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隽
(天津市地下铁道运营有限公司,天津 116011)
发展地铁等城市轨道交通对缓解大型城市的公共交通压力,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地铁建设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地铁事故发生越来越频繁。虽然事故存在着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每一起地铁事故的发生都具有其随意性和特殊性,但是,通过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我们就会得到其内在隐含的规律性和事故发生的特点。根据所收集到的所有事故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得到一些事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可为以后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也可为地铁施工人员和安全工作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借鉴。
地铁具有运行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其网络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添加了动力和活力,然而,其特有的运行特点也可能引发如下的安全风险隐患[1]。
(1)地铁在地下半封闭的空间中单向运行,隧道内通风条件差,一旦发生事故,乘客疏散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2)列车载客量较大,且列车本身是一个人员高度密集的公共场所,属快速公共交通运输工具,人员流动性大,无法像火车、飞机那样对乘客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查,因此,易成为纵火、爆炸或生化袭击等恐怖破坏目标。
(3)由于地铁车厢相对封闭,空气流通受限,加上缺乏阳光直接照射,使地铁系统成为传染性疾病的易发区。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环保局公布的研究文献指出:一般室内的空气污染水平通常为外界大气环境的2—5倍,极端情况下可达100倍。作为更封闭的地下地铁站和车厢,其空气污染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以国际近30年来的23次比较典型的重大地铁安全运营事故为样本进行分析,23次重大事故共造成了至少1201人死亡,7952人受伤,其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由此可见,地铁作为城市快速交通工具,在给城市交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频发的安全事故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在23次事故中,由于不同原因所导致事故的比例如附图所示。其中,人为纵火、恐怖袭击等社会灾害、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和机械故障等因素是造成地铁产生重大事故风险的主要原因。
附图 国际重大地铁事故原因统计图
国内地铁事故数量自2001年起基本呈现增长趋势,尤其是在2003年—2005年期间,事故数量急速增长。而后从管理部门到工程建设部门、科学研究部门都开始重视地铁工程建设的风险管理和事故的预防工作。事故数量在2005年到2006年期间的回落,表明了管理检查监督对于事故的预防也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管理因素对于工程事故预防的重要性,说明了事故预防不单纯是技术问题,而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管理问题。在2001年到2005年期间,每年因为地铁施工伤亡的人数不多,大约在每年7、8人左右。从2006年开始,人员的伤亡总数开始明显增加,到2008年全年地铁施工伤亡人数达到15人。这一变化,说明了地铁事故的严重程度正在增大,也表明了地铁建设中的恶性事故和严重事故的比例在增大。
国际上地铁安全研究注重结合实践,通过多年来对地铁事故实际案例的积累、分析与归纳,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其中,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将安全评价标准从高危行业引入轨道交通,建立了轨道交通的安全预评价、安全验收评价、安全现状评价及专项评价4类评价标准;英国则把铁路安全评价系统引入轨道交通,把所有的风险分为3个等级进行区别对待;我国香港的地铁也有自己的安全评价制度,从各类安全事故发生的时间、路段、原因等方面系统、细致地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预防、检查、处理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生事故,都能以最快、最稳妥的方式保护乘客的安全,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英国伦敦地铁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地铁系统,从1863年创建至今,已形成总长约392km,堪称全世界最密集和复杂的地铁网络。英国伦敦地铁公司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是分析和预测某种有重大危险的因素对乘客及其工作人员可能造成的伤害。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作为依据。
伦敦地铁的安全评估工作是通过研究人员伤害(伤亡)与主要危险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以确定危险因素的伤害程度,以便更好地掌握危险发生的原因,从而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控制和改进。它的方法须使用四种风险评估工具:定量风险评估(QRA),乘客风险评估(Customer Risk Assessmen CRA)、工作场所风险评估(Workplace Risk Assessment,WRA),具体如下:
(1)定量风险评估(QRA)方法用来评估可能对地铁乘客和其他公众造成伤亡的主要风险,把和每一个重大事件相联系的风险用图表的形式表示。此风险概括图主要针对重大事件。
(2)特定地点的乘客风险评估(CRA)通过系统地分析乘客的路线来确定乘客面临的本地危险和风险。这个过程通过确定非致命性风险和提供可能影响致命风险的特定场所的危险信息来对QRA进行补充。CRA方法最典型的是用来评估后果危害低的危险。
(3)工作场所风险评估(WRA)通过分析所有工作和工作环境来确定危险群等,其中与任务及其执行地点有关的可预见的危险,是该项评估的重点。根据各事件引起伤害的严重程度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评估过程中针对每一个风险评估方法开发了风险分级系统。
截至2018年12月,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共有22条,运营里程637km。 在建线路15条,共320.8km。在安全管理方面以“抓小防大,安全关前移”、“安全运营,基础取胜”、“安全运营,管理是关键”等理念为指导思想,建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总方针,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调整运营组织和管理格局,进一步深化安全基础建设、强化对系统隐患的分析监控,增强抢险救援能力,使运营组织和管理更加精干高效,使安全运营更加科学可靠,逐渐形成了“治、控、救”的安全控制体系。
“治”即努力加强安全基础建设,治理或消除隐患;
“控”即努力强化科学管理,严密监控系统各要素的变化及其可能出现的隐患;
“救”即提高抢险救援能力,筑起最后一道安全防线[2]。
在对国际上一些城市的地铁运营管理方法及其管理理念进行初步分析后,可看出国内外地铁运营管理体系存在的不同之处:
(1)侧重点不同。国内的地铁运营管理体系更侧重于以设备和技术为主线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具有直接、见效快的特点。国外的风险管理同时还侧重于人的因素。如英国伦敦地铁公司风险评价方法(QRA),其主要目的就是分析和预测某种重大危险有害因素对乘客及其工作人员可能造成的伤害。它关注地铁运营过程中人的行为、人的技术素质和技术要求,其本质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对人的安全、健康以关爱的态度进行全方位的安全评估和控制,从而达到整体风险管理的目的。
(2)管理策略不同。国内有些风险管理措施产生的背景是以某类安全、某个事故的教训为基础的,属于被动式的管理,其形成所采用的是管理中的“归纳法”,对避免重复发生事故的管理很有作用。国外地铁运营风险管理体系在形成的过程中,除了“归纳法”,更多的是采用“演绎法”,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去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可能性。利用这样的思路制定出的管理体系,就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所需,达到主动管理的目的[3]。
(3)风险管理系统化程度不同。在我国,随着系统安全工程和人机安全工程理论方法逐步得到应用推广,在风险分析与评价过程中,针对生产系统、工作环境、研究对象等因素的不同,相继出现了事故树分析法(VIA)、层次分析法(AHP)、系统安全检查表法(SCL)、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管理疏忽与危险树分析(MORT)、预先危险分析(PHA)、故障危险分析(FHA)等各种评价方法。但这些方法的使用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国外的管理体系从其框架及主导理念来看,显得比较系统和全面。如英国伦敦的地铁风险评估体系的SSC安全认证体系,就已经将风险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管理体系中,其对地铁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和控制,达到了非常有效的管理目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目前国内的地铁运营公司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地铁运营公司在轨道交通运营风险管理方面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可以说,国内地铁运营公司的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目前还处于一个较低的级别,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进行地铁运营的风险管理活动,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独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
(2)地铁运营公司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采用“归纳法”的被动式管理手段来应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未知风险因素,这种被动式管理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要求,达不到对地铁安全进行最大安全有效保障的目的。
(3)地铁运营中的风险管理活动往往是瞬时或间断性的,意识到了就进行管理,事后则“好了伤疤忘了疼”,缺乏长效实施机制。
(4)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的复核和评估,降低了风险管理体系适应环境变化和规避风险的能力。
(5)缺乏系统、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方法指导,缺乏科研项目投入。
通过对国内外地铁运营体系、安全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结合国内地铁运营实际,提出结论和建议如下。
(1)通过对国外地铁运营风险管理系统的分析认为,伦敦地铁风险管理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评价工作的细则化,值得借鉴和学习。
(2)我国城市地铁建设及运营必须增强安全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纳入地铁运营公司的日常管理之中。
(3)我国地铁管理部门应科学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即以较低的成本取得对地铁运营安全保障的满意结果,保障地铁运营的正常进行。
(4)我国地铁运营部门应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
(5)创建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指挥体系,不断完善地铁运营风险管理体系,以实现保障地铁正常运营的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