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胜菊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等进行有效的培养,以增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鉴赏能力。但是,就當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而言,部分教师忽略对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的培养,或者在阅读审美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加以解决,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一、阅读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教师积极对阅读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而在这一过程中,依然无法保证阅读审美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教学无法切实地实现教学目标。从当前高中阅读审美教育来看,通常都是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对文章的审美效果产生比较碎片化的印象,很难实现对文章整体的系统理解,导致阅读审美教育的质量不佳。
2.缺乏对审美过程的重视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阅读审美教学中,过度重视学生的阅读审美结果。例如:学生对教师所设置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准确性、正确性;学生的分析结果是否与教参的“标准答案”一致等。实际上,在阅读审美教学中,上述的问题是非常常见的。同时教师未能及时对学生的阅读审美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最终导致教师忽略学生审美过程的问题。目前,基础教育虽然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但是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因此学生也会结合教师设定的重点问题,完成对文章的阅读,导致学生忽略阅读的过程,使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3.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
在高中阅读审美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以分数对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参中所给出的“标准答案”,已经成为教师对学生阅读结果评分的主要依据。长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削弱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提升其阅读审美能力。另外,学生在作答时,也会将接近“标准答案”作为思想的方向,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无法实现阅读审美教学的既定目标。
二、阅读审美教育的策略
1.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教师就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情,合理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创新。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到散文,所以自身的阅读能力较低。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对《荷塘月色》含义有大致的理解”,作为本次阅读审美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相关技巧,强化学生的阅读审美意识。如果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通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分析作者真正表达的思想,就会增加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制定阅读审美教学目标时,必须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2.重视学生审美过程
在阅读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大对学生审美过程的重视,使学生主动感受文章的情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对文章的要点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都的秋》中景物描写的内容进行标记,结合景物的描写方式,深刻体会作者在情绪上的变化。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更多的是采用情景交融的表达手法,如“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等。在阅读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更加深入的赏析,进而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认识,增强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
3.优化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方式基本以分数为主,这样的方式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对此,教师应该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优化,重视学生在阅读审美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内心活动。基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阅读审美能力,从而进行更加合理的评价。在这一基础上,除了学生的答案之外,教师还需要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思考方式、语言组织等因素,作为教学评价的标准。完成评价以后,教师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鼓励学生对自身审美能力的不足进行弥补,实现阅读审美教学的总体目标。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高中阅读审美教学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教师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审美过程的重视,同时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优化,以提高阅读审美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审美水平。
[作者通联:贵州晴隆县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