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思政课获得感调查分析

2019-04-27 01:43涂朝志王瑜
青年与社会 2019年9期
关键词:获得感高职高专思政课

涂朝志 王瑜

摘 要:高职高专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学生在参加思政课教学活动,能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引导。在这个定义基础上,从学生家庭成员政治面貌、所学专业和教师的授课方式这三个外部因素来调查对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从学生对思政课科目的喜爱和授课内容两个方面来调查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影响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因素,探索出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一、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概述

目前,在学术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具体含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定义。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品教授在《“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一文中对“获得感”的内涵作了概况,提出“ ‘获得感是指因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获得而产生的可以长久维持下来的满足感,它强调在为我基础上的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电子科技大学吴满意教授、黄冬霞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中论述到:“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教育对象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因实实在在地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主观感受,主要由心理层面的获得感、思想层面的获得感和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构成。”

综合以上论述,高职高专思政课获得感就是学生在参加思政课教学活动,能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引导。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调查分析

(一)外部因素对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

影响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因素则会来自各个方面,本次调查主要是从家庭政治背景、学生所学专业、教师授课方式这三个方面来设计的。

(1)家庭成员的政治面貌对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

本次调查包含三个目标:中共党员、民主党派、群众。调查数据结果表明,11%的家庭父母是中共党员,82%的家庭父母是群众,7%的是民主党派人士。其中父母是中共党员的学生也是中共党员或者预备党员占到61%,父母不是党员学生是党员的占到10%,父母是中共党员学生也是中共党员的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评价平均分为4.21分(满分是5分),父母是中共党员但学生不是中共党员的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评价平均分为3.96分(满分是5分),父母是中共党员但学生不是的对思政课获得感评价的平均分为3.42分(满分5分),父母和学生都不是中共党员的对思政课获得感评价平均分为2.41分(满分是5分)。可见,家庭父母是中共党员的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则较高、入党所占的比例也较大。究其原因,就在于家庭成员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这个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所以家庭要帮助学生“扣好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

(2)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

本次调查包含两个目标:文史类、理工类。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文史类学生有68%认为思政课获得感“较强”,22%的学生认为思政课获得感“一般”,10%的学生认为“没有”获得感。但整体对思政课获得感评价的平均分为4.36分(满分5分)。理工类学生有43%认为思政课获得感“较强”,4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获得感“一般”,11%的学生认为“没有”思政课获得感,而整体对思政课评价的平均分为3.18分(满分5分)。由此可见,学生所学专业对于思政课获得感也有较大影响,文史类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相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讲,有着较高的获得感。究其原因,与高中分科有着密切联系,在高二分科之后,文科生的政治历史科目属于高考必考内容,就是所谓的主科,重视程度很高,学习的积极性就很强,因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理科生的政治历史不属于高考范围的内容,只是作为结业考试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副科,重视程度不高,甚至到了高三阶段就没有这门课了,因而到了大学对于这个就更加不重视了。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条件,开设相应课程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有的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语文、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国学等公共课。

(3)教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

本次调查包含四个目标:利用PTT讲解书本内容;视频为主、教师解读;按课题分组、自我展示;教师点拨、课外专题调研。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有5%认为“利用PTT讲解书本内容”的授课方式对思政课获得感较强;有45%的同学认为“视频为主、教师解读”的授课方式对思政课获得感较强;有30%的同学认为“按课题分组、自我展示”的授课方式对思政课获得感较强;有20%的同学认为“教师点拨、课外专题调研”的授课方式对思政课获得感较强。由此可见,照本宣科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需求,当前,学生则更加注重问题的解答、更加注重自己关心的问题、更加追求现代的教学方式。

(二)课程内容对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

本次调查主要是从最喜欢的课程、授课内容与教材的一致性和对内容的理解2个方面来设计。

(1)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获得感最强,但学生吸收度不高

本次调查包含4个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都没有获得感。调查数据表明:有41.1%的学生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获得感最强,有32.3%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的获得感最强,有20.8%的学生认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获得感最强,有4.5%的学生认为都没有获得感。在内容的吸收度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吸收度3.12分(满分5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吸收度2.03分(满分5分),《形势与政策》的吸收度2.56分(满分5分)。由此可见,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学生获得感最高的科目,《形势与政策》其次,但是内容的吸收度远远没有到达要求,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國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吸收度则更低。究其原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各大高职院校在大一上期就开设的课程,学生对大学课程都有其新鲜感。并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比如: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学生最感兴趣的恋爱观等。能够一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学生对其获得感最高。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吸收度没有到达更高的要求,在于大多数老师上课时都是运用的案例教学,案例引用过后,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进而就出现了“一笑而过”的结局。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获得感最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含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5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每一个理论都是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形成的。那么在教学中所应用的案例都有其滞后性,学生就很难理解其内容。

(2)授课内容与教材总体一致,但学生理解不够

本次调查包含个目标:授课内容与教材是否一致、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33.5%的学生认为“非常一致”,46.8%的学生认为“比较一致”,15%的学生认为“不太一致”,4.7%的学生认为“很不一致”。在内容理解程度上,4.4%的学生是“完全理解”,26.6%的学生是“比较理解”,40.9%的学生是“不太理解”,19.1%的学生是“完全不理解”。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授课内容与教材总体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授课的内容是符合教材内容的规定性要求的,同时学生对于教材内容也有一定的收获,但是,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程度仍然不够,探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不足,无法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由此以往,就开始怀疑所学的理论知识了,进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无用,对于思政课的内容就更加无法理解。

三、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途径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一)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都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要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家庭是扣好学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迈入人生第一个台阶的关键一步。有什么样的家教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家庭都要将家庭梦与国家梦、民族梦融为一体,要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国家,拥护党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思政课内容有机衔接起来,为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使我们的下一代在风清气正的氛围中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二)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发力

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仅仅依靠思政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有的地方还存在其他教师与思政教师唱对台戏的局面,这边讲来那边唱,完全不在一个调。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思政课的作用,给学生思政课获得感造成很大阻力。因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必须同向发力,形成大思政格局。不仅思政课教师要讲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其他课程教师也讲马克思主义,要真信、真懂、敢讲、爱讲,大力发挥课程思政的解决因专业不同而使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偏低的问题。

(三)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

人类进步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每个学生也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学生要成长,就必须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如何而来?我们就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去发现问题。毛泽东讲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习近平也讲过:“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里尤其注意要对学生的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加主动调研,抓住不放,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然后,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将其作为备课的“主菜”,加入一些理论上的“调味品”,成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再将其引入到思政课堂上来,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使思政课内容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结合起来,使教授方式与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起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解决身边事中阐释原理,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而提升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M].2017,102.

[2] 张品.“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6,12,15.

[3] 黄冬霞,吴满意.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内涵、构成和形成机理[J].思想教育研究,2017,6,25.

[4] 赵建超,思政课获得感的哲学意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2.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讲[M].外文出版社,2017,1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项课题),项目编号:SZQ2017055。

作者简介:涂朝志,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瑜,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获得感高职高专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