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
近日,被称为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不仅在国内连创票房新高,在国外上映时也频频爆满,国外观众和影评纷纷点赞,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制作的科幻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
“中国凭此片一举跃入科幻电影领域,展现出该国电影人日益雄厚的制作预算和信心,他们已有能力挑战这一曾经由好莱坞垄断的题材。”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如是评论。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張概念设计图,8000多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表示,随着中国进军科幻大片,期待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才能带入全球市场。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本文原载2019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观点运用: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使命与责任;匠心与情怀;开拓与挑战;仰望星空;文化自信;地球,人类永恒的家园;中国充满未来感……
一点灯,故宫更有紫禁城的味道了
上灯了,故宫!
2月18日晚6点半,紫禁城正式被点亮。午门——雁翅楼亮起来!太和门亮起来!角楼亮起来!宫墙亮起来!神武门亮起来!金色琉璃瓦屋顶被灯光笼罩,一些狭长的屋面上,灯光绘制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铺陈开来。红色宫墙上,“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最可怜”的诗句浮现。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两晚,故宫博物院连刷三个首次,成为京城“最亮”景点――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公众开放。这么多个“第一次”,自然激发了公众“进宫刷夜”的无限热情,也难怪首次开放预约门票一抢而空,二次开放预约,蜂拥而至的流量直接把故宫官网给整“崩溃”了。
元宵节能漫步故宫赏灯,这本身就是一幅立刻能让人浮现于脑海的浪漫画面。如同“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一样,“一点灯,故宫更有紫禁城的味道了”。月光如水,灯火阑珊,沉浸在故宫的夜景当中,高先生用“震撼”形容此时的心情,“故宫94年没开灯展了,恰逢盛世,我们有缘分能进来参观当时皇帝的生活。我们现在的生活也好了,普通老百姓也能走到皇宫里看灯展,这是本质的变化。”高先生的孙女在旁边蹦蹦跳跳,她跟爷爷说:“这个灯盏真好玩,灯打在城楼上好漂亮,我最喜欢‘上元之夜那个图案了。”游客厉先生牵着女儿的手,在城墙步道上走走停停。他是一名军人,在北京服役多年,眼见着故宫一点点的变化。他说:“现在故宫的文物真的活起来了。”
据了解,从2012年到2018年,故宫开放面积从30%增加到80%,越来越多的院落、展览、文物与公众“见面”,2018年故宫参观人次突破1700万大关,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而未来故宫还会不会继续举办夜场活动?故宫夜游能否常态化?对此,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回应称:要对本次元宵节活动进行评估,或结合二十四节气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夜场活动。
事实上,在国外不少博物馆已经实现了夜间开放的常态化,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会在固定的日期延长开放时间或在夜晚开放。每年举办两次的“柏林博物馆之夜”,有众多博物馆与纪念馆从下午6点至次日凌晨2点面向公众开放。这次举办的故宫“灯会”活动,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兴趣。上元之夜,点亮的不仅是紫禁城,更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对团圆的渴望与祝愿。它启示我们: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冰冷的、高高在上的,它只有走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资料来源:《北京日报》《新京报》、上观新闻、东方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