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慧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许多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涌现了出来。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之一。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基于思维导图去学习知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从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优越性和应用策略两个方面阐述如何在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实现教与学的效能倍增。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分析;效能倍增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因时制宜地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工具,能够使学生基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进一步地获得思维方面的发展,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积极性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由于思维导图的辅助,学生能更加清晰地去审视自己已学过的知识,并在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更好地把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那么,具体来说,教师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呢?本文将重点对此分析。
一、思维导图与“知识树”的对比分析
在运用思维导图之前,教师首先要弄懂思维导图的具体概念。这主要是因为,说起思维导图,不少教师很容易将其与“知识树”混淆,以至于教师会轻视思维导图的作用。其实这两者是有很大差异的,作用也有较大的差别。所谓思维导图,顾名思义,就是引导人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和思考的图形。从记录内容的角度去看,思维导图需要用到的文字较少,教师或者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只需从知识内容中提取关键词,然后记录到思维导图上即可;此外,人类的思维方式是呈放射状的,而在思维导图上,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也呈放射状,换言之,思维导图所呈现的内容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相契合的,所以能有效深化人们的记忆;从大脑开发的角度去看,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有利于人的全脑开发,并推动人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表现形式去看,思维导图对人的思维方式以及思考模式进行展现。反观“知识树”,它需要大量的文字来呈现知识内容,从思维方式去看,“知识树”的思维方式呈线状,比较单一;从大脑开发的角度去看,“知识树”主要依靠的是使用者的左脑记忆。如果放在小学时期,教师利用“知识树”引导学生学习是比较方便、适用的,因为小学时期涉及的知识点较少,且涉及的知识也相对简单。但是初中不一样,初中道德与法治涉及的知识有很多,且内容也比较复杂,“知识树”并不是十分适用。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思维导图对课前准备工作进行优化
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利用不同颜色的符号或者图形去表示不同的知识点,之后再用不同颜色的线段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链接。这样一来,原本零散的知识点,会以系统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从而使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认识与学习。
在教学《青春的情绪》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在备课阶段,用不同颜色的符号对青春期学生的基本情绪进行标识,如用红色代表喜悦这一情绪、用灰色代表哀伤这一情绪、用黑色代表恐惧这一情绪。之后,教师再用不同颜色的线段将这些情绪连接在一起,与此同时,这些不同颜色的线段还能表示不同的转换过程。如,喜悦与哀伤之间的转变,可以用红灰的彩线表示,这条线上要留出一些空间,以便后续正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导致这两种情绪互相转换的可能因素进行思考。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可通过电子课件将之前做好的思维导图呈现给学生,这样做,能够省去教师板书的时间,从而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个相对清晰、精准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利用思维导图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提升
思维导图不仅包括生动、形象的图形表示,同时还涵盖了简单扼要的文字描述,它有效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段落式文字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学习新知的动力,集中其注意力,提高其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从而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此外,思维导图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获得更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在教学《“我”和“我们”》第一框“集体生活邀请我”的时候,教师可利用电子课件或者电子白板画一个大圆圈,并告诉学生,该圆圈代表“我们”这个集体,之后,再在这个大圆圈内画出若干小圆圈,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小圆圈代表“我”,也就是个体。通过简单的演示,学生很容易能明白集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理解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之后,教师可分别在代表集体的大圆圈处以及代表个体的小圆圈处留下一些空白,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集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即个人可以从集体中获得什么,集体又可以对个人产生什么影响这样的两个主要问题。教师立足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总结和整理,从中甄选出代表性较强的答案,以抽取关键词的方式标注到对应的位置。在该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本上的重、难点,不断依据学生的回答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整,最终帮助学生理解集体力量和个人力量的关系。于是,师生共同努力圆满完成针对该课内容的思维导图制作。基于上述背景,学生对这一课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与此同时,还能基于思维导图的制作,在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对学生切实理解和认知这一课的内容是十分有益的。在这基础上,学生在后续对这一课进行复习时,脑中也容易产生之前与教师一同制作思维导图的场景,并顺利联想到思维导图上的内容,从而有效提升其复习效率。
总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基于思维导图的制作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将各知识点有效勾连在一起,并于脑中构建出知识体系,继而帮助学生明确这些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如此,学生在后续答题或者完成作业的时候,思路会非常清晰,从而能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度,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这对学生自信心的樹立十分有益,继而对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三)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创新力进行开发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维导图绝非只是教师个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样工具,它还应当是辅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的一样工具。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积极利用思维导图组织教学以外,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制作思维导图,这样做,不仅能更进一步地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还能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在教学《青春飞扬》这一内容之前,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众所周知,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切实掌握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需要基于自身对课本内容的掌握情况,独立制作思维导图,之后要将思维导图上交给教师。教师在收到学生的思维导图以后,要对这些思维导图的不足进行总结和整理,然后在正式教学时,再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怎样合理地对思维导图进行绘制,这样,不仅能有效加深学生对该课知识的印象,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在讲解新知的时候,会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针对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现场修正,借此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其及时发现自己在思维导图制作上以及在知识理解上的问题,以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之前所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自信,与此同时,还在真正意义上将学生推到了课堂主体的位置,使学生的个性以及能动性得到了发挥,这对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十分有利。
(四)利用思维导图对因材施教理念进行贯彻
众所周知,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由于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时候,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对此,教师在利用思维导图施教时,一定要重视这一点,要充分尊重学生间的差异,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理念。如果教师利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教育,势必会削弱一些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
从制作思维导图的角度去看,不同学生所制作出的思维导图的质量是不同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时,能在绘制出基本理论知识架构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提出一些与其所绘制的知识内容相关的、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但是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绘图能力也不高,这使得其在绘制内容较为复杂的思维导图时,会表现得非常乏力。对此,教师必须做到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与能力状况,要因人而异地向学生提要求,并立足学生实际的水平,对其进行客观、积极的评价。如,针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能相对清楚地将相应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间的关系表示出来,教师就应对其予以肯定和表扬。当然,之后,教师可再有针对性地引导这些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正,以提高其对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的掌控程度。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切莫只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而是应当充分关注各层次学生的进步程度,也就是从纵向去关注和评价所有层次的学生。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开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对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因此,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对思维导图这一工具予以充分重视,加强对其进行研究,以便能切实有效地将其贯彻到实际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郭雪梅.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8(17):167.
[2]毛雪芳.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扬州大学,2018.
[3]潘軍安.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8(5):79.
[4]李巧琴.思维导图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7(3):77-78.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