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两段鲜为人知的婚恋故事

2019-04-25 11:40戚善成
党史纵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炮兵

戚善成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伟大的人民革命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付出了重大代价,有26万名官兵血染沙场,为人民解放事业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级别最高者,是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朱瑞。

朱瑞,1905年出生在江苏宿迁县朱大兴庄(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1925年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192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9月回国,1932年1月到中央苏区,参加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夏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10月参加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36年12月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45年夏,被任命为延安炮兵学校代理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朱瑞率延安炮兵学校师生开赴东北,组织搜集日伪军遗弃的武器,积极组建发展炮兵部队。1946年10月起,他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1948年9月12日,朱瑞指挥炮兵部队参加辽沈战役。同年10月1日,在解放辽宁义县的战斗中,朱瑞不幸触雷,壮烈牺牲。2009年9月10日,朱瑞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在其短暂的43年人生历程中,朱瑞有过两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与我党波澜起伏的革命斗争历史紧紧相连,谱写了两曲生死相恋的真爱乐章。

一段荡气回肠的“师生恋”

1937年7月,朱瑞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不久,他受周恩来派遣到国民党第一战区程潜部做统战工作。程潜部南撤后,他独立创办华北军政干部学校,自任校长,招收晋东南、豫北等地流亡学生和进步青年,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培养骨干力量。1938年初,學校由河南新乡迁至山西晋城,对外招收第二期学员。

这个时候,革命女青年陈若克出现在朱瑞面前。陈若克,祖籍广东,出生在上海,比朱瑞小14岁。8岁时她曾上过1年半的小学,11岁进厂做童工,一直工作了7个年头。15岁起边做工边进工人夜校读书,16岁参加上海工人运动,与工厂的资本家进行说理斗争。1936年8月23日,她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支部负责人之一。她一面做工一面参加工厂党的活动,后因所谓“共党嫌疑”及“违反厂命,参加抗战活动”而被开除。1937年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她迁往湖北武汉,与组织失去联系。

为寻找党组织,陈若克出发前往延安,途经山西晋城时,看到城墙上贴着“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招收进步青年”的招生广告后,就前去报名。华北军政干部学校当天正好由校长朱瑞亲自面试招生。陈若克来到面带微笑的朱瑞面前后,就急切地问道:“阿拉(我)要报名,找哪位?”1930年至1931年,曾在上海中共中央军委工作过两年的朱瑞一听欣喜极了,因为在这到处都是北方口音的地方,突然来了一个说上海话的南方少女,让他感到格外亲切。于是他笑容可掬地用上海话回答说:“找阿拉就行,来来,侬(你)先填表格。”就这样,陈若克成了华北军政干部学校的学员。在学校,陈若克因经常聆听朱瑞的授课,故对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朱瑞倾慕不已,暗许芳心。而她清晰的阶级意识、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大方坦率的风度、热情执著的性格,也让朱瑞心中有意,爱慕有加。3个月后,陈若克结业留校工作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晋冀豫区委党校组织科副科长。

朱瑞和陈若克于1938年“七一”提婚,“七七”订婚,“八一”在山西省陵川县平城镇三皇阁结婚。结婚那天,朱瑞把自己1927年在苏联莫斯科克拉辛炮兵学院学习时购买的一条一直舍不得佩扎的皮带,作为新婚礼物送给了美丽的妻子,陈若克则把自己亲手做的一双布鞋回赠给心爱的丈夫。朱瑞说:“我们郑重地选定了这几个日子,这是因为我们深知: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奋斗,一切、一切……直到最后一口气,都应永远同党、同革命、同无产阶级的国际事业联结在一起的。”

1939年10月,朱瑞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统一领导党政军各项工作,使山东成为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基地。陈若克随朱瑞来到沂蒙山,担任山东分局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组织部科长,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山东省临时参议会驻会议员等职务。

此时正是山东抗日根据地面临严峻困境、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的时期,日本侵略军在山东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和“囚笼”政策,对人民抗日力量疯狂地进行“扫荡”“分割”“蚕食”,妄图消灭共产党和八路军,摧毁抗日根据地。在这种形势下,朱瑞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率领广大军民与日伪顽匪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山东抗日根据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陈若克则发动中老年妇女参加抗日救国会;发动青少年妇女成立青妇队、识字班和姐妹剧团,演出街头剧、小话剧、歌舞等,进行反对买卖婚姻、反对虐待妇女的宣传;编写《山东妇女》刊物、《妇女手册》和识字课本,使当时的山东妇女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她自己身患多种疾病,身体很虚弱,在艰难困苦和疾病折磨的情况下,她时常引用“除死无大难,做工不再穷”的两句话勉励自己,立志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党。

1940年底,朱瑞和陈若克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不幸的是,几个月后碰上日军“扫荡”,孩子因为有病没能及时治疗,夭折了。陈若克强忍悲痛,继续忘我地工作。

1941年11月初,日军纠集5万重兵对沂蒙山区进行“铁壁合围”式大“扫荡”。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要从东辛庄一带转移。当时,再次怀有8个月身孕的陈若克还是决定跟随部队转移。撤退中,她不幸落入敌手。26日,凶残的敌人杀害了陈若克和她在狱中生下不到20天的女儿。那年,陈若克才22岁。

为陈若克送葬那天,朱瑞流着眼泪,走到棺木前,掀开盖着妻子遗体的被子,只看了一眼,就眼前一黑一跟头栽倒了。他的心碎了。这哪里还是他的若克啊!他漂亮的妻子已面目全非,脸烂得模模糊糊,四肢不全,衣裳破破烂烂,瘦得只剩下骨架,只有那条丈夫送的腰带还系在她的腰上!直到死,她都把他的爱带在身上!直到死,她都与他的爱同在!

1942年7月7日,朱瑞在《大众日报》发表《悼陈若克同志》一文。文中说:“她的死,是革命的损失,党的损失,妇女的损失,也是我的损失!因为我们是衷心互爱的夫妻和战友啊!”

朱瑞从潘彩琴身上看到了“陈若克的影子”

朱瑞与第二任妻子潘彩琴的结合,颇具戏剧色彩,这不仅因为潘彩琴当时就是联合剧团一名女演员,更是因为在许多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机关干部的印象里,潘彩琴与陈若克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俩的皮肤都是白里透红,她们的眼睛都是水灵灵的漂亮,而且她们自幼都很穷苦,一个是女工出身,一个是童养媳出身。陈若克生前曾在朱瑞面前夸奖过潘彩琴心灵手巧,给她做的上衣非常合适,她很喜欢潘彩琴。

1942年元旦,潘彩琴随联合剧团在沂南县演出,团长王照华临时要潘彩琴到朱瑞处借双皮鞋做道具。朱瑞见到潘彩琴,先请她坐下,问明来意后,用商量的口气说:“你借的东西我待会拿给你,我们先聊聊好吗?”说完,他搬个凳子坐在潘彩琴对面,双眼凝望着潘彩琴,说:“陈若克同志和我的孩子在日军‘扫荡中牺牲了,我非常怀念她们。”潘彩琴的脑海里立马浮现出陈若克那熟悉的音容笑貌。

朱瑞又问:“你是什么时候参加革命的?上没上过学?”潘彩琴回答:“1938年参加妇救会,参加八路军后学的文化。”朱瑞向潘彩琴讲述了自己到苏联求学、追求真理的经历。潘彩琴问:“苏联在哪里?”“苏联是外国,是出马列主义的地方。”

随后,朱瑞郑重地向潘彩琴提出:“小潘,我们交个朋友好吗?”潘彩琴一直很钦佩朱瑞的为人和学识,此刻听到这话,十分吃惊,不禁脱口而出说:“不行!你多大年纪,又是党的高级干部,那可不行!”朱瑞笑着说:“我才30多岁,就说多大年纪了,这么说我非和你交朋友不可。”接着,他又说:“若克同志是上海紡织女工,你从小做童养媳,所以我才找你交朋友。我不是找政委管着我,我是找能共患难的朋友,我看你很合适。”潘彩琴被朱瑞诚挚的一席话打动了,表示同意和他交朋友。

1942年中秋节这天,时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秘书室主任、统战部长谷牧等几位领导来到朱瑞住处,一碟小虾、一碗红烧肉、一盆豆腐,大家吃了顿便饭,算是一起庆贺朱瑞和潘彩琴的婚礼。

婚后,夫妇俩聚少离多。1942年10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党校由滨海区向淮海地区转移,在党校工作的潘彩琴也要随校离家。她出发时,朱瑞给她准备一个干粮袋,里面一半干粮,一半是当时非常稀罕的板栗,叮嘱她:“你胃口不好,不要乱吃东西,饿了吃几粒板栗。”1943年9月,朱瑞奉命赴延安参加中央党校学习并参与筹备党的七大。这时,即将临产的潘彩琴被组织上安排到皖东北泗洪县(今属江苏省管辖,当时隶属于安徽省)新四军四师驻地待产。9月17日,他们的大女儿朱淮北出生。

党的七大闭幕后,周恩来代表中央找朱瑞谈话,要他就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他闻讯后,找到毛泽东谈了自己请辞副总参谋长一职、发挥所长专干炮兵的想法。毛泽东听了很高兴,认为朱瑞的许多想法是正确的,还向朱瑞询问了组建炮兵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一些火炮性能等具体情况。当朱瑞谈到自己在建设炮兵中可以起到一个螺丝钉的作用时,毛泽东握着他的手说:“苏联有炮兵元帅,你就做我们中国的炮兵元帅吧!”谈话结束后,毛泽东同朱瑞一起合影留念。

1945年12月,朱瑞、潘彩琴夫妻在东北通化重逢,大女儿朱淮北已两岁多,能说会跑。朱瑞抱着第一次见到的女儿亲了又亲,女儿喊道:“妈妈,我不要这个叔叔,他的胡子扎我的脸。”朱瑞笑道:“可不能叫我叔叔,得叫我爸爸。”朱瑞很爱自己的女儿,一次在写给妻子的信中说:“不要打淮北,孩子大些,有脑筋了,可以说得通的便不要打,爸爸妈妈的军阀残余都得改正才好!”

在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和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炮兵学校校长后,朱瑞东奔西走,网罗专业技术人员,搜集日伪军遗弃的武器,因资金匮乏,把潘彩琴做路费的3枚金戒指也捐献了出来。1947年7月2日,他们的二女儿朱东北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生,朱瑞守在妻女身旁仅短短一天,第二天便匆匆赶往哈尔滨参加重要会议。

1948年9月10日,朱瑞离开哈尔滨赶赴辽沈战役前线。潘彩琴送他到车站时,发现皮鞋忘记带了。朱瑞要潘彩琴和他一起回家去取,并说:“这样咱们全家可以在一起多呆一会儿。”不曾想,这是夫妻俩的最后一次见面。

1948年10月1日上午,攻取辽宁义县的战斗打响。随着朱瑞一声令下,东北野战军炮兵1000余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发出雷鸣般的怒吼,顷刻之间,义县城墙就被撕开了一道40多米宽的裂口。这一仗全歼国民党守敌1万多人,胜利拉开了辽沈战役的序幕。由于这是炮兵第一次使用缴获的美国榴弹炮,为了了解这种火炮的性能,为下一步攻取锦州城提供经验,战斗还没有结束,朱端便从指挥所出来,亲往城南突破口实地查看城墙被炮火破坏情况,途中不幸触雷,壮烈牺牲,时年43岁。中共中央在唁电中指出:“朱瑞同志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炮兵建设中功勋卓著,今日牺牲,实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之巨大损失,中央特致深切悼念。”

朱瑞牺牲后,哈尔滨本地报纸和广播均有报道,而潘彩琴却因为忙于工作调动和给两个年幼的女儿做棉衣,加上身边人都对她保密,一直被蒙在鼓里。1948年10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的高岗在家里召见潘彩琴,要求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遇到重大事情必须经受住严峻考验,随后把当天出版的报纸拿给潘彩琴看。当潘彩琴看到“朱瑞同志光荣牺牲”的大标题时,犹如五雷轰顶。10月6日早晨,朱瑞遗体由前线运抵哈尔滨火车站。潘彩琴跌跌撞撞地奔向列车,看到停放在车厢里的朱瑞灵柩,悲痛欲绝。10月9日,朱瑞遗体被安葬在哈尔滨烈士陵园。潘彩琴站在朱瑞墓前向他许诺:“一定带好两个女儿,照顾好婆母。”

朱瑞牺牲时,潘彩琴只有25岁。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她倾尽自己的青春芳华,在爱里、在梦里,与九泉之下的朱瑞生死相依,苦恋55年,直到1994年因病辞世,没有再嫁。他们的两个女儿继承父业,长大后都参军当了炮兵,从事炮兵兵种快速反应和炮兵装备研究工作,为新中国炮兵建设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徐嘉)

猜你喜欢
炮兵
推进炮兵部队政治工作向标准化发展转型
鸣炮庆生
炮兵作战指挥训练手段与训练质量相关性分析
关于炮兵专业新兵“一站式”训练的思考
浅谈朱瑞对炮兵建设的贡献
炮兵测地训练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炮兵精英:英国陆军皇家炮兵团
模糊专家理论在炮兵指挥控制系统中的运用
对联合火力战炮兵运用的几点思考
象棋少儿教程(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