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桂花
(张家港市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科,江苏 张家港 215600)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使得血管狭窄甚至堵塞,导致心肌缺、氧缺血而引发的疾病,具有病情反复、治疗周期长等特点,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2]。由于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自我效能感较差以及对疾病相关治疗认知不足,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3]。基于此,本研究予以我院收治的3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健康教育,旨在探讨其对患者负性情绪和自我效能的影响。具体如下。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1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5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67.32±7.15)岁;心功能分级:I级15人,II级13人,III级3人。对照组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51-83岁,平均年龄(68.05±8.22)岁;心功能分级:I级16人,II级13人,III级2人。本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接受发放冠心病的健康教育手册、嘱患者卧床休息以保证睡眠充足、饮食指导、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做好病房环境的消毒,指导患者加强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1)信息干预。设计冠心病患者治疗需求调查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注意事项、治疗方案相关知识以及药物治疗方法等信息知识的需求,护理人员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并结合多媒体等工具给出相应解答,患者住院期间每周进行1次信息支持,时间控制在20 min左右,同时实时询问患者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2)动机干预。患者住院期间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积极与患者耐心沟通,了解心理状况,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指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理念;每周开展1次健康教育座谈会,发放健康教育手册,说明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健康行为的重要性,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心态去积极面对治疗。(3)行为干预。建立微信群或组织病友交流会,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学习;出院前对患者在药物、康复以及饮食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进行评估,指导正常合理的饮食方式,按时服药,病进行散步等康复运动,并嘱其家属进行日常的监督和提醒;同时定期进行电话回访和上门随访,强化患者健康理念。
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测定两组焦虑、抑郁情绪及自我效能水平。(1)焦虑和抑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3](SDS)从精神性情感症状、精神运动性障碍等方面对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测评,两个量表均有2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评分越高,表示焦虑和抑郁程度越重。(2)自我效能:采用自我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通过患者对日常生活突发事件及各类难题的应对态度评估自我效能感,总计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40分,得分与自我效能感成正比。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31) 53.59±3.7844.82±3.6858.89±4.5545.04±3.78观察组(n=31) 54.18±4.3336.43±3.2761.09±4.7835.23±3.28 t 0.572 9.489 1.856 10.914 P 0.570 0.000 0.068 0.000
观察组干预前GSES评分为(24.83±3.62)分,对照组为(25.01±3.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1,P=0.849);观察组干预后GSES评分为(32.46±5.13)分,高于对照组的(27.32±4.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4,P=0.000)。
冠心病发作常与季节变化、体力活动增加、情绪激动、大量吸烟和饮酒等因素有关,患者发作时可突感心前区疼痛,部分患者症状不明显,仅表现为胸闷、心悸、乏力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信息-动机-行为模型将影响行为改变的因素分为信息、动机以及行为模型等3个方面,正确的信息和行为模型激发患者学习正确的行为,行为技巧直接决定预防行为;通过对预防性健康行为进行预测,转变不良方式,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5]。
本研究予以老年冠心病患者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心理状态及自我效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健康教育可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分析原因在于多数老年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常会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康复行为,而传统健康教育注重常规护理宣教,忽略患者的心理问题,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健康教育了解患者对实际健康知识的需求,依据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针对方案,并在教育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不良情绪,并定时进行随访,强化患者健康理念,以及列举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进而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模型的健康教育,可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自我效能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