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砖画狩猎图考释

2019-04-27 15:19孙花
丝绸之路 2019年1期
关键词:嘉峪关

孙花

[摘要]20世纪70年代,在嘉峪关新城镇发现了魏晋时期的大型古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画像砖,这些风格独特、绘画精妙的画像砖,以表现魏晋时期现实生活为题材,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众多画像砖中,狩猎图画面尤为生动,狩猎也是画像砖主要表现内容之一,为研究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及狩猎方式提供了形象的图像资料。

[关键词]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狩猎图;狩猎方式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4-0167-02

一、前言

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偏西位置,地连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区,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在这里形成了独特地域的古代文明。1972~1979年,在嘉峪关新城镇魏晋古墓葬群清理发掘了18座古墓葬,其中9座为砖画墓,共出土砖画760余幅,墓葬绘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局面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也促就了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河西走廊胡、汉长期杂居,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多元复合文化相互碰撞的大格局。随着民族交融和农牧业的发展,狩猎活动已不再是游牧民族才有的生产活动,许多汉族人也从事狩猎这项活动。本文将对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的狩猎图予以描绘、分析、研究,进而探讨魏晋时期生活在河西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画像砖中出现的狩猎方式

河西地区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区,有着悠久的狩猎传统,以畜牧和狩猎为主要生存手段。魏晋时期的河西由于政治局势等原因,狩猎不再单纯是生活中获取食物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满足生活需求的不可或缺的生产活动,同时也是人们演兵习武的一种重要军事方式。魏晋墓砖画作为魏晋时期生活在河西地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狩猎活动就必然会在其中反映出来。从嘉峪关魏晋古墓葬出土的28幅关于狩猎的砖画来看,魏晋时期狩猎活动在河西地区已相当普遍。从画像砖中所描绘的狩猎场景来看,狩猎者既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既有衣着华丽的达官显贵,也有衣不遮体的黎民百姓。其狩猎技术都相当成熟,而且狩猎目的不同,采用的方式不同;狩猎对象不同,采用的方法不同,使用的工具也有所不同。这一切在画像砖中都有形象描绘。

鹰猎的狩猎方式在中国历史悠久,并且流传至今。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掌握了鹰猎的技巧。《诗经·小雅·巧言》记载:“跃跃野兔,遇犬获之。”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秦朝宰相李斯被处死前仍想着“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其可得乎”的生活。在范晔《后汉书》中记载,汉灵帝“数微行,出辛苑囿,观鹰犬之执,极槃游之荒”。可见,在古代官府专门设有驯养猎鹰的部门。《魏书·皇后传》记载:“(高祖)罢鹰师曹,以其地为报德佛寺。”《隋书·炀帝纪》记载:“(四年)九月辛末,徵天下鹰师,息隼东京,至者万余人。”说明隋朝驯鹰师已达万余人,证明了当时驯养猎鹰的盛况。

魏晋时期,由于河西地区受西域一带游牧民族的影响,加之汉人和胡人长期杂居,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相互学习,汉人也学会了狩猎,并且人们在进行鹰猎时更是喜欢放鹰走狗。在嘉峪关魏晋墓中,1号墓前室西壁北侧有一幅鹰犬狩猎图,画面中表现的是三名猎者, 第一人将鹰放飞追逐猎物,第二人右臂架鹰, 正打算将鹰放飞,第三人放出三只猎犬追逐逃兽,画面十分生动。4号墓前室西壁绘有一幅鹰猎图,画面表现两名猎人在奔跑,其中一人手持鹰架,放飞猎鹰飞捕猎物,另一人则紧随其后向前奔跑。5号墓有三幅鹰猎图。第一幅在前室北壁西侧,画面中一狩猎者骑马飞驰在田野丛林之中,右臂上站着一只猎鹰,前方有两只鸟惊恐欲飞走,猎人放鹰追逐。第二幅在前室西壁,画面中一名猎人右臂架鹰,左手平上举,手心向上,似乎正在训练架在右手上的猎鹰。第三幅是一猎人右手持鹰架,正放飞猎鹰捕捉在前方的三只野鸡。6号墓共有四幅鹰猎图,画面都以表现猎人放鹰追逐野鸡、野兔等猎物为内容。7号墓前室北壁绘有一幅猎鹰飞捕逃窜的野兔的画面。另一幅则是一只猎犬正在追捕一只逃窜的狐狸,猎犬在狐狸的后面,四肢腾空向前飞跑,整幅画面表现出了强烈的速度感。在前室东壁还绘有一幅猎鹰追捕飞鸟的画面。

狩猎作为游牧经济的一种补充,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生活在河西地区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需要,练习弯弓骑射、走马狩猎,进而形成了骑射狩猎的传统。早在嘉峪关黑山岩画中,就刻画有不少关于狩猎围猎的场面,这更加证实了集居于河西一带的游牧民族有着悠久的狩猎传统。

魏晋时期的河西地区,由于受连年的政局动荡和战争的影响,各地方武装力量及割据势力盛起,士族门阀为了维护自己的庄园经济,他们修高墙坞壁自我防守,训练一定数量的军事武装力量,并把野外狩猎活动变成训练家兵骑射技术的手段,利用狩猎,进行军事技术训练。因此,狩猎就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日常生活所需,更是士族门阀对家兵进行练兵习射的一种重要军事手段,通过射猎来提高士兵的骑射技术。在嘉峪关魏晋墓画像砖中,表现狩猎的画面形式多样:有徒步狩猎,也有骑乘狩猎;有单骑狩猎,也有结伴围猎。5号墓前室北壁的东侧,画有一幅骑射图,画面中一位猎手骑马飞驰于丛林间,一只野兔從他身边跑过,被机警的猎手发现,猎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张弓拉箭,回身转射,一箭命中野兔的颈部,被箭命中的野兔还在拼命逃窜。整幅画面寥寥数笔,却描绘生动,有着强烈的真实感,同时也表现出了猎手精湛的骑射技艺。7号墓前室东壁的骑射图,一位猎手骑一匹高头大马,马四蹄腾空,向前飞奔,猎手拉满弓一箭射中奔跑中的野羊,野羊瞪大惊恐的眼睛,仍然拼命往前奔跑,猎手再次引弓,箭在弦上欲射出,整幅画面将狩猎的场景渲染得异常紧张。1号墓前室的狩猎图表现的是一个围猎的场面,画面中有三人骑马狩猎,前边一人转身拉满弓,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后面两人骑马围堵惊恐的野兔,野兔四处逃窜,画面表现出了猎手合作围捕猎物的场面。

三、结语

魏晋时期,中原地区虽然战乱不断、社会萧条、生灵涂炭,但河西偏安一隅相对稳定。士族门阀为了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筑高墙坞壁自守,建立比较大规模的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并且组建自己的地方武装力量,“收集猛锐,严为防御”,通过狩猎来增强士卒体魄,加强士卒的骑射技能,以备战争需要。从魏晋墓砖画大量的狩猎图及砖画所描绘的内容来看,河西地区的狩猎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而且猎人狩猎技艺高超、娴熟。画面还表现出与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农民狩猎形成鲜明对比的豪强氏族的贪婪,他们坐享其成,强迫依附农民为他们进行狩猎活动,而豪强氏族们却花天酒地、欢愉享乐,把狩猎活动只是作为一种享乐、消遣。

总之,从嘉峪关魏晋墓砖画内容题材来看,一改东汉时期壁画墓或画像石(砖)墓常见的圣贤图和精灵神怪的图像,而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显然是表达墓主人希望自己生前的种种奢侈享乐生活会在死后依然如故。当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魏晋十六国时期,由于整个社会政局的不稳定性,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危机感 ,更激起了对于现实物质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以及视死如生的美好愿望。墓葬砖画记录的是墓主人生前的现实生活,为我们研究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现状提供了生动的图像资料。

[参考文献]

[1]林少雄.古冢丹青 [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2]张晓东.嘉峪关魏晋民俗研究[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3]高台魏晋墓与河西历史文化研究[C].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2.

[4]张军武,高凤山.嘉峪关魏晋墓彩绘砖画浅识 [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5]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R].兰州:甘肃省文物考古队、甘肃省博物馆、嘉峪关文物管理所,1985.

猜你喜欢
嘉峪关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砖反映的丝路文化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嘉峪关车站减速顶设备维护与管理
嘉峪关: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甘肃嘉峪关三镇将新建10座污水处理站
新时代党报的新使命新实践——以《嘉峪关日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在嘉峪关“吹牛”
“关照”来自嘉峪关
“关照”来自嘉峪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