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急诊科,厦门,361009)
睡眠质量会影响人的身体机能,包括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增强免疫力及康复机能等,而对于急诊内科住院患者更是如此,由于急诊内科患者身体等综合机能均有明显下降[1]。因此,了解及分析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并对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因素及对临床干预治疗的意义。笔者为进一步研究急诊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况调查及干预治疗,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在我院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急诊科收治患者80例的睡眠质量进行调查,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及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对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40.2±2.4)岁。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方法对80例急诊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包括睡眠疼痛感、身体不适、病房陌生感、经济问题、医护夜间查房治疗等。
1.2.2 干预对策 尽可能采取有效干预,减少患者在接受干预治疗后痛苦及不适的减轻程度,如:呼吸道感染问题,患者往往会由于呼吸困难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在干预治疗时,护理人员可以改善居住环境,注意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定时开窗换气。注意高热时卧床休息,并给予患者易消化物,供给足够水份。注意口腔、鼻等部位进行清洁。注意呼吸道隔离,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的机会。如:心律失常、患者在睡眠状态中会由于心脏不正常活动而造成影响。在进行干预治疗后,可以采用压迫眼球、按摩颈动脉窦、捏鼻用力呼气和屏气等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的方法;电复律、电除颤、心脏起搏器植入和消融术等电学治疗方法等;如:肺栓塞、患者在睡眠时会由于肺部出现异常而造成影响。在干预治疗时,护理人员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采取吸氧方式来保障睡眠质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影响患者睡眠因素,包括睡眠疼痛感、身体不适、病房陌生感、经济问题、医护夜间查房治疗等;及病理因素、住院环境、心理因素、医源性因素。
2.1 影响睡眠质量因素分析 睡眠疼痛感、身体不适、病房陌生感、经济问题、医护夜间查房治疗等均会对患者睡眠质量造成影响。见表1。
表1 影响睡眠质量因素分析(例)
2.2 病理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 据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内科住院患者睡眠状态中会出现身体异常症状,包括疼痛、身体不适、胸闷、心悸、咳嗽、躯体活动障碍等,患者发生率率为98.75%(79/80),而正常人则为1.25%(1/80),比较结果证明病理因素会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住院环境 影响患者睡眠质量30.00%因素则在于住院环境,一个良好舒适睡眠环境可使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提升。研究结果显示,住院环境包括病房陌生感、床铺舒适程度、病房噪声及灯光等,均会影响其睡眠质量,而正常人在睡眠时并无以上因素,睡眠质量则优于患者。
2.4 心理因素 急诊内科住院部患者受心理因素影响,在睡眠中心理思维过于活跃,导致无法入眠。心理因素包括经济压力、疾病性质及治疗结果等,80例患者中男8例、女4例,占据总因素15.00%。
2.5 医源性因素 据本研究显示,影响患者睡眠质量部分部分则由于医源性因素,包括医护人员夜间查询、查房治疗、医院探视制度、医护人员大声说话等,患者受该因素影响,并未拥有良好睡眠环境,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睡眠质量下降是急诊内科住院患者的常见症状,但由于睡眠问题,则影响其治疗及康复效果,并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2]。因此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则需要对其进行正确认识与重视。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造成其睡眠质量下降的主要问题由疼痛、身体不适、胸闷、心悸、咳嗽、躯体活动障碍等病理性因素,为保障睡眠质量,则需要对采取有效干预手段对其进行改善[3-4]。如:针对疼痛可适当服用止疼药药物,并通过动作干预进行协助,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针对焦虑情绪则采用分心法来分散患者注意力,通过深呼吸、话本推测、智力游戏及音乐疗法来对起情绪进行缓解或消除;针对其产生心悸、胸闷、咳嗽等症状,则可将点滴滴速进行调整,并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在其睡眠之前结束。对病房环境问题,则根据患者年龄而布置合适的分为,包括病房摆件、整体色彩等,并尽量减少声响,为患者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心理问题及医源性问题,需要护理人员自身进行提升,通过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交流能力等,选择合适时间对患者进行交流,建立起良好关系,并配合自身工作及提升其睡眠质量[5-6]。
综上所述,急诊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水平均低于正常人,对其进行研究需要深入,并对住院患者有正确认识,及时作出有效干预,从而是其睡眠质量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