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文婷
学生就本课提出的问题是课堂的生成问题,而这些生成的问题才是学生在本课学习时遇到的难点。教师给予时间学生进行提问,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课堂,也是让教师卸下重担、轻松教学的课堂。那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大胆提问呢?
一、抓课题,开篇抛疑引提問
课题是全篇课文的眼睛,也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所以它里面蕴藏着很多的信息。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提问,会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在教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3课《与时间赛跑》时,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赛跑吗?你经常与谁赛跑?”待学生自由回答后我接着说:“可有个人他却喜欢和时间赛跑,想去了解了解吗?”然后,我出示课题并让学生读课题,又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学生很快就提出了系列问题:
1.“谁和时间赛跑?”
2.“他为什么和时间赛跑?”
3.“他是怎么和时间赛跑的?”
4.“他最后跑赢时间了吗?”
……
“师问生答”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感觉课堂就是机械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而“生问生答”则是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经过阅读、思考、讨论,在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提问后,较之前更加专注文本,并急于在文本中找出答案。而且在答案出现争议性的时候,学生会从文本中找材料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这种“暗中较量”的课堂不是更加有趣吗?
二、入文本,悟中设疑引提问
有时课题并没有太多明显的提示,所以学生要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如:语文S版下册第11课《寓言两则》中,课文简短,却揭示了一个哲理。其实课文越是简短,就越需要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去填充内容,所以教师在处理这种文本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己去理解文本,然后再提出疑问。学生们当场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1.禾苗为什么不会长?
2.父亲为什么要拔苗?
3.为什么禾苗全死了?儿子会说什么?
4.为什么农夫最后劳而无获?
……
其实,学生在提问的时候已经在思考答案了,而且在之后的讨论中,他们的思考会发生碰撞,在不断的磨合中,学生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这样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变得轻松自如很多。另外,这样自问自答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限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真知。这种高效性的课堂相对无效性、低效性的常规课堂,会更加全面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语文课堂上对重点段落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段落中的修辞、关联词和重点词语、语句的理解。教师经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设计问题,可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有时又会和学情冲突。所以这种时候我选择用“读中悟,悟中疑”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
如: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25课《我不能忘记祖国》的美国学生发言中,学生在反复读的时候,他们读懂美国学生在羞辱中国,进而提出“淘汰是什么意思?”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淘汰”就是“不存在了,没有利用价值了。”当然我得顺着他们讨论基础作出进一步解释“淘汰是被历史和环境给剔除掉了”。然后,我再展示当年八国联军瓜分中国的形势图给同学们看,同学们就了解美国学生话的意义及他说这番话的态度。学生再读课文时就能读出自己作为旁听者的那种心情,爱国情愫也在悄悄萌发。
三、课将尽,故意留疑引提问
语文是生活的大课堂,绝对不是有限课堂上仅有知识的获取。所以,教师在授课即将结束时,要进行拓展,但是依靠教师获取的信息资源来做总结不是我们所提倡的课堂,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27课《凡卡》一文中,教师可让学生联系全文,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是否有什么疑问。学生纷纷提出系列问题:
1.最后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
2.凡卡的信没有写地址,可最后却说凡卡在梦中看到爷爷读他的信,这意味着什么?
3.难道凡卡死了吗?
……
在学生的你一言我一语中,讨论就在无形中展开了,他们心中都有了自己认为的结局,也慢慢地对当时沙皇政权统治的残酷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学贵有疑”“生问生答”是伴随着阅读、思考、质疑、讨论等一系列的动作的过程。我们教师只要勇于放手,将更多的时间恰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思考中拓宽思维,那么久而久之,学生的成长会让我们刮目相看,教师所打造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