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商不变的性质》一课为例,论述理想的课堂可以采用故事设疑提增学习情趣,创设各抒己见的情境激发活力,引领学生质疑探寻加速数学知识的高效构建,让数学教学达到情知交融的境界。
【关键词】《商不变的性质》 片段赏析 设疑激趣 质疑探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78-02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的境地在吴正宪老师执教的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精巧的故事,将数学学习演变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诱发学生强烈的渴望,激发学生积极地探索,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情境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使数学课堂充满情趣,洋溢着智慧。学生的精诚合作,吴老师的循循善诱,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数学的神奇与无穷魅力,进而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达到情知交融的美好境界。
【片段一】故事设疑,提增情趣
吴老师微笑地走上讲台,亲切地说:“小朋友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
生(异口同声):“想!”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那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心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微微一笑,显示出慷慨大方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大便宜,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
师:想一想,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当然是猴王的笑。看起来桃子变得越来越多,但猴子数也越来越多,每只猴子最终分到的桃子还是2个。
师:是吗?你又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生2:6÷3=2,60÷30=2,600÷300=2。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
此时,吴老师将这三道算式板书在黑板上,并提问:请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3:都是除法算式。
生4:它们的商都是2。
师:观察得很仔细,你还能编出几道商是2的除法算式吗?
(學生汇报,教师板书:24÷12=2,30÷15=2,8÷4=2,2÷1=2……)
师:编得很精彩。想想有什么窍门吗?
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中热烈地研究着。
……
【赏析】
面带微笑,和声细语,让数学课的一开始就充满温馨,充满快乐。一句“小朋友们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调动了学生的情趣,给数学课堂增添了几分和谐。同时课件的展播,不仅给学生以优美的画面,也营造了一个生动的数学学习氛围。通过“猴子分桃”的故事使课的一开始就变得妙趣横生。吴老师善假故事资源,精准地将枯燥且抽象的商不变的规律再现出来,让学生在看后学会分析,在比后学会思考,在磨后学会探究,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理性,充满智慧。
【片段二】各抒己见,激发活力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1:大家请看60÷30=2,把被除数60除以10,除数30也除以10,就变成了6÷3,商还是2,没有改变。
生2:对!请看24÷12=2,可以看成是6÷3中的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4得到的,这时商也是2。
生3:好像我们把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者都除以同一个数,商的大小都不会改变。
师:是这样的吗?能用其他的算式验证一下这个猜想吗?
生4:(60×2)÷(30×2)=2。
生5:(60÷3)÷(30÷3)=2。
生6:(60×5)÷(30×5)=2。
生7:(60÷6)÷(30÷6)=2。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好,都是找到一道标准题,拿其他的题目与标准题相比,看到了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而商不变。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我把大家说的用算式表示出来,是这样吗?
师:对这些算式的排列,同学们有什么意见吗?
生8:我想给您提个意见,这些算式放在一起,太乱了,如果把这些算式重新排一下,看起来就更清楚了。
师:是吗?请你来写一写。
生8走上讲台,把这些板条摘下来,分成了两栏:
左边:(60×2)÷(30×2)=2 右边:(60÷3)÷(30÷3)=2
(60×5)÷(30×5)=2 (60÷6)÷(30÷6)=2
…… ……
师:你知道这样写出来有什么好处吗?
生9:左边的算式都是被除数和除数乘以同一个数,商没变;右边的算式都是被除数和除数除以同一个数,商没变,她把这些算式分成了两类,更清楚了。
师:很棒!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式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10:我通过研究发现,这几个算式里,被除数变大,除数跟着变大,商不变;被除数变小,除数也变小,商也不变。
生11:我们还可以这样说,“被除数变大(小),除数变大(小),商不变”。
师:真是这样吗?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呢?
生12:老师,他的回答没有前面的准确。比如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加一个数,被除数和除数都变大了,但是商变了。(60+10)÷(30+10),结果就不是2了。
生13:是的。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减去一个数,商也发生了变化。
师:噢!有这么多的发现,那我们到底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呢?
……
【赏析】
“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数学学习的深度阐述。吴老师的教学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片段中学生的自主思考很有成效,而教师灵活掌控更使课堂活力倍增。一句“是这样的吗?能用其他的算式也验证一下这个猜想吗?”让学习走向自主,走向开放。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学生精彩的汇报,集中展示不仅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还有助于学生感知的不断积累,为学生深入思考提供厚实的积淀。特别是引领学生将无序的算式进行归类,让学生的观察变得细腻,也诱使学生的思维趋于有序。再利用集体表述的契机,让学生在感悟到商不变的规律表述时,也引发了关于同加、同减的争论,从不同层面丰厚认知,从而使数学研究向纵深推进。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辩论的时空,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知,给学生充足的认知储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师生之间距离的拉近,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也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融洽,使课堂洋溢着人性,流淌着智慧。
【片段三】质疑探寻,加速构建
师:刚才我们主要利用60÷30=2来认识商不变的规律,但是这个性质对所有的除法算式都适用吗?
(学生有的完全认可,有的迟迟疑疑,课堂上出现了难得的安静)
师:哎!别愣着啊!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举例来验证。
师:对啊!列举验证是很好的方法,那就動起来吧!
学生自主举例,并在小组中展示交流。
生1:8÷2=4,16÷4=4,80÷20=4……
生2:600÷100=6,300÷50=6,6÷1=6……
生3:老师,我发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像12÷6=2和8÷4=2这两道题之间符合这个规律吗?
生4:我认为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假设它们都是由2÷1=2转化来的。
师:不错的思路。我们大家研究一下,看看是不是可以这样去思考呢?
生(异口同声):“可以!”
生5:老师,不一定这样。我认为是符合规律,刚才我们研究的都是乘或除以同一个整数,但实际上也会有不是整数的时候,这里就好像是一倍半的样子。
师:你的观点非常科学。一倍半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5倍,符合规律的。我们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还会很自然低接触到这类问题的。
【赏析】
引领学生思辨,指导学生归纳,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提炼过程之中,这是课改的一个动向,也是凸显人本思想的有效举措。学生积极的思考,有益的辩论,不仅诠释了学习方式的灵活性,也凸显了学生的人性发挥,更关注到学生数学思想、活动经验等一系列素养的积淀。同时,也体现了学习方法的灵活变通。吴老师的课扎实,又蕴含无尽的灵秀。
信任学生,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是本片段的精彩之处。“刚才我们主要利用60÷30=2来认识商不变的规律,但是这个性质对所有的除法算式都适用吗?”将学习的范围进行有效拓展,也促使学生运用自己的认知储备积极地思考这个问题的价值。“被除数与除数之间的变化是同扩同缩,还是同增同减”的辩论,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学习环境,还有助于思维的激活,通过争论,使学习进入一种白热化的状态。在这样的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就会成为一种必然,也会内化为一种有价值的学习经验。争辩是思维最好的触媒。随着波澜迭起的教学推进,学生在辩论中拓展视角,在整合中提升感悟,在梳理中形成可靠的认知。
吴老师的课不仅彰显了大师的睿智和高超的掌控本领,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情怀。在课堂中学生是快乐的,思维是活跃的,合作是真诚的。整个教学洋溢着智慧,闪烁着灵性的光辉。
作者简介:邓芳(1978— ),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