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彦
由黄晓萍、谭添合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军队军人军婚———戍边官兵的家国情怀》2017年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拿到这本书后,我原想只是随便翻翻,未料到打开书后竟有欲罢不能之感,一口气通读下来,一种久违了的阅读体验涌上心头:荡气回肠、热泪盈眶。在书中,黄晓萍、谭添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细腻、真切的用心,不仅为我们刻画了和平年代三军将士的伟岸形象,而且为我们呈现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奉献与艰辛。读来感人至深,心潮澎湃。这是近年来涉军题材的难得佳作。在此,我愿把我的阅读体会写下来和读者朋友们分享。
一
书的标题命名为“军队军人军婚”,一看就是那种充满了阳刚之气的文学作品。但是在书中我们却看不到硝烟弥漫的战场、枪林弹雨中的军人;甚至亦难以寻觅军人在练兵场上的英武身姿。黄晓萍、谭添并没有直接从正面去描写军人们的威武、凛然,他们的铮铮铁骨,他们的勇猛顽强。两位女作家选择了一个看似寻常,却贴近生活、贴近真实的视角。她们从日常生活入手,透视军人们的家庭生活,叙写他们的夫妻感情、养老尽孝、工作就业、子女成长等,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爱家报国的军人形象。
在战争年代,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之际,军人的价值、牺牲与荣光,是很容易被民族感念、被历史铭记的。但在和平年代、在人人都可致力于个人的理想与梦幻的实现的时代,军人这个特殊的群体,却常常容易被大众淡忘与忽视。这个时代商场上的成功人士,娱乐圈的偶像明星,成为大众追逐的对象,他们所代表的奢华的生活方式,成为这个时代许多青年人的价值追求。我们很少会去细细思量,我们所拥有的和谐安宁、花前月下、春暖花开是怎样到来的?很多人会视这一切为理所当然。他们不知道,没有人民军队这座钢铁长城,没有军人和他们的家庭为祖国的和平、安定所做出的贡献与牺牲,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转眼就会失去。
选择军人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必须将“家国情怀”“精忠报国”植入生命的内核,必须随时准备“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在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政治部宣传干事钟荐勤看来,“是军人,必须显示战斗品格;是宣传干事,必须具有战地记者素质。梦萦神往血与火的洗礼,是他长久以来的念想。”他本可以选择和妻子一道经营温馨、安宁的幸福小家,在这个小家养育自己的孩子,享受長长久久的天伦之乐。但当公安部决定以云南边防武警为主,组建第六支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消息传来时,钟荐勤再也坐不住了,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军人的职责与使命。钟荐勤和他的战友们捍卫了中国维和部队的旗帜,展现了中国维和军人的威武与文明。他两次赴海地维和,作为世界和平的守望者,最后牺牲在维和的土地上。因为维和军人的存在,那块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拥有了一时的平静。但中国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妻子失去了丈夫,女儿失去了尚未谋面的爸爸。
黄晓萍、谭添在书中不仅描绘了钟荐勤、费东、胡宝府、王忠心、李树平、田奎方等现役军人雕塑般的群像,而且将艺术的笔墨延伸至退伍军人身上,着力挖掘他们身上刚毅坚卓的品质,退伍不褪色的军人本色。保山公安局干警王盛灿转业前是一个优秀的军人,他参加过40年前那场边境自卫反击战,立下赫赫战功,被推荐报考军校。他没有辜负部队的培养,在军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他进了团党委班子,当上了后勤处处长。从部队转业后,王盛灿穿上警服,成为一名忠于职守的一级警督。在一次追捕嫌疑人时,他意外受伤,从此瘫痪在床。和病魔做了多年抗争之后,王盛灿离开了人世。令人感动的是,王盛灿生前所在的部队,一直没有忘记陷入人生绝境的退伍老兵。他们伸出救助之手,给予了退伍老兵必要的帮助与温暖,在王盛灿离世时为他举行了庄严的葬礼。人民军队既是“威武之师”,又是“文明之师”“仁义之师”,在书中得到了感人肺腑的彰显。
二
已故著名军旅作家魏巍先生,在他那篇家喻户晓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我们所拥有的和平发展的环境,毫无疑问是人民军队的每一个将士用他们钢筋铁骨般的血肉之躯铸就的。谈到军人,就不得不说到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妻子与儿女。作为女性作家,黄晓萍、谭添在为三军将士的优秀代表树碑立传的时候,以一个普通女性的细腻与敏感,去捕捉军人家庭的点点滴滴,他们的夫妻生活、他们的子女成长。与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一样,军人的妻子都希望拥有稳定温暖的家庭生活,都希望子女不仅能够得到足够的父爱,而且能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顺利成长。但选择了军人,选择了成为军嫂,就不得不牺牲小家的安宁与温馨,和他们的军人丈夫一样,国家为重、国防为重,这是每一个军嫂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黄晓萍、谭添笔下,我们看到了军人家庭的“别样生活”。
维和英雄钟荐勤的女儿出生时,是他第二次去海地维和的第四天。“女儿暄暄开口很早,成天看着墙上钟荐勤的戎装像叫:‘爸爸,下来,下来吃饭饭!女儿还不满3岁时,徐宏第一次带着女儿去扫墓,女儿摸着那一组英雄雕像,一溜儿将三位英雄都叫‘爸爸,还自鸣得意地说:‘我有三个爸爸!”
扫雷英雄田奎方说:“我和家属结婚20年,我们加在一起的团聚时间不到两年。第一次见到儿子,儿子田皓文4岁;第二次见到儿子,皓文已经8岁。”“要说有什么欠缺,没为父母接气,没有陪伴儿子成长,没法给家属一份正常生活。”这里所说的“家属”就是军嫂向世梅。为了支持军人丈夫的工作,她一个人生养孩子,一个人为婆母、公公养老送终。黄晓萍、谭添是这样描写她的:“向世梅总是独自支撑着这个家,让田奎方无忧无虑地去当他的军官,扫他的雷,立他的功,提他的职。”当作家问向世梅付出了那么多的艰辛与牺牲,有没有吃亏的感觉时,向世梅豁达地说:“不亏不亏,田奎方的工资高,我也有三千一月,够了够了。”
军嫂的眼中,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歌舞升平,没有香车宝马。只要丈夫能平安地回来,只要家人能团聚在一起吃上热饭,就“够了够了”。这就是她们所理解、所追求的“幸福生活”。处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们,不应该忘记,正是千千万万个军人、军嫂和他们的家庭的付出,才使得我们能够无忧无虑地去放飞自己的理想,去追逐自己的梦幻。
三
68年前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他满怀激情,以酣畅淋漓、大气磅礴的笔墨写就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头条刊出,引起全国上下的轰动。据有关史料记载,毛泽东主席阅后批示:“印发全军。”朱德委员长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周恩来总理在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上讲话时,竟推开了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从此,“最可爱的人”成为人民军队的代称。如果说,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对志愿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牺牲精神的礼赞:他们以一当十、前赴后继在朝鲜冰天雪地的战场,以简陋的装备、以身着单衣的血肉之躯捍卫了新生共和国的庄严与安全;那么,黄晓萍、谭添所著的长篇报告文学《军队军人军嫂》就是对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次黄钟大吕般的讴歌与礼赞。
新时代的军人、军嫂与他们的家庭,共同组成了“最可爱的人”的完整形象。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是和平环境中中华民族的脊梁与精魂,是万里长城、千里江山的坚强护卫。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才有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宁,才有了我们每一个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时光”。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却他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给予“最可爱的人”足够的礼遇与优待。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