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莉/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农业广播学校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促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创新举措,大胆实践,统筹推进,有效推动了农民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提升,为人才振兴、产业富民作出了积极贡献。
优化培训内容是核心。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化培训。通过问卷调查、“12316”惠农短信等方式,了解农业从业者技术、管理等各项需求。针对个性化需求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分期分段安排课程,分门别类开展培训。选择通俗易懂、实践操作性强、适合农民特点的培训教材,制作精良教学课件,印发讲义和技术资料,确保培训高效、精准、实用。
创新培训机制是关键。强化师资力量。聘请素质高、专业理论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专业技术骨干等组成讲师团,实行一年一聘。优化课程设置。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跟踪回访培训学员的需求,科学安排培训课程,每期理论培训结束后安排现场观摩,提高培训实效性。建好培训学校。结合主导产业,在全区挑选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作为实训基地,设立田间课堂、田间学校、农事课堂等。创新教学方式。采取小班化教学、跟班学习、跟班孵化等方式,通过沙龙、座谈交流等形式,提升培训效果。
转化培训成果是根本。培育了横梁街道枫林湾公司高澜瑄、雄州街道田园牧歌公司周强、马鞍街道竹为霖公司王竹山等一批返乡下乡创业创新的“新农人”;充分调动农技人员主观能动性,有效推动了科技进村入户;探索学习时间不设限、学习内容不固定等模式,打造网上精品课堂,实现农民培训从课堂到“网上”的有效转变。
健全管理体制是保障。围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助推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管理。一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实现统一管理;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等分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目前共认定新型职业农民931人。二是加强信息沟通。按照“一班一群”的目标,建立微信群、QQ群,方便学员和授课教师的直接沟通。三是加大扶持和制度建设。对通过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主体,农业项目优先倾斜和支持,一批职业农民优先获得了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强职业农民管理,完善制度建设,拟定《培训学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有效保障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质量。
思想认知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较多部门,需要进一步整合各部门力量,形成合力。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相关单位为成员,定期研究,加强统筹,强化推进。当前区农广校为承担培训任务的职责单位,主要工作是完成省市下达的培训任务,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应仅仅局限在培训上,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如何系统化的引导和扶持。
培训形式再精准。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探索培训方式方法。建议放宽市场准入机制,让更多的培训机构、主体能够参与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工作中。可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培训,让农民选择权更大、选择途径更多。探索创新跟班学习制度,在农民培训资金中单列一项用于与涉农高校合作,将一批素质高、能力强、肯干事的新型职业农民送进高校深造,通过委托培养、跟班教学等形式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具体实践再深入。进一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技术教学和实践观摩,提升技术转化率。可采取现场观摩模式,直接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种植、施肥、病虫防治等理论讲解和技术推广;也可采取示范引导模式,通过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打造,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科技培训;还可采取项目推动模式,即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农科教各方力量,解决人财物、场地、师资等问题,全力开展项目培训。
政策扶持再加大。建立一套农民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鼓励职业农民承担农业项目,并在信贷、土地、税费、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必要和适度的优惠,使职业农民看得到发展的方向,树立起在农业生产领域创业发展的信心。新增的农业补贴优先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准入制度再健全。按照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逐步引导农户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道路,让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红利。进一步优化新型职业农民认证体系,分行业、分领域实行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认证后续管理,让目前的“绿色证书”由技术认证恢复为原本应有的职业认证属性。进一步健全职业培训“市场化”的良性运作机制,突出农民培训的职业性和专业性,实现规模化经营领域持证经营,实现“证书”教育培训与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