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城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生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探索职业技能人才新的培养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等方面,许多院校早就开始了艰难的探索、研究和试验,得到企业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认可。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和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的基础上,立足我校和区域经济的实际,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改革目标
我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工学结合“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要实现四个融合: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相融合;课程标准与企业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工作过程
(一)机构建立
聘请企业专家、行业专家及课程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总体指导。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企业专家、课程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组,按照计划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开发。
(二)工作过程
课程体系的改革分三个阶段分步推进:
第一阶段:了解学校专业建设能力与课改现状,主要进行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分析、行动领域提炼、学习领域设计。
进行企业调研,针对汽车维修企业进行岗位分析,了解毕业生从事的岗位群、岗位能力需求情况、学生成长历程、企业经营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聘请企业实践专家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根据岗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和提炼。将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和梳理形成了相应的行动领域。最后,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化加工和反思,根据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际情况,构建工学结合“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第二阶段:重点是课程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包括制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进行项目教学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
课程开发与实施:首先是根据课程开发阶段成果,由学校本专业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一是按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典型项目工作要求,制定专业教学实施方案;二是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对课程标准进行分解、细化,选择合适的载体,确定学习课题,对每一学习课题进行教学设计,并根据教学设计开发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实施课程教学做好准备。其次是课堂教学实施,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团队,采用理实一体的方式完成新课程的课堂教学。
第三阶段:重点是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和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课程评价与管理:主要包括学生学业与教师教学的效果评价和教学管理,建立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教师参与课改、提高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完善与新课程实施配套的教学管理规范,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课程体系特点
1.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课程目标
课程改革力图从根本上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要求技能型人才应具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任一线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需求相脱节的问题,以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工作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点来设计课程目标,并使课程的定位与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落实在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
2.体现“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的设计思想
工学结合“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施场所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地方,体现校企融合;在课程的整体设计和排序上体现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熟手”,从“熟手”到“高手”的人才培养过程。
3.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构学科体系并按照行动体系重构的过程。在课程标准开发阶段和教学设计阶段,学校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以项目、任务、案例等为载体设计学习单元,按照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实现课程的综合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课程不再只是以静态的学科体系的结构呈现,而更多的是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是体现完整工作过程所必须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
4.创设学习情境,实施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领和组织者,基本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理论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采用创设学习情境、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学生在真实或模拟仿真的情境中,通过独立或合作,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从而习得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工作的过程中、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做中学”“学中做”。
5.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括课程学业评价和学业综合评价。评价不仅有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的自评、互评和企业评价。既有仿真环境下的考核,也有工作岗位生产现场的考核;既有知识、技能的考核,也有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考核。课程学业评价是针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效果的评价,包括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等。学业综合评價是针对学生完成全部教学计划课程,包括顶岗实习课程在内的全面评价,以全面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否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程度。
三、课程改革成效
通过工学结合 “校企融合、能力递进” 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对加强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学生的顶岗实习有了很好的保障,同时对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提升也有了很大的改进。
(二)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进一步提高
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与企业共同开发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三)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
我校社会认可度不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率年年提高,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学生在第二年的时候企业就已经来学校“订货”。
四、体会与思考
(一)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开发的水平。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构建符合岗位能力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并开发优质的专业课程,而教师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主力军。
(二)建设专业教室和工学结合式学习岗位的教学环境
一体化课程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环境,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完成与典型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加强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工学结合的学习岗位”的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保证专业学习的效果。
(三)注重校企深度融合和能力培养
要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就不应仅仅限于实训基地的设立,实习的方式也不应仅限于平时的观摩和第三年的顶岗实习,而应形成一套有效融合的机制。企业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职业素养等也要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多方面的引导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