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永亮
(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北京 100076)
在企业发展管理过程中,挖掘数据这一核心要素的创新驱动潜能,使企业基础发展条件得到巩固的同时,不断推进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条件的应用水平,在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转型的同时,提升数据应用能力。经营与发展数据,作为反应企业状态的重要材料,可以指导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条件下,可以更好的应用网络计算与整合优势,促使企业在跨行业数据挖掘模型的辅助下,完成数据开发利用的客观需求。
航天制造企业在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建立起系统性的管理模型,通过结构性的管理设定,将操作、信息、数据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使其在应用与建设中发挥出更强的科学性。首先,在实际操作层的设计中,应将航天产品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企业研制和经营活动中的不同组成部分,设置相应的信息资源库。通过设立专项部门,执行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管理,并及时将整合到的信息资源归类到信息系统中,并通过运算模型的计算,完成对实际工作决策的指导。
其次,在信息系统层面,企业可将PLM、EPR、MES 这些已投入运行的信息系统,进行集成化管理,在统一标准的控
制下,通过数据与相应接口的规范化管理。以此发挥出信息分析方法中的科学性,保证为数据分析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
第三,设计数据分析层的过程中,应将数据库、深度挖掘、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构成分析基础的功能模块。在提取信息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中对数据信息的需求水平,完成材料内容的存储与转化。同时,在特定的方向内容上,对管理者的决策内容提供参考信息。例如,在细化分类中,可将信息挖掘深度控制在研发方向、市场管理、职能部门调整等内容上,并将最终的决策权回归到管理者手中,使信息材料的实用价值得到保证。
数据挖掘模型最早是在1999 年由欧盟组织提出,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与应用之后,这种数据分析方法已经在各种KDD 模型中占有优势地位。在2014 年的数据统计中,其采用量已经达到了43%。内容上,跨行业数据挖掘模型可将独立的KDD 项目分为6 个不同的结构模块,即商业理解、数据理解、数据准备、建模、评估、部署。
首先,在商业理解的内容中,应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出发点,在确定自身个性化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能力目标的管理,在宏观目标的基础上,利用信息的量化特点,对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定位。使数据可以在合理的策划内容引导下,对发展方向、关联部门、开发方法、数据来源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对企业发展有明显辅助作用的应用系统,强化企业在商业环境中的建设水平。
其次,数据理解,需要将数据的开发利用作为基础,在有效策划的方法下,将企业结构中的不同部门、岗位、生产等环节数据进行整理。同时,通过合理化的管理方法,对数据的质量进行管理,保证信息内容的精确度、覆盖面与指导性。另外,在此种方法的引导下,还应对数据的特征表现进行分析,在讨论数据特征之间关联性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数据的创新驱动潜能,通过假设明确信息材料中的应用条件。
第三,数据准备的过程中,应对各类不同数据之间的目标相关性进行分析,讨论数据质量与开发应用技术的条件,以此完成建模处理前的准备工作,为建模的科学性奠定牢固的基础。方法上,应从数据表格的制作入手,将规范化的管理模板应用数据的记录与整理中,提高数据管理水平。然后,需针对完成汇总的数据材料,进行清理与筛选,利用多次反复的甄别,保证数据材料的质量,并在最终形成数据集合,以便更好的提高应用价值。
第四,针对数据材料中整理出来的问题类型,执行数据建模操作,并在模型选择上,尊重客观问题的实际条件,以此才能保证模型分析的科学性。在对比以往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建模方法的合理性,对于重复的典型内容,可以直接沿用以往的模型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工作效率。注意,如在此环节中发现数据内容不匹配的问题,需重新进行数据准备,直到数据材料的精准度达到客观需求,才能执行建模处理。
第五,在形成最终的建模部署之前,应对新建模型进行评估,通过合理性分析与逻辑性讨论,论证模型中各个方法与步骤的应用条件。对不同数据材料还需进行融合化管理,验证其在执行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应用条件,为保证模型部署操作的质量奠定基础。
第六,企业在执行信息部署的过程中,应由信息部门牵头,在相关业务部门的配合下,完成整体信息系统的构建,并在不断应用与建设的过程中,完善并优化部署信息系统的使用条件。在执行过程中,需对各个部门与岗位的参与性作出详细的指示,通过数据开发利用中责任范围的划定,保证不同岗位与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深度的参与到项目执行的过程中,为保证数据开发利用的有效性创造条件。
(1)强调商业理解,执行宏观统筹管理。执行企业数据的深度开发,必须重视商业理解的基础性地位,在保证数据开发利用方向性的基础上,发挥应用优势。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深刻理解并参与到数据资源开发内容中,站在宏观层面对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管理。通过目标关联性与贡献性的分析,抓住重点内容,在全局决策中,起到指导作用,为企业整体的走向统筹决策,实现全局发展战略的完善。
(2)优化信息来源,制定规范数据标准。数据材料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是保证其开发应用的基础条件,也是实现航天制造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如果数据信息的质量达不到标准,即便是模型条件再完美,也不能对其中存在的误差条件进行控制,使数据分析的结果得不到保证。所以,在进行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必须制定出标准化的管理内容,通过各个环节处理中的控制与有效的校对机制,使数据的质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提高模型计算的科学性。
(3)明确责任空间,约束岗位人员行为。责任分配是控制数据开发利用执行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持其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手段。在进行数据控制的过程中,应从制度层面进行管理,对不同岗位与部门的工作作出详细的描述,使相应工作人员可以更好的履行自身的职责,并减少工作过程中相互推诿的问题,防止出现数据遗漏与丢失的情况。在进行责任管理的过程中,应重点规定数据采集与维护的周期性水平,在确定采集、汇总、校对、录入等环节的基础上,将数据材料的真实性作为审核的标准,完成责任人的管理工作。
(4)落实工作总结,提高决策质量条件。定期对数据处理工作进行总结与分析,是保证执行质量与信息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数据指导性的必要途径,可以不断修正并优化数据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为决策者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指导内容。方法上,应定期对数据处理工作进行总结与分析,将数据的质量、目标执行效果、信息贡献度作为参考条件,对阶段性的工作内容作出总结,不断对工作方法与业务流程进行调整。而执行此种总结方案,也可使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得到巩固,并实时的更新信息系统模型,保证数据开发利用的高效性与准确率,实现数据深度挖掘的建设目标。
信息技术的壮大,为工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建设思路。作为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的核心,数据的深度开发是保证企业发展状态的重要推进力量。企业在进行数据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务必尊重跨行业数据模型的应用水平,在保证信息建设程度的基础上,完成对生产、管理、销售、人员等多方面的数据优化。并重点在统筹管理、制度约束、岗位责任与决策条件等关键点上进行控制,实现企业发展的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