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山群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60251)
近年来,随着铁路BIM联盟的成立,依托中国铁路总公司(简称总公司)BIM试点项目,BIM技术在铁路行业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在总公司BIM试点项目中,隧道项目主要为山岭隧道,隧道BIM设计应用也主要依托山岭隧道展开,针对这种情况,依托京雄铁路机场隧道项目,开展了BIM技术在明挖隧道设计中的研究应用。
与暗挖山岭隧道相比,基于BIM的明挖隧道设计由于涉及隧道开挖及围护,设计内容及设计思路均有较大变化。对于明挖隧道,主体工程主要包括隧道结构、隧道开挖以及隧道围护。在BIM环境下,为了在提高建模效率的情况下又能快速进行方案的比选,明挖隧道各部分模型的建立,既要考虑设计过程的逻辑性,又要考虑模型的联动性[1-4]。
在明挖隧道施工过程中,首先进行开挖与围护结构的施工,之后才开展隧道结构的施工。但在BIM设计中,由于开挖面的断面尺寸与隧道结构有关,为了保证模型间的联动性,首先进行隧道结构的设计,然后进行开挖面设计;同理,由于围护结构与开挖面有关,需在进行完开挖面设计后再开展围护结构设计。
综上所述,制订明挖隧道B I M设计流程(见图1),主要包括:三维线位、地形、地质等基础数据分析;隧道纵向段落划分,生成隧道结构骨架;建立隧道结构模板,生成隧道结构模型;依托隧道结构模型生成隧道开挖面骨架;应用隧道开挖功能模块生成隧道开挖面模型;依托隧道开挖面模型生成隧道围护结构骨架;建立围护结构模板,生成围护结构模型;根据隧道开挖信息反馈,优化隧道结构设计[5]。
基于BIM的明挖隧道结构设计与暗挖隧道结构设计流程基本一致,其设计流程主要包括:提取地质信息,生成隧道纵断信息;依托纵断信息生成隧道结构骨架;建立隧道结构模板;实例化模板生成隧道结构模型;模型后期处理。在建模过程中,对隧道骨架及隧道模型进行参数化处理,极大提高了模型的建立、修改以及方案优化效率。明挖隧道结构模型见图2。
图1 明挖隧道BIM设计流程
基于BIM的明挖基坑开挖面设计为明挖隧道所特有,其设计流程主要包括:根据隧道埋深及地质情况确定不同段落隧道开挖参数;基于隧道结构模型生成开挖面骨架;应用隧道开挖功能模块分别生成不同段落隧道开挖面模型[6]。
隧道开挖功能模块为二次开发成果,此模块综合考虑了放坡开挖、围护桩开挖以及“放坡+围护桩”开挖等多种常见开挖方法,实现了同一模块不同开挖情况的参数化设计,开挖面与地形面自适应,可快速进行方案比选,真正实现了隧道开挖正向设计。此外,由于开挖面基于隧道结构生成,当隧道结构参数调整时,开挖面联动调整,极大提高了模型的建立、修改以及优化效率[7-8]。明挖基坑开挖面模型见图3。
图2 明挖隧道结构模型
图3 明挖基坑开挖面模型
基于BIM的明挖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同样为明挖隧道所特有,其主要设计流程包括:根据开挖及地质情况确定不同段落隧道支护参数;基于隧道开挖面模型生成隧道围护结构骨架;建立围护结构模板,生成围护结构模型;对于有内支撑的情况需基于围护结构模型生成内支撑骨架;建立内支撑模板,生成内支撑模型。
围护结构模型体量较大,为了便于方案比选,需实现围护结构骨架及模型的参数化,此外,由于围护结构模型基于开挖面模型生成,而开挖面模型又基于隧道结构模型生成,所以当隧道结构或开挖面模型调整时,围护结构模型联动,极大提高了模型建立、修改以及优化效率。明挖基坑围护结构模型见图4。
路隧接口设计是专业间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项目中,通过参数化的方法实现了路隧接口位置的比选[9]。在设计过程中,隧道、路基设计在同一环境下开展,隧道专业首先发布隧道缺口,路基专业基于此缺口开展本专业设计,当隧道缺口里程调整时,路隧接口位置联动。京雄铁路路隧接口模型见图5。
此外,本项目还将工程数量植入了隧道、路基模型,当隧道缺口位置调整时,不仅隧道、路基模型联动,工程数量也同步更新,实现了基于安全、经济、美观等多方面的路隧接口位置的合理性判断,对更科学的确定路隧接口位置意义重大[10]。隧道衬砌工程数量见图6。
图4 明挖基坑围护结构模型
图5 京雄铁路路隧接口模型
图6 隧道衬砌工程数量
基于京雄铁路机场隧道项目,应用BIM技术对明挖隧道结构、明挖基坑开挖面、明挖基坑围护以及路隧接口设计开展深入研究,摸索出一条适用于明挖隧道的BIM设计流程,在某些关键节点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正向设计,促进了BIM技术在隧道领域的发展,同时对实现基于BIM的铁路工程正向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