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纯
摘 要: 本文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翻译现象存在的客观原因,结合相关学生事例阐述这一现象对英语阅读理解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探究翻译辅助英语阅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英语教学 翻译现象 英语阅读
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时,习惯在头脑中先将英语翻译成汉语再进行理解。要科学解释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必须考虑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阅读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外语教学环境等因素。既然英语阅读过程中的翻译不可避免,如何合理利用这一客观规律,发挥其积极作用并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是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阅读时翻译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阅读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认知是思维、记忆、感知、识别、归类等各种心理过程的综合(赵忠德,2003)。Rumelhart认为阅读过程受到词汇、句法、寓意、背景知识及语境等条件的制约(姚喜明,2004)。阅读的图式理论强调知识记忆和经验对阅读的影响。Upton和Thompson(2001)指出外语阅读不仅仅是一个一语过程,多数外语学习者在阅读外语篇章时也会借助母语作为理解文章的手段。因此,笔者将首先从三个方面论述阅读过程中翻译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
(一)阅读图式理论的客观影响
阅读图式理论中的“图式”(schema)一词意为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图式理论认为任何篇章其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其意义的构建是读者通过将所读文字与图式进行关联。图式的构建不是一个静态过程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新知识会积累到现有的图式中。阅读的交互模式指出阅读过程不仅仅是从篇章中提取信息,更是通过阅读行为激活读者所使用的一系列知识。人们每学习一门语言,都会在大脑中创建这一语言的图式,即相应的词汇、语法、文化等知识。由于人们对不同语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因此不同语言的图式就不同,部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在已基本或熟练掌握母语后进行的,母语知识结构储备通常大于英语的知识结构储备,在阅读过程中,由于英语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头脑中英语词汇、句法、背景知识等知识结构储备不足,学习者阅读时自然要借助已熟练掌握的母语储备进行理解。
(二)思维对语言的影响
语言和思维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争论,大多数心理语言学家都趋向于这种认识,即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的产物;语言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是思维的主要物质外壳(孙晓青,2002),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通常中国人的英语学习是在掌握母语,具备母语思维能力后进行的,英语学习必然涉及英语知识体系的构建即英语学习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因此会不自觉地运用母语这个载体进行英语学习这一思维活动。
单词关联假说(word association hypothesis)认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词汇时,外语新词汇会直接和母语词汇进行关联,在学习外语词汇时首先要将单词翻译成母语,再由母语转换为思维观念。只要外语水平低于母语水平,学习者必然会一直用母语理解词汇的意思,这与绝大多数外语学习者的直觉相符(Potter et al.,1984)。
(三)外语教学环境的客观影响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基本是在远离语言使用群体的环境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教学开展以课堂老师教授为主,课下学生书面作业和阶段考试为辅,学习者接触的语言材料相对有限,没有充分的语言环境支持。因此,我国英语学习者学习时必须刻意形成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总结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由此观之,英语学习对于我国的学习者来说是有意识的思维过程,母语思维参与不可避免。
我国的外语教学环境和应试环境决定教师采取的外语教学方法的类型和形式,这正是母语翻译辅助英文阅读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语法翻译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从传统概念中强调翻译的目的,演变成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手段并借此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黄书君,2017)。革新后的语法翻译法在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比如在我国英语学习者的中学阶段。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一般都是以英语篇章为主,侧重词汇、文化背景的学习,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在常规课上,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词汇意思,然后将词汇组合成短语、句子,最后组合成整篇篇章,在此过程中翻译手段的介入不可避免。我国英语考试,包括影响最广大学习者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侧重于考查阅读理解和语言知识,教师在讲评阅读理解时通常会通过汉语辅助学生理解文章和题旨,因此,学生逐漸养成阅读英语篇章就自动转换并借助汉语来理解的习惯,汉语翻译辅助英语阅读在所难免。
二、母语翻译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在进行英语阅读时将英语翻译成汉语是外语学习者在进行外语学习时不可避免的意识活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边阅读英文边在头脑中进行翻译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尤其是在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时,翻译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避免产生“读后忘前”的现象。但是这一做法影响阅读理解的准确度,不利于培养英语思维。下面笔者就通过具体的事例论述翻译对英文阅读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母语翻译对英语阅读的积极影响
一名高考英语在70分(满分150分)的学生承认只有将阅读的英语翻译成汉语才能真正理解其意思。该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时因为句子太长,难以集中注意力,必须将英语句子分割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反复阅读,直至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地将英语译成汉语。就算是自己已经熟知的英语单词或者句子也要翻译后才能使阅读流畅进行。
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翻译在这里更多的是帮助读者集中注意力,将句与句的意思整合,使阅读流畅进行下去,直至理解整个篇章。该学生难以流畅地阅读长句子,必须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说明该生对英语单词认识理解能力还没有形成肌肉记忆,不能自动地调取使用。阅读母语文章和外语文章时意识的工作形态是不同的。阅读母语文章时,因为我们已经对母语词汇句式形成自动的肌肉记忆,下意识地对阅读的文字进行解码,所以阅读毫不费力。但是对于外语掌握程度较差的初学者来说,阅读外语是一个需要刻意控制的过程,比如眼睛需要长时间地识别外语单词,大脑有意识地调动记忆,那么这个刻意的过程必然消耗掉一部分用于理解篇章的注意力,学习者会产生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感觉。因此,翻译的过程能够减轻阅读中刻意控制时产生的意识压力,将更多的意识分配给用于理解的注意力,翻译可以保持阅读的专注(Kern,1994)。
另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做BECHIGER的阅读理解时表示借助汉语翻译可以使她记住更多的信息,因为BEC阅读的篇章长且专业词汇多,将自己读过的英文译成汉语能减少记忆负担,避免做题时需要再从头看文章。
上述事例其实涉及工作记忆存储的现象。Kern(1994)指出,至少有两个因素影响外語不能高效存储于人类工作记忆中。首先,不熟练的外语学习者在将句子拆分成语义群时或许会产生困难,这会导致他们在大脑中存储的工作记忆是不连贯的,造成记忆负担。在阅读过程中将英语翻译成汉语,用母语理解篇章,熟练掌握的母语可以快速高效地存储于我们的工作记忆中,并增强短时记忆。同时,阅读者熟练地将母语拆分成语义群。这样阅读英文的过程便近似于进行母语阅读的过程,读者会感到篇章易于理解,翻译可以起到减轻记忆负担的作用。
(二)母语翻译对阅读的消极影响
英语、汉语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上是截然不同的,加之英语词汇一词多义现象常见,有些单词的正确理解词义必须参考特定语境。因此,单词储备欠缺的学生在翻译时很可能发生理解错误。
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阅读英文时刻意翻译不利于培养其英语思维。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反应,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复杂又紧密的结合。外语学习是有意识的思维活动,由语言输入和输出两部分构成。阅读是输入部分。若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使用母语并将其当成当作理解的手段和工具,那么思维的形成过程是从目的语到母语再到思维,人们头脑中的思维还是由母语承载。这样目的语难以直接转化成思维并形成外语思维。
三、翻译辅助英语阅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翻译可以提高读者阅读时的专注度,减轻其记忆负担,但是对一些单词的中文意思掌握不清很容易造成理解篇章时出错。同时,教学工作者还要意识到文化背景在阅读过程中给学生造成的障碍。比如,学生对西方政治经济制度不了解,就算所给英文篇章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障碍,但是因为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储备,阅读时也会出现困难。正如从来没有学过高等数学的中国学生,即使教材是用中文编写,他们照样不能理解其内容,这正是由于相关背景知识欠缺造成的。基于以上论述,笔者尝试提出英文阅读时的翻译现象对实际英语教学的启示。
既然翻译可以提高读者的专注度,减轻其记忆负担,在阅读过程中尤其是阅读篇章较长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中文归纳段落大意,这样学生在阅读完整篇文章后能对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词汇中文意思不清会造成篇章理解有失偏颇,词汇教学时教师应该做到力求简单准确,向学生灌输“熟词僻义”的单词学习策略,即简单熟悉的单词需注意记忆其不常用的意思和不同词性的意思。只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上下文推断生词的意思,才能有效地将它们储存在学生的记忆中,便于日后提取。最后,关于背景知识,教师应该注意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西方的文化知识。在阅读理解练习之前对于学生学习陌生的文化,要及时提供背景知识补充,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文化知识的图式,便于日后阅读激活利用。
四、结语
使用母语翻译辅助英语阅读是学习英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母语翻译可以提高读者的专注力,降低其记忆负担,但是词汇句式等中文意思不清和背景知识欠缺会造成阅读障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母语翻译加以正确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并把消极作用降到最低,最终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Kern, R. G.. The Role of Mental Transl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16(4):441-461.
[2]Potter, M. C., So, K-F., Von Eckardt, B., Feldman, B. L.. Lexical and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beginning and more proficient bilinguals[J].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84(23):23-28.
[3]Thomas, A. Upton and Li-Chun Lee-Thompson. The Role of the First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J].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2001,23(4):469-495.
[4]陈文玉.英语阅读中的“心译”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3):82-84.
[5]黄书君.语法翻译法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7(25):150-153.
[6]罗金娟,尹德谟,郭莉梅.对中国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中母语与外语“语言—思维双元结构”相互作用的统计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1):116-120.
[7]孙晓青.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J].外语界,2002(4):16-20.
[8]姚喜明,潘攀.英语阅读理论研究的发展[J].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4,25(1):72-74.
[9]赵忠德.母语、外语与思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