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计量经济学是目前高校经管专业中必修课程之一。但由于该课程综合了数理、统计、经济学等多方面内容,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与应用不能融会贯通,授课难度较大。笔者调研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多个大学,梳理了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着重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改进当前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课程设置 案例教学 实践操作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学来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数量解释、分析和预测的社会科学[1]。目前在中国高校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中,计量经济学成为了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样重要的三门经济管理类本科与研究生必修的核心课程。开设计量经济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经济学时候,通过量化模型的方式来理解经济学。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内容、模型和方法的教授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用正确的计量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2]。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遇到的问题
各高校在开展计量经济学后,加速了计量经济学的传播,并在经济学研究、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仍然在探索阶段,怎样安排计量经济学课程、怎样教授计量经济学成为了许多高校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调查北京、上海、天津等多所院校,发现目前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层次较为单一,安排的学时数较少
中国高等院校大都用一个学期来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没有学习层次的划分,后续也缺乏也相关课程的延伸内容。同时,大多数的学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安排上,都存在着课时数安排较少的问题,以至于不能将计量内容细致地教授给学生,只能让学生对于各部分内容有着初步的了解,但不能很好的深入的应用。例如国内对于计量经济学开设课程的课时数安排较多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平均达58课时[3];安排较少的学校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只有48课时左右。学生很难通过较少的课时安排,掌握到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课程之间缺少衔接过程
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缺少衔接过程,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有关的知识。计量经济学内容由大量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知识作为基础,需要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已经有扎实的数理知识作为铺垫。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应该有大量的数理统计学的系统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数据的收集方法,并且能够处理这些统计数据,为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做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在目前高校经管类专业情况来看,一方面,在大部分的高校中,经管类专业在招收学生时并不限制文理科,致使许多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十分的薄弱;另一方面,学校在设置的高等代数、数理统计课程等基础的数学课程方面过于简单,实践性过于薄弱,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时候出现了内容上面的断层。此外,授课教师也要重现占用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授课时间为学生补充有关的知识,从而将本来课时数压缩到更少。
(三)教学方式重视理论,对实际操作重视不够
高校在开展计量经济学时,由于课时数量少、课程之间没有层次性,相互之间衔接的比较少,导致教师在安排计量经济学课程进度时,将大量的课程用来教授计量经济学中一些理论知识与方法。同时,在高校多年来持续扩招的原因下,学生与教师的规模增长速度不匹配,这也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大多数学生可以理解计量经济学,大多采用单一教学方法,并且将重点放在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上面。即使是一些实验操作课,教师也会在课程当中安排一些时间来讲授所要应用到的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该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更是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不能匹配的问题。学生在处理数据时,通常找不到数据,或者缺乏对数据的相关处理;在模型选取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灵活地变通性,这些现象直接反映除了计量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脱节[4]。由于学生所使用的数据、选取的模型、变量等是错误的或非稳健的,最终出现了大量的低水平、无意义、与现实相分离的论文。
(四)考核方式的不科学
笔者对多所高校的考核方式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高校在期末都采取了卷面考核方式,并多以卷面成绩来衡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程度。这固然是对于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是简单明了的测试方法,但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方法、软件使用、实际操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的测试。同时,部分学生在期末考试前对于理论知识进行突击复习,并针对考试题型做专项的训练,这样下去也有很大概率获取高分,但并不是真正掌握了这门课程。
(五)内容与时代发展脱轨
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面,与当下经济现象脱轨。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应该与当代经济现象、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当中,除了在对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等教授给学生以外,对于现在计量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并没有做过多的关注[5]。同时,由于考核模式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时,更关注这门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解题方法的研究,忽略了实际应用,缺乏主动关注、发现经济问题、阅读文献的能力。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学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没有任何裨益。
三、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改进建议
1、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
学校在设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时候,应开设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自行进行选修课程[6]。可将计量经济学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层教授:第一阶段设置为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与数据分析,这部分课程主要是对于计量经济学先导内容的教授,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统计方面有关的基础知识,主要针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开始正式进入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之前,对于计量经济学所用到的数理知识以及数据处理的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阶段是对于阶段一当中的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与数据分析的一个延伸,在这一阶段,授课内容主要围绕着多变量回歸展开,通过对于统计推断、函数形式、异方差、序列相关性、最小二乘、时间序列等计量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等主要内容;第三阶段是学习并掌握经济现象当中的参数设定与估计、模型选择与检验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分成三个阶段,可以同时设为选修课程,以便不同基础的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选择,逐层学习,也可以开在不同的学期当中,统一学习,一层一层的巩固加深。
2、开设实践操作课程
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方面的学习与应用,各高校可以专门加设实践操作课程[7]。学生通过对于实践课程的操作,使用计量软件,结合计量经济学的知识,能够更高效率地学习和掌握计量经济学。在实践操作课程上,引导学生学习数据的筛选,参变量的选择,数据的处理、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同时,除了教师给定的实践操作内容之外,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试验对象,在经过学生独立选题、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处理数据、解决其中数据的一系列问题等,并对结果进行经济意义的研究与分析,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应用能力,从而达到对于学生自主创新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课程内容改进的方法
1、使用案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量经济学
在计量经济学的这门学科的理论知识当中,有大量的数学推理和公式,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不理解、混淆、遗忘、枯燥等问题,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效果质量差。因此,在教授计量经济学的过程中,应该穿插着一些短小精炼的案例来做一些说明,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并且能够灵活地应用到实践当中。案例教学应将学生独立思考放在主要的位置上面,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案例本身的问题的理解、分析、讨论、解决等,来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高效的学习。以下我们将以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为例,说明学生在案例教学时的时间操作:
相对收入假说,是由经济学家杜伊森贝利在1949年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的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居民的消费不仅仅受到当前收入的影响,还取决于前期的收入和消费、以及当前的消费环境。因此,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不是由单一的收入来决定的,而是受到前期以及周围环境所得来的相对收入水平的影响,具有示范性与不可逆性。
在去除了CPI的影响之后,选取1981年到2012年以来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人均纯收入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消费支出数据,建立以下消费模型,分析这些年来农村居民消费随当期收入以及前期消费的影响情况。
(1)
(1)式中,用Ln(CS)表示农村居民消费对数,Ln(Y)表示当期农村居民收入对数,用Ln(CS(-1))表示农村居民之滞后一期的消费对数。
接着,由假设条件、1982—2012年的样本数据和相对收入假说的理论模型,通过Eviews软件对数据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并进行检验,最终结果为:
(2)
(-2.87) (4.26) (2.74) (3.61)
=0.998,F=5109.201,D.W.=1.809
经过检验,通过OLS所得到的模型参数具有良好的经济意义、统计性质,可以很好地适用于经济分析。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分析得出,农村居民人均的收入弹性为0.66,即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就会有0.66%的居民消费增加量;而农村居民前一期消费每增加1%,对于本期消费收入的来说,就会有0.39%的增加量。由此可得,农村居民的收入与前一期的消费影响都具有显著性,但农村居民收入的弹性系数是农村居民前一期消费的弹性的1.69倍,所以更加显著。
因此,想要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的消费水平,实现乡村振兴计划,首要目标是对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行提高,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2、课程内容安排应紧跟时代的发展
教师在安排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时,应该考虑到一些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及时调整课程安排。例如现在高校使用比较多的教材《计量经济学(第四版)》,由李子奈、潘文卿主编的,在第四版书中删除了联立方程模型相关内容。有以下三点理由:一是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联立方程模型的应用的大量減少。现代宏观计量经济学的主流多是对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应用,并且除了一些国家综合性的研究机构,能够用到联立方程模型做经济分析十分少见的;二是这一部分内容的删除,并不会影响到计量经济学整个系统的连贯性,联立方程模型的核心内容是对于各个结构方程中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的处理,这个内容是可以在但方程模型当中一起解决的,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删除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没有影响;三是节省了课程学时数。在删除了这一部分的内容之后,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章节。
四、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运行,面对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不断增强的经济系统,经济行为的风险越来越大。定量分析工具对于认识、预测经济运行状况和风险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成为现在数据分析方法的重要工具。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经济史、统计学和经济理论是一个经济学家最重要的三门学问。华人经济学家钱颖一也同样对数学和统计方法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做出了肯定。
尽管各高校已经意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程度,在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时,仍要进行很大的改进。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只有改变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才能够在效率效果上面达到最优。其中,对于学生的引导、学生的主动性等是学校在改进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方面的重要目的。有效调动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计量经济学,才能培养出独立、创新、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楼永.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学论坛,2015,(8):235-236.
[2] 李子奈.再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0,(11):21-26.
[3]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4] 张莉.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8(3):58-60.
[5] 阳玉香,谭忠真,莫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计量经济学教育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10,(20):212-213.
[6] 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6):33-35.
[7] 乔雅君.财经类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商界,2010,(5):199-200.
本文受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蒋雪梅,女,副教授,1980年10月出生,于2008年和2011年分别获中国科学院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博士学位。目前从事数量经济与低碳经济研究,承担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