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书写在大地上

2019-04-26 03:04谢玲李慧
阅读(中年级) 2019年2期
关键词:毕飞宇书屋广场

谢玲 李慧

印象:

约见采访毕飞宇,是源于他2013年创作出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本书。这位活跃在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曾荣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众多大奖。其代表作《青衣》《玉米》《平原》《推拿》《地球上的王家莊》等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读者的赞誉度。

可就是这样一位创作成就卓著的著名作家,却突然将笔触投入童年,写出了第一本“非虚构”小说《苏北少年“堂吉诃德”》,这不由得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于是,我们便翻来覆去地读《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竭力从文字中找寻他成长的印记,又在各种演讲、座谈、对话的报道片段中努力追索他的思考、认知、理想、境界……可还是感到深深的不满足。

热心的朋友发来了他的那间“毕飞宇工作室”的微信名片,推送的文章中有不少他亲自参与的“小说沙龙”活动、“广场书屋”活动的现场记事。照片中的他以不同的角度站着、坐着,深邃的眼睛透过画面望着世界,平静、了然。这让我们的脑海中突然跳出他的一段文字:“命运让我这样,我就这样了。这句话很沮丧,这句话很自豪。事实上,我既不沮丧也不自豪。我很平静。”是啊,对于如此自然、坦然的话语,我们不由得生出些亲切、亲近的感觉,也因此对约定的采访充满了期盼和期待。

南京的冬天,一向是温和、安宁的。可采访的这天,寒流却猝不及防地席卷了大街小巷。按照毕飞宇指定的地点,我们冒着寒冷,在高楼大厦中寻觅那间“熊咖啡”。急切中一回眼,居然发现它就近在咫尺!下了三四级台阶,走进一个小小的庭院,右手边一间矮矮的小屋,推开门走进去,室内的温暖立刻包围了我们。还未落座,抬眼就看见有个高大的身影已站立在我们面前。一声招呼和问候,只见毕飞宇熟悉地拉动椅子坐下,径直点上一杯独具特色的黑熊咖啡,顿时,满屋子香气氤氲缭绕,我们便自然而然开始了这场访谈。

采访不知不觉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在一个个你问我答,一个个短暂的沉默、沉思中,我们都变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自在。以至于还没容我们想想事先准备的采访提纲,毕飞宇老师那毫不含糊的真实的讲述,让我们心悦诚服地抛开了事先搭好的“框架”,真正走进了一个作家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

讲述:

1964年,毕飞宇出生于江苏兴化杨家庄。当时,他的父亲被划为“右派”下放杨家庄,他的母亲也到了杨家庄小学教书。由庙宇改成的校舍就成了他的家。他说,可以在大地上开始自己的人生,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人之初”了。

“发明”玩具

我的童年时代没有玩具。可我们的双手从来也没有闲过。我们的“玩具”和现在的玩具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是在大自然里玩的,我们的玩具只有一个,就是大自然。

像现在这样的冬天,我们玩什么?冬天的冰,就是我们的“玩具”。敲下来两大块冰,一个人把冰块踩在双脚下,由另一个人把他往前拉,就这样“滑冰”。夏天,就全泡在水里面。到了深秋,男孩子们都去采集蒲苇棒,晒干以后,蒲苇棒就是“打仗”最好的“枪炮”。玩蒲苇棒,必须得是大风天。晒干的蒲苇棒所有的绒毛都是干的、轻的,一碰就像炸弹一样炸开了。大风强化了爆炸的效果,惊天动地,雪白的“弹片”四处飞散,随风而去。

天生就是作家

小时候最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语音问题。在苏北乡村,几乎每一个村子的口音都是不一样的。最让我难受的是,我的父母说话的口音和村子里的人都不一样,对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是“杨家庄”的人!后来,因为因为父母工作频繁调动,我又跟着他们搬家到过“陆王”“中堡”……这让我从小就对语言很敏感,语言模仿能力也很强,这几乎可以称作是我的“童子功”。

我用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用身体的一切全身心地感受大自然,这培养了我的感受力。所以我说,我天生就是作家。

随后,父母工作调动,家搬进了另一所乡村学校。毕飞宇说,他的童年和少年便几乎都是在那河边的草房子里度过的。学校的土基围墙和巨大的操场泥地,成了他“写作”开始的地方。

我的笔是一根铁钉

我的童年、少年几乎都是在草房子里度过的。我家就在学校里头,我睡的床,是一张废弃的黑板,下面用两张凳子支起来。

学校有三面用土基围成的围墙,我就拿一根粗大的铁钉,当成我的笔,在那上面写,围墙就是我的“笔记本”了。写什么?随意写啊,我把能写字的地方全写满了。

有一次,操场的泥土地被暴雨冲刷得平平整整,我就用一把大铁锹把我父亲的名字写在了大操场上。我满场飞奔,大汗淋漓,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兴奋与自豪。我真想说,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像样的作家了。

1976年,我进兴化县城上中学。我的阅读也从此开始。读了一些书,就想自己写。上高中时,我写了第一篇小说,很短,千字左右。那时流行“伤痕文学”,我也照着写。我有一个黄色塑料封皮的本子,上面抄的都是各种杂志、报纸的通讯地址。

写作就是想表达

1987年10月,我大学毕业了,分配到学校当了老师。那时候没有什么娱乐生活,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连图书都不够丰富。我的课又不多,那么多的时间,我怎么活?我就决定写小说。头脑中许多创意在排队,来不及写,就用笔记下来。曾有人问我,如果写小说不能让我成为一个作家,不能让我获奖、成名,我还会不会写?我的回答是我肯定还是会写!写作首先是一件利于己的事情。写作,就是想要表达。

一个人不管多大岁数,从事什么工作,都有表达的愿望。我听说现在的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写作文了,这真是不可思议。这甚至是灾难。孩子们有多少古怪的、断断续续的念头渴望与人分享?他们害怕作文,骨子里是害怕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别人的要求。表达首先是一种必须、乐趣、热情,然后才是方式、方法。顺利地表达自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

在阅读的过程中,毕飞宇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看到了不同的生活,尤其是感受到了不同的美。他说,读明白了,自然就写出来了。他还由此得出结论: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写作是阅读的儿子。

在垃圾堆上捡书读

写作是要有审美的,而阅读给了你审美的眼光。

我几岁大的时候,根本没什么书可读,我只记得两本“小人书”:《闪闪的红星》《虹南作战史》,很革命。等我进县城上中学了,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有很多人家清理房子,都把书丢掉不要。我就开始逛垃圾堆,捡书读。我捡回来的第一本外国文学作品就是卢梭的《忏悔录》。后来,又捡到第二本外国作品《拜伦传》,还捡到了卢卡契的理论作品集。这些书连封皮都没有的,但有什么关系呢。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意外捡到了一本刊物:《文艺评论》!我顺手带去公共厕所蹲坑,舍不得撕了擦屁股,就那么一直蹲着,等有人来了央求人家给我纸用。我把这本杂志带回家去。之后就自己去订了一份《文艺评论》,当年估计我是当地唯一一个订阅的中学生。直到上大学四年,我还是订阅这份刊物。

悦读毫无意义

人们对“天份好”有极大的误解,反应快、记忆力好,就是天份好吗?快和慢,对一个人来说也毫无意义。你反应快,老师一说你马上掌握了,和反应慢的人花几个小时、几天的时候去考虑它、领悟它,区别很大吗?有人问我如何才能把小说写好,我说你就去写,好好写,用30年的时间做好这件事。最大的才华,就是内心真正的需要。你的内心有需要,才会有驱动力。

我小时候没什么书可读,上了大学成了中文系的学生,老师开了很多书单,要完成作业,得大量地读,读得很快。读得太快了,阅读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对你的知识积累、专业积累来说都毫无意义。我喜欢反复读,读很多遍,很享受一个人读书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语调。慢慢读,读作者而不是读故事,要把作者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都想明白。

2013年,坐落于兴化市中心的“毕飞宇工作室”正式挂牌落成。2015年,毕飞宇将工作室的院子划分为二,北边是小说沙龙的地方,南边建了个公益图书馆:“广场书屋”。毕飞宇这样阐述“广场”的意蕴:广博、开阔、平坦,如海纳百川,吸纳和集聚更多的读者,成为阅读者共有的精神家园。

“广场书屋”

其实兴化市里很早就给我建了工作室,一个漂漂亮亮的四合院,可有一阵子一直关着。这么好的地方,不用起来,实在很可惜。我就把它分成了两块,一块做小说沙龙,一块建个小图书馆。我向各大出版社募捐,现在书屋里面有2万多册图书了,我的目标是5万册。

这个说起来好像是我做了很多事情,但事实上是有许多人在一起努力。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都是有义工来管理的,他们没有报酬。可我们都知道这件事情的意义。那么多兴化优秀的教师们,来到广场书屋里做义工,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特别是孩子们到这里读书。为他们服务,就是为自己服务;为孩子们服务,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服务。

最重要的就是播种

我对所有为这件事服务的人反反复复地灌输一个理念,我们一定要放弃目标!我们不能抱着收获的心态去做事,因为我们就是播种的人。哪个孩子在哪个竞赛里得了个大奖,哪个孩子考上了哪所名校,我们不考虑这个。真要把一个孩子得奖了、发表作文了,跟书屋扯到一处,是对我们做这件事意义的降低。如果50年后,书屋的小读者中没有产生一个作家,不行吗?读过书的人,长大了成为了好教师、好妈妈、好公民,就没有用吗?

我们就像一个农民,就只是播种。如果说办广场书屋这件事有什么动人的地方,我告诉你,那就是每个人都是播种者。收获的事情就交给阳光,交给雨水,交给春风吧!

推荐

“我们小时候……”长辈们每每对孩子们如是說。接下去,他们会讲自己小时候没有什么,不敢怎样,他们小时候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在这本书中,作家毕飞宇讲述他在兴化乡间、街头长大的童年生活。红领巾泳裤、奶奶的蚕豆等情节真实、有趣,感人至深。

猜你喜欢
毕飞宇书屋广场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大树里的小书屋
广场
新华广场记忆
毕飞宇的少年心
从文体到人物:论毕飞宇小说创作观念的转变
圣诞暖心逛店之屯门市广场篇
谁是谁的眼
我们是一条船上的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