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敏
(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综合办公室,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选择我血站2017年8月~2019年10月46名血站工作人员作为实验对象;采取抽签法分组后探究每组医疗废弃物转运管理对策;比照组(23名):男12名,女11名;年龄分布范围为29岁~35岁;实验组(23名):男10名,女13名;年龄分布范围为30岁~37岁;观察对比两组血站工作人员的性别、年龄,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
两组血站工作人员各自入组后,针对血站医疗废弃物转运期间探究各自的管理措施;比照组:选择传统管理措施展开,主要就废弃物转运期间系列注意事项加以讲解完成;实验组:选择传统管理措施+针对性管理措施展开,其中针对性管理,具体为:①将工作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力度充分加强,并且将消毒隔离工作管理力度充分加强,对于医疗废物在处理期间需要做到按要求进行[1];②对于医疗废物清运工展开系列正规培训以及系统培训,确保对于血站感染控制意识以及消毒隔离意识可以充分掌握。在进行医疗废弃物转运期间,血站需要将监管力度充分加强,对于医疗废物转运期间的系列问题及时发现,采取对应措施予以纠正[2];③对于医疗废弃物转运车辆而言,做到密闭性良好,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交叉感染为医疗单位内病人之间相互发生的病毒感染)。此外,准备醒目标识于废物转运车上方进行粘贴,并且需要定期做好装运车消毒工作[3]。
观察对比两组血站人员交叉感染发生率以及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两组血站人员医疗废物转运情况,总体情况分为分类、收集、转运三种,每项满分100分,由管理人员进行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情况越好;比较两组血站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掌握度。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展开两组血站人员监测结果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交叉感染发生率以及职业暴露发生率)以n(%)表示,行x2检验,结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两组血站工作人员交叉感染发生率,实验组同比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实验组血站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低于比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站工作人员交叉感染发生率以及职业暴露 发生率临床对比[n(%)]
实验组血站工作人员分类、收集、转运评分情况均高于比照组工作人员,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站工作人员医疗废物转运评分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血站工作人员医疗废物转运评分情况对比[(±s)]
组别 n 分类 收集 转运实验组 23 85.2±3.1 83.7±0.8 95.2±1.5比照组 23 63.9±2.4 67.4±1.3 71.3±2.1 t 26.2559 51.2122 44.4144 P 0.0000 0.0000 0.0000
实验组血站工作人员总专业知识掌握度高于比照组工作人员,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站工作人员专业知识掌握度对比[n(%)]
当前血站在进行医疗废弃物转运期间表现出诸多问题,具体为:①各科室工作人员对于消毒隔离制度未认真执行,呈现出医疗废物袋未封口、医疗废物装袋过满以及损坏医疗废物袋未更换的现象;②对于部分废物,清运工未经过科学系统培训便进行废物转运,表现出较差的消毒隔离意识以及自我防护意识,在工作期间对于系列规章制度未严格遵守,从而对于职业暴露要求无法满足,导致血站工作质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降低[4];③对于系列运输要求,医疗废物装运车不满足,并且未准备明显标识在医疗废物装运车上方进行粘贴,表现出较差的密闭性。呈现出废物超载的现象,进而无法对装运车的密闭性做出保证,呈现出废物袋外漏的现象。未定期做好医疗废物转运车的消毒工作[5-6]。④血站工作人员同转运废物以及清运工人等呈现出直接接触的现象,从而因为空气传播以及接触传播等,呈现出致病菌传播的现象,最终导致血站工作人员呈现出交叉感染的现象。
观察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血站工作人员交叉感染发生率(0.00%)同比照组(21.7391%)比较差异不明显;实验组血站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4.3478%)低于比照组(39.1304%)明显,从而说明针对血站在进行废弃物转运期间,确定针对性措施进行管理,对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降低可以获得显著效果,充分说明对血站展开针对性管理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血站在进行医疗废弃物转运期间,通过针对性管理措施的有效运用,利于职业暴露发生率的降低,最终充分促进血站工作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