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壮丽征程中不断破浪前行

2019-04-27 06:36蔡常青
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2019年1期
关键词:内蒙古改革开放特色

蔡常青

回顾内蒙古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既有高歌猛进的喜悦,也有艰辛探索的曲折,深入总结蕴涵其中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具有诸多规律性的深刻启示。

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先决条件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源源不息的强大动力,抢抓机遇是改革开放快速赶上时代的鲜明特征。回顾40年历程,内蒙古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既是不断解放思想的结果,也是抢抓历史机遇的结果。实践启示我们,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实现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始终保持强烈的机遇意识,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必须登高望远,坚持抢抓机遇与增强创新能力相统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发展的快慢,都与能否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密切相关。内蒙古作为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只有坚持以思维变革为先导,把解放思想与抓住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结合起来,把解放思想与增强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推进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必须敢于担当,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更加重视“顶层设计”是必然要求,但是这绝不是不要“摸着石头过河”,不要基层敢闯敢试的探索精神。面向未来,改革未有穷期,进入攻坚期的改革,面临的任务更重,矛盾问题也更多更复杂,这就更需要大力弘扬担当境界和探索精神。

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必须增强政治定力,坚持更新观念与把握方向相统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面对当今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环境,只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增强政治定力相统一,才能使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破浪前行。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关键因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贯穿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条鲜明主线,也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关键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从我国现实看,凡是市场主体和市场要素活跃的地区一般都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相对落后也集中体现在市场活力不足上。因此,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必须以更大的力度培育市场要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营造更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必须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建立更加公平开放的市场规则,让市场活力进一步充分迸发。

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政府对市场的计划指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从地方实践中看,凡是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其经济绩效往往都比较好。因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职能界限,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是关键所在。

守望相助 团结奋斗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基础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是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实写照。回顾历史,内蒙古之所以能够建立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能够长期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能够在改革开放中实现跨越发展,其根本原因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保持了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必须把地区发展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处理好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和自我奋斗的关系。内蒙古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兄弟民族帮助,也离不开自我奋斗。只有把自身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携手奋斗,才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在未来发展中,内蒙古必须进一步固化这一深刻共识和可贵品质,围绕自身在国家大局中的发展定位,续写实现中国梦的内蒙古新篇章。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必须始终高举民族团结大旗,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一不可的重要支点。只有改革才能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只有发展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只有民族团结、边疆稳定才能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内蒙古只有始终重视并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民族地区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矛盾问题,才能形成共同守好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

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总结内蒙古长期保持“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的经验,最根本的就是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视为民族工作的生命线,始终坚持积极探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工作,巩固发扬了各族人民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实践启示我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源头,加强民族团结必须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保障,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深化民族团结教育,筑牢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有精神家园。

特色发展 转型发展是推动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基础,特色发展是保持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关键所在,转型发展是顺应经济规律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意味着对原有熟悉的发展方式的扬弃乃至是抛弃,需要找到新的动力支撑,这是一个比较艰难、比较痛苦的过程,同时又势在必行。实践启示我们: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只有始终坚持走切合本地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内蒙古才能跟上新时代的步伐。

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必须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处理好“立新”与“破旧”的关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推动转型发展的根本路径,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改革发展实践证明,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把握好“立新”与“破旧”的主序关系,欲“破旧”必须先“立新”。遵循这样的辩证关系,推进内蒙古特色发展、转型发展,一方面,要着力实现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增值的创新再造,加快改变粗放型资源开发模式,着力补好缺乏创新人才的短板,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业深加工度,切实把资源优势转换为发展增长极。另一方面,要着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优势,着力在培育非煤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下功夫,着力在补短板、调结构,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上花气力。

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必须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底线,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行先试生态保护制度,取得生态环境治理的明显成效,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度“双提高”,沙漠和沙化土地减少面积均居全国首位,创造了享誉全球的库布其模式。实践证明,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所在,坚持绿色发展,既是内蒙古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只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建设美丽内蒙古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才能实现永续发展,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坚持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必须加大开放的力度,处理好扩大开放与增强实力的关系。比较分析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沿海发达地区能够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是与开放程度高、外向型企业多而强密切关联的;相反,内陆地区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上所呈现的忽高忽低波动较大的发展状态,也是与开放程度低和外向型企业少而弱分不开的。因此,内陆地区尤其是像内蒙古这样的欠发达地区,在转型发展中既要充分利用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加快构建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的新格局;又要顺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加快培育本地外向型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开放促改革,形成开放、改革、发展的和谐“三重奏”,才能切实改变被动局面。

尽力而为 量力而行是推进改革发展的科学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做好民生工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民生关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实践启示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引领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不竭动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改革发展为了谁的立场问题。

立场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改革发展中,只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谋改革、求发展,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切实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决好执政为民的实现路径问题。既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民谋福利;又要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切入点,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处理好人民群众的眼前与长远、个人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利益关系,切实让民生工程真正成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幸福工程。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解决好改革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因此,无论改革发展还是民生建设,都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精神,不断把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

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是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全面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障。回顾历史,内蒙古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我们党始终重视自身建设的结果。当然,也要看到,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对党的自身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上,我们也有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实践启示我们: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必须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进入新时代,面对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只有在党中央全面领导下,我们才能经得起世所罕见的严峻考验,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大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必须大力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所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极为深刻复杂的伟大社会革命,越是伟大、越是深刻、越是复杂,越需要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而根本途径就是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因此,在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我们必须深刻汲取在管党治党方面出现的重业务轻党建、重形式轻实效、降低要求标准、缺乏有效监督或时紧时松、时严时宽等党不管党、治党不严的教训,牢固树立“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理念,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提升和完善自己,以自身改革带动各方面改革,把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有机统一起来,在伟大革命的熔炉中把党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有机统一,必须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法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结合,以对党内更加严格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也不是包揽政府、企业、社会的一切事务,而是要通过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推动政府、人大、政协、司法、企业、群众团体按照各自职责尽力发挥作用,统筹推进政府治理、企业治理和社会治理,加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凝聚力和巨大优越性。

猜你喜欢
内蒙古改革开放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闫锡聪
荷花情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