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起始年级古诗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9-04-27 00:14柯珊珊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4期

柯珊珊

内容摘要:作为教材中的精品,文言诗文凝聚了华夏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髓,沉淀出礼仪之邦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因其丰厚的人文知识,极强的辐射功能,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自有无法估量的作用,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然而,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文言诗文的教学不容乐观,表现在虽然学生从小就接触文言诗文,学习的时间并不少,但面对一篇哪怕是浅显的诗歌或是文言文,却还是一片茫然。以致到了初中,很多学生还是难以理解文言诗文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僵化:遵循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内容分析"的固定程式;笔者在细致思考文言诗文的独特性之后,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创新,初探一下教学形式的多样对助力学生理解文言诗文内容的作用。

关键词:文言诗文 形式革新 助力理解

近些年的春节期间,总会有一档节目红遍大江南北,那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也正因为此档节目,激起全民学国粹,全民吟诗词的空前盛况。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专业的初中语文教师,我不由地思考这种热情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这种现象的出现对我们初中阶段的文言诗文教学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教育契机。引发我对常态化文言诗文教学策略的一点思考!

文言诗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也较大,学生较难读懂。他们认为“文言诗文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这是学生对文言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诗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

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节目通过多种多样的竞赛形式激发调动了参赛者尘封的记忆,也调动了观众参与的欲望。

预备年级是起始年级,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还保留着小学时的童真童趣,他们对文言诗文还没有到害怕、厌恶、憎恨、恐惧的程度。他們还充满着对世界万物的好奇之心,但是同时他们对文言诗文的学习还停留在从童蒙时代开始的会认识字,会读出音,会快速的背诵从而获得家长、老师和其他小伙伴的赞美和认可的阶段,缺乏对文言诗文整体的认知和理解,缺乏对文言诗文形式美感的认同,那作为初中的老师,该如何在拥有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愉快地接受深层次的阅读呢?

我在教学实际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兴趣,明确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心理,我就在教学中经常先并不急于讲解文言诗文的内容,而是通过课前自己大量的查阅资料,找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奇闻趣事、文言诗文背后的文化渊源等,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演绎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哪首古诗文的典故,这样他们就自己能够通过求知欲,开始去思考简短文字背后所表现出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这只是其中一个很常见的激趣方式助力文言诗文内容的理解。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其他教学形式来助力文言诗文内容的理解。现简单介绍我粗浅的尝试!

1.诗词形式互换

曾经我在一本书中读到慈禧太后令他的画师将她最喜欢的“七绝圣手”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在她最爱的扇子上,结果画师一不小心将首句中的“间”字给漏掉了。这可把画师吓了个半死,因为这可是杀头之罪呀!但是机智的画师,将标点稍作改变,整首诗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使这首诗诗变成了一首词“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画师凭借形式的改变巧妙地躲过一劫。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在我的实际教学中,可不可以也尝试着把学生难于理解,不易读懂的文言诗文通过文体形式的巧妙变化而达到轻松理解内涵的目的呢?

我个人觉得诗词文互改这种形式还是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于是,我一直在探讨着在诗歌教学中把诗、词、文进行适当地改动。

例如六年级下册的《登幽州台歌》,体裁属乐府诗。我首先建议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两句诗所涉及到的典故。通过查找资料阅读后,同学们已能够读懂作者在这首诗中要表达的感情。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这首诗为什么前后字数不同呢?”意料之中,同学们不理解。于是我顺势建议学生改写这首诗,首先建议同学们将它改成了字数相同的六言诗。“前不见古人(矣),后不见来者(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通过反复朗读、与原诗相比,学生发现:原诗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而改成六言后变得语音拖沓、缓慢。通过形式的变化,引导学生慢慢品味改后的诗句,明确修改后与诗人在原来诗词中表达的慷慨中饱含悲怆的情感不相符合。

这只是第一个尝试,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我又建议同学们将这首诗改写成了五言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让学生再次认真涵咏诵读,品味修改后诗词的变化之处,原诗比较改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显得比较舒缓流畅,可以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修改为五言诗后,诗歌的节奏变得短促,与诗人此时的情感无法一致。

通过这样两个步骤的改写,引导学生明白在句式方面,诗人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无疑这样的改写,巧妙地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的同时,通过改前与改后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表达的情感了,对整首诗的把握就远远大于简单地教师讲解了。

2.诗文结构互换

宗白华在他的《意境艺术形式美二题》中指出:“真正的艺术家要是想透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创造感人的艺术形式,是一位成熟作家的使命。生活的内容是多变的,艺术的形式也应跟着相应的变化,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其实就是艺术形式不断变化的历史,正因为有了不断变化的艺术形式,才使我们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灿然多姿、魅力无穷。所以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艺术形式或新颖或朴实或别出心裁或旧瓶新酒是使思想情感流传的必需。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形式的追求,才不遗余力,才绵绵不息,研究形式、咀嚼形式也成了人们解读作品的常态。但是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为思想感情的传达服务的。虽然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互为表里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容,是向内容转化着的形式;形式,是向形式转化着的内容”(黑格尔)。但是内容常常起着主导作用,艾青曾指出,我们“应该为了内容而变换形式,像我们为了气候而变换服装一样”。也就是说形式永远是服务于内容的。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的着重点应该是内容还是形式呢?我的回答当然是内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本形式的重构,去更好地理解作者内容中传递出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六年级上册课文《山川之美》,课文的原生态文本构建形式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在教学此课时,我同样让学生先借助于文章下文的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去大致读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加以适当地点拨和讲解,此文文意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同学们基本可以理解。但是仅仅只是了解作者写作的内容与肤浅地感知作者大致的情感,这显然远远不够。那么,教师该如何引导同学们感受这篇短文艺术形式的美和作者情感的独特之处呢?于是,我建议学生将这篇短文的文本进行重构。一番斟酌,有同学将原文改变这样: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我顺势问这位同学,你为什么这样改变?他说,这样作者的总写,分写景物,与最后的抒情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一目了然。同学们再来读一读,果然能够感受其中。

也有同学这样改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我用同样的问题来询问该生,你为什么这样改变?他说,这样改变,作者的总写,分写景物中的四时之景与晨昏之景也能够跃然形式中,最后抒情。

通过建议同学们去改写文章,在改写的过程中去感悟《山川之美》这篇短文的结构,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等,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更通过这样的改写活动增加了同学们对古诗文学习的热情。

3.诗文趣味改写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可贵。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人们才能不断地创造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新事物。”是的,想象无极限。诗词正是用最凝聚的语言来表达最强烈的情感的文学样式。因此,阅读诗词一定要展开最丰富的想象。要在想象中去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快速将这些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这也是我助力初中起始年级孩子理解诗文内容的方法之一。

例如,六下有一首孟浩然的五律——《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通过了解学情,这首五律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已经能夠熟读背诵的。如今结合着下文的注释,孩子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是可以把握的。但是,编者把这首诗纳入到初中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想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就不应该忽略它,只是再让孩子们只是读一读;也不应该是重复地讲讲孩子们已经很熟悉的内容了。于是,我就在思考:我要如何借助这首诗引导孩子们初步感知田园诗的特点呢?于是,我设计了让孩子们趣味改写的方式。在上这节的时候,我仅仅只对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根据诗歌的内容,大胆想象,在30分钟内改写成记叙文或是散文。”(30分钟内前20个同学完成的有奖励并且有机会在班级展示)

孩子们一听说趣味改写,顿时来了兴致,并且老师还设置有奖励,于是一个个立马进入到奋笔疾书的状态。班级40个同学,除了4个语文素养特别薄弱的孩子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其余的有36个孩子都改写好了。通过批阅,惊喜地发现接近三十个孩子在改写中就已经渗透了田园诗的特点。

(附顾同学的改写)

前些天,我忽然收到了结交了十余年的好友寄来的亲笔信,他邀请我到他的新居去作客,这可真是把我给乐坏了,要知道自从高中毕业后,我可是一直没再见过他呀,我好激动呀!

今天一早,我就穿上了我自认为最得体的衣服出发了。迫切的心情怎么让我觉得去他家的路是那么远呢!穿过集市,走过村庄,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终于找到了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小村庄。呀,那是朋友在村口等我吗?虽然十多年没见,但他的模样还是没有变化,我猛地跑过去和他紧紧握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接下来,他便领着我来到了他的新居——一间大而且豪的别墅。我们站在宽敞的晒谷场上,我不禁细细地欣赏起了眼前这个景色宜人的地方来:几十棵古树将几间简朴的茅草房环绕在其中,古树那浓密的枝叶遮挡住了阳光,从叶子的缝隙间投射进来的一缕阳光不再那么的刺眼了,而是变得柔和、温暖。不远处巍峨高耸的青山蜿蜒起伏着,一条瀑布从山间挂下,清冽的山泉,淙淙流过,缓缓流淌于幽谷。

就在这时,我隐隐约约闻到了一股香味。啊,那是炖鸡的香味与贵州茅台的酒香。我寻着香味走进了一客厅。哇,果然在靠窗的小木桌上果然摆着一壶酒和满满一桌的饭菜,香味充溢着整间屋子。朋友招呼我坐下,我座在他的对面。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个鸡腿准备开吃(我知道我的吃相不雅观,但谁叫女主人的厨艺这么好呢?)于是一边饮酒一边聊天。朋友说“孟兄,你说我这新居怎么样?”“很好,很好,虽然简陋点,但景色宜人,又十分幽静,老弟,我可真羡慕你,落了这么一个清闲点的地方过恬淡的日子。这前前后后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清雅的山水画......”

我们打开窗户面对着宽敞的晒谷场和菜园,只见一只母鸡正领着一群小鸡嬉戏,还有猫狗在追逐......我们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随即谈起了农村生活的种种事情。不知不觉已到傍晚,我得回去了。临走前我情不自禁地说:“等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我还要来喝酒赏菊花。”

顾同学在她的趣味改写中有这样一句话“随即谈起了农村生活的种种事情”就已经将田园诗的题材特点清清楚楚的表达了出来。班级中与顾同学的改写相似的有30来人。只有个别同学这样表达“他们在回忆着学生时代的美好”“他们谈起了社会中的种种事情”。我正好抓住这样的不同的改写,帮助同学们理解田园诗题材。这节课的效果很不错。我想,引导同学们将诗改写成文的方式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也有助于他们对同一类题材诗歌的了解。

在初中起始年级的古诗文学习中,引导同学们对诗词的格式进行互换、诗文结构互换、诗文趣味改写等重构文本形式,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也有助于保持他们对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众所周知,滬教版七年级的语文课本文言诗文量超大,有些孩子学着学着就已经失去兴趣,只能在老师的强压之下去死记硬背了,而令我很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巧变形式”的实践,我们班的孩子对古诗文的学习比较期待。

初中起始年级文言诗文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永远思考与探究的一个问题,策略有许许多多。对于预初的孩子,要想激发与培养孩子对古诗文的学习的兴趣,我想,教师在引导学生改变原生态文本结构从而重构多种文本样式等多种方式去反复阅读,从这个切入点去思考,去做,或许会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与生动性,不仅帮助孩子们的理解,也会令孩子们真正爱上文言诗文的学习。

(作者单位:上海周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