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伟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关键在于立足丘陵山区实际,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着力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运用“互联网+”为现代农业赋能,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农业农村主要经济指标相当于中等农业省份。从立地条件看,重庆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全市耕地3500多万亩,常住人口人均1.16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7%,户均不足5亩;15。以上坡耕地占51%,单块1亩以下耕地占80%以上,耕地分散在3处以上农户占比高达60%。这样的条件,无法像北方平原地区那样实现农业产业大规模发展,如何在“鸡窝地”“巴掌田”上振兴乡村产业,是摆在重庆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但从资源禀赋看,大山大江的馈赠,让重庆拥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多样的立体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全市有可利用的植物资源560余种、动物资源600余种,在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优势特色产业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共十九大召开后,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政府围绕“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个主题,组织全市深入开展“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市委陈敏尔书记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率队赴长寿区蹲点调研,形成“1+5”调研报告体系,其中明确提出重庆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并多次作出部署;市政府唐良智市长提出工作要求。
我们理解,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关键在于立足丘陵山区实际,在改田改土、治山治水上狠下功夫,开发“山地资源”这座富矿,用好“山水林草”这些宝贝;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好特色牌、种好摇钱树、走好生态路,推动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补足丘陵山区农业基础设施、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短板”,在横向上拓展农业功能,在纵向上延伸产业链条,在机制上推动改革创新,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努力让山区农民富起来、集体经济强起来、巴渝乡村活起来。具体措施为:
以结构调整为抓手推动特色发展。虽然这些年重庆农产品产量总体持续增长,但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重庆是晚熟柑橘最适宜地区、青菜头优势产区、黄连核心产区、青花椒重点产区。重庆充分考虑现实基础和未来增长潜力,面向市场有进有退调结构,主攻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柑橘、榨菜、柠檬、生态畜牧、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调昧品、特色水果、特色粮油、特色经济林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产业,集中打造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渝遂高速沿线蔬菜产业带、库区青菜头产业带及秦巴山武陵山中药材产业带等,不断优化粮经、种养、区域、产业、产品、经营“六大结构”。目前重庆已制定相关发展方案,致力于将巫山脆李打造成为中国南方脆李第一品牌、奉节脐橙打造成为中国脐橙第一品牌、以涪陵区为中心的龙眼荔枝种植区打造成为重庆重要特色水果基地。与此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推出i0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培育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农业标准化为重点推动品质提升。抓农业产业提振,首先要从标准化抓起,以形成涵盖产加销全过程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重庆市石柱县制定《无公害辣椒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16个,实现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种辣椒按规矩办事,将小辣椒做成了超过10亿元的大产业。在此基础上,注重农业标准示范应用,全市共建成202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三园两场”(果菜茶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场)679个。此外,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累计建成追溯点2907个,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
以清洁化生产为底线推动绿色发展。重庆坚持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扎实推进投入品“减量”,在7个区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由点及面推进高毒农药禁止使用试点,化肥农药使用量由“零增长”转到“减量化”;扎实推进养殖业“治污”,加强适养区畜禽粪污治理;扎实推进废弃物“转化”,重点探索农作物秸秆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五化”利用途径。
以“巴昧渝珍”为龙头推动品牌创建。重庆坚持将品牌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引领性工作来抓。近年来,全市农业“三品一标”增加到4705多个、市级名牌农产品增加到437个,其中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分别达到147亿元和28亿元。在做大總量的同时,针对农业品牌杂而不亮的问题,2017年,重庆与浙江大学合作,在深度挖掘特色资源基础上,推出“巴昧渝珍”全域公用品牌,2018年首批授权438个农产品使用,并建立“溯源防伪标签”体系,实现全程可追溯。与此同时,继续支持区县培育地方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构建以“巴昧渝珍”为龙头、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为支撑、“三品一标”为基础的农业品牌体系,形成“母子”品牌抱团闯市场格局,打造巴渝农产品“金字招牌”。
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推动科技创新。2018年8月,首届智博会在重庆成功举办之后,重庆及时转化智博会成果,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经济赋能。就农业领域来讲,在管理环节,重点推进大数据平台建设;在生产环节,重点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在销售环节,重点发展农产品电商,与京东集团合作,实施“重庆品牌农产品上京东行动”,重点推进“十大品牌百亿销售计划”,让更多品牌农产品走出巴山渝水,走向大江南北,走进干家万户。
以主体培育为关键推动体系建设。重庆现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万家,分布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领域,成为推动产业集群化、经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和合作股份化发展的“领头羊”。下一步,重庆将以提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质量为重点,创建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培育示范家庭农场。在此过程中,着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引擎推动制度创新。农村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营机制不活,是现阶段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2017年以来,重庆在38个主要涉农区县分别选择1个村,开展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38个村共盘活农村闲置土地9027亩、闲置房屋535套,3.8万亩土地入股,7万农民成为股东,探索集成“三变+特色产业”“三变+集体经济”“三变+乡村旅游”“三变+康养休闲”等模式,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多赢。
以土地宜机化改造为基础推动节本增效。丘陵山区产业增效难,很大程度难在山高坡陡、耕地零碎,不少地方农机下不了田,还停留在“牛耕人犁”的状态。2018年,虽然重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8.5%,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左右。在此背景下,重庆及时把抓农机化的关口前移到土地上,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技术规范,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开展土地宜机化改造试点,推进土地小改大、陡改缓、坡改梯。从实施改造的15万亩土地来看,水田和旱地分别亩均节本350元、500元以上,《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对此多次报道。未来几年,重庆将整治范围由粮食向蔬菜、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拓展,力争从根本上改变丘陵山区宜机化条件。
虽然这些年重庆在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面临一些困惑和难题。
一是“人”的问题。目前重庆农村人口特别是劳动力还是以外流为主,全市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比重高达60%。农村新生劳动力基本留不住,走出去的大学生大多不愿回来,城里人“上山下乡”还是星星之火,谁来发展农业、谁来振兴乡村的问题亟待破解。
二是“地”的问题。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但很多地方守着土地没法用。耕地细碎化问题突出,农村闲置宅基地日益增多,集体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不充分,农村的地自己用不上、用不好的困局亟待破解。
三是“钱”的问题。一些地方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要求不相匹配,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积极性不够高,金融支农还面临障碍,乡村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保障困难。
四是生态环保问题。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是重庆必须自觉肩负的重大责任。就农业领域来讲,首先要啃下面源污染治理这块硬骨头,但从区县来看,很多地方农户居住分散,治理成本较高,自有财力不足,如何治理的瓶颈亟待突。
在国家政策层面,建议:
一要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要素支撑,应从资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制度保障。建议尽快出台土地出让收益更多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加快制定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强化金融机构支农考核,落实县域内金融机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破除城市人才“上山下乡”制度障碍,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各类人员下乡返乡创业创新。
二要建立完善长江流域生态环保政策体系。重庆地处长江上游,在实施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担负“上游使命”和“上游责任”。建议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统筹考虑长江上中下游经济发展状况,将生态补偿资金向重要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地区和自然保护区倾斜,重点用于奖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等: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加大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捕捞渔民退捕上岸支持力度,建立有机肥推广补贴制度,对生产企业、使用者给予补贴,对地方开展高毒农药全面禁止使用试点给予补助。
三要倾斜支持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地区立地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欠賬多,尽管这些年中央给予倾斜支持,但仍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此建议:一是支持土地宜机化改造。允许从中央财政下拨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切块30%-50%用于土地宜机化改造,改善耕作条件,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二是支持农村水电路讯等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尤其是山坪塘等“五小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构建符合丘陵山区实际的农业灌溉供水网络体系;加大对偏远地区农村电网建设支持力度,切实解决供电半径过长及低电压等问题;加大对西部地区“四好农村路”建设支持力度,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便民路;加大对智慧农业的支持力度,让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
四要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农业生产面临自然、市场等多重风险,丘陵山区更是如此,重庆很多地方基本“十年九灾”。建议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将保障标准提高到完全生产成本;制定奖补政策,支持地方特色险种发展;建立普惠性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对小农户重点开展农业生产灾害险,保障再生产能力,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开展目标价格险,确保其稳定增收、专注农业。
责任编辑:马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