展开。从独特的视角来分析生态电影的生态审美观念体系,探究其独特的审美意蕴,能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其审美魅力。
(一)常规叙事下中国生态电影的审美意蕴
生态电影简单来说就是具有生态意识的电影,重点探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以人类为中心来看待整个生态世界。不过中国生态电影的审美意蕴不能离开社会历史背景而存在,生态电影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电影理解视角也是电影制片的全新实践,从生态电影的角度对中国常规叙事电影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全新的问题,有着全新的审美体验。以冯小宁导演的《红河谷》为例进行分析,诗意栖居是生态理想状况下的美学意蕴,也是全新的生态理念,很多生态电影中都对这一充满故乡情怀的表达方式赋予了美学内容,人们生存在不依靠技术而生活却依靠诗意来构建的精神家园,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最有理想的形式,崇尚自然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红河谷》是一部史诗型的民族生态电影,在影片中用大气磅礴的镜头展现了西藏神秘的高原风光,让人们从影片中能够回归自然,感受西藏民族原生态的古朴文明,从人们最为纯粹、不掺杂任何物质的爱情角度,让人们能够栖居于高原之上,享受平静而又自由的生活。这样的平静生活却被战争给打破了,红河谷用血和泪来铸就反侵略的民族史诗,通过这一生态电影,展现了导演对原生态民族生活的向往。
(二)非常规叙事下中国生态电影的审美意蕴
随着数字技术手段,各种影像之间的壁垒已经被打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让非常规系更加具有可看性,也让生态电影与数字虚拟影像相结合,给人们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构建了新的美学范畴。如今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生态作品和生态电影的创作并不能马上解决现实的生态问题,但是却能在荧幕上将生命和人性自然的生存关系加以演绎,这是一种观念的表达,传递的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信念,也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重新思考的机会。在生态电影中人们面临生态危机仍然充满希望,也能够从这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表达人们的信仰。在电影《狼图腾》中,主人公和狼作伴长途跋涉,让人们置身于影院却能感受到虚拟场景的审美体验,将电影与科技相结合,冲击人们的视觉,也让人们有着更为丰富的美学判断,传递了生态环境意识。
三、中国生态电影的审美走向
从电影分类多元化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电影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审美理念,未来中国生态电影会吸收国内外多元文化审美元素,进一步拓宽其生存空间。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需要有全球化的眼光,以包容的心态来吸收国外生态电影创作理念和审美方式上的优势,也能够结合中国地域特色,将传统和现代在融合,对传统自然审美有所超越,也能够打造具有同于中国特色,也能在全球化视野下充满审美意蕴的生态电影。生态电影在美学上要回归自然,并非是文化的倒退,而是要吸收传统生态审美的精髓,回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下。
中国生态电影中传统文化的生态内涵极为丰富,也是创作的源泉所在。从创作理念的角度,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的智慧,也能够吸收整体性的生态精神,将这一生态理念融入到生产电影的创作之中。中国传统美学对于生态电影创作来说有这独特的优势,这也能让生态电影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审美,因此未来中国生态电影会以诗艺美学来构建生态电影的民族特色,这也是生态电影全新的审美走向。生态电影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生态问题也并非是中国存在的问题是全球化问题。电影创作需要更为多样化的去结合生态问题,在吸收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看到其背后的生态观念缺陷,这样能夠通过包容性的角度来构建真正的生态审美。中国生态电影中的生态观念能让人们更好的生活,尤其是和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共同分享地球,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从生态理念的角度来分析电影中的美学精神,这也是电影创作的方向指引。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审美方式,具有着强烈的表演风格,在生态审美上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中国电影中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意义重大。随着社会的变化,导演对于生态审美思考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这也是随着时代文化精神而有所变化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生态审美的美学精神表达角度进行电影创作,深入思考如今人们对于社会生态发展的影响,这正是生态电影努力的方向。促进未来生活的可持续发展,渴望生态和谐,也能进一步深入构建生态文明和谐社会,这是在如今生态电影创作中的重要内容。生态的电影从创作时就极为注重自然、社会和精神层面的生态,把握人与自然的良好的关系,也能从其审美意蕴中进一步判断其审美走向,实现绿色生态主义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玮.中国生态电影的创作反思与审美走向[J].电影文学,2018(22):4-9.
[2] 王涛.当下中国西部电影创作路径的拓展与美学探赜[J].当代电影,2018(07):153-157.
[3] 王坤宇.论生态电影的审美之维[J].电影新作,2018(03): 25-30.
[4] 宋眉.对当代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的反思——基于中西方比较下的思考[J].当代电影,2017(11):166-169.
作者简介:陈卓玢,女,汉族,湖南岳阳汨罗市人,现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