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在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经济文化的影响力,在文学、史学、哲学、科学、教育、艺术等领域都有极大的进步。可以说,宋代在我国文化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皇帝自带文人气息,很多皇帝都善于舞文弄墨,其中宋徽宗父子最有代表性。自宋初开始,科举制度便一改唐代之风,由重武变为倡文,开殿试,考试内容尤以诗赋为重。北宋徽宗时期,创翰林书画院,将绘画纳入科举体系之中。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各个窑口的创作风格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磁州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白地黑花装饰上,从宋到金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过程。本文将通过探讨确定磁州窑白地黑花彩绘形成的具体时间,进而分析其彩绘装饰风格经历了何种变化。
关键词:磁州窑 白地黑花 彩绘装饰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北方民窑窑口,始烧于五代,北宋达到成熟,金代进入鼎盛,元代以后质量有所下滑,至清代停烧,前后共经历一千余年。磁州窑独特的白地黑花装饰风格在那个窑口林立的时代独领风骚,其影响力之大,使得周边地区纷纷效仿其产品,从而形成了磁州窑系。如今,以河北彭城地区为中心,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甘肃等省(自治区)都有磁州窑系遗址存留。我国近百年来对磁州窑的发掘调查也有多次,如1918年巨鹿古城出土瓷器中包含大量磁州窑类型瓷器,20世纪30年代叶麟趾先生对磁州窑的考察,1951年陈万里先生、1957年冯先铭先生、60年代以后对磁州窑进行的多次大普查等都让磁州窑在人们的眼中逐渐明晰起来。“根据磁州窑16处窑址调查,发掘文物的釉色、色料、装饰技法不同,可将磁州窑的装饰分为58种。”[1]其中白地黑花、白釉釉下黑剔花是磁州窑产品中的中流砥柱,产量大,精品多。如现藏于日本兵库白鹤美术馆的磁州窑白地黑剔花龙纹梅瓶(图1)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图2)。
磁州窑彩绘装饰手法是在借鉴湖南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绘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水墨画元素所创造出的一种独具匠心的装饰方法。其大致的制作方法是先在坯体上均匀地施一层化妆土,再用毛笔蘸斑花石料(一种当地所产矿石,富含铁,烧制后呈黑色)进行绘画,再喷一层白而透明的釉,最后入窑烧制而成,其绘画特点是走料流畅,画面行云流水,生动活泼。白釉釉下黑剔花也可算作白地黑花装饰的一种,其不同之处是在白色化妆土的基础上再均匀地浸一层黑色化妆土(这种黑色化妆土也是由斑花料和一些黑色釉料配置而成),待这层黑化妆土快干未干之时在其表面绘花,再用工具剔除花纹外部的黑料,最后喷釉入窑烧制。因为磁州窑是民窑,白地黑花彩饰题材不同于同时代官窑制品,所表现内容比较自由散漫,范围也更大,内容更丰富,如植物、飞禽走兽、诗文、名言警句、婴戏等,多反映民间百姓喜闻乐见之物,充满了生活情趣。如磁州窑白地黑花蹴鞠枕(图3),
画面描绘一小孩正在蹴鞠,蹴鞠即现代足球的原型,宋时流行蹴鞠这一体育运动,而磁州窑彩绘则正好记录了这一画面。诸如此类瓷器现存较多,能帮助世人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人文风貌。
关于磁州窑白地黑花彩绘出现的时间,学术界研究者们各执一词,如冯先铭先生认为,“安阳隋开皇十四年(594),张盛墓出土的一件瓷俑,在突出部位使用了黑彩,开创了磁州窑釉下黑彩的先河。”[2](图4)而秦大树先生则认为,“有助于确定白地黑花器创烧时间的北宋墓葬,迄今只发现了一座,即河南方城崇宁三年(1104)范致祥墓。”[3]“墓中出土白地黑花碗一件,碗的外壁画有简单的草叶纹和宽带纹。”[4](图5)笔者更偏向秦大树先生的观点,其原因便是碗壁上的图形更偏向于磁州窑彩绘装饰的风格,而并不仅仅是点缀装饰。但也可从图中得知,这个时期磁州窑或者说磁州窑系窑口所制作的瓷器仅仅类似于白地黑花装饰,还不够成熟。1963年,对河南省鹤壁集窑的发掘,将所得遗物进行分期,得六期,其中显示白地黑花瓷器大量出现的时期为第四期,对应朝代为宋代晚期、金代早期。1978年第二次发掘,获得大量实物,对应朝代为金代。这一时期器物出现了成熟的磁州窑风格彩绘,另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几次对磁州窑的大发掘,其所得遗物年代都在金代,器型较宋代更丰富、彩绘题材范围更广、绘图更流畅,证明了磁州窑真正成熟的时期应该在宋末金初,“磁州窑和整个磁州窑系,白地黑花装饰的产生都不早于北宋末期,估计应在徽宗朝以后。”[5]
磁州窑白地黑花彩绘虽然是在宋代后期才逐渐成熟和丰富,但最初的起点应该是很早就出现的点彩装饰,尔后在不断影响和改进中才得以成体系,到了金代才变得尤为盛行。在磁州窑熟练掌握毛笔绘画装饰之前,多以刻画花加以点缀,先绘制图案,然后只用竹制、木制、铁制工具对表面进行画划处理,其装饰内容比较雷同。换句话说,图案是可以照抄的,往往一个图案绘制出来以后,图案便成为一个摹本,可以无限复制,每一个绘制出来的纹饰都很类似,然后再组合起来装饰在器物上,如牡丹纹(图6)、莲花纹、卷草纹等。徽宗即位后,由于大力推广,全国上下艺术气息浓郁,文人画迅速走红。但也正在这一时期,金兵南下攻打中原。公元1127年,完颜阿骨打率兵攻打北宋都城汴梁,俘虏徽、钦二宗,中国北方在那个时期被卷入混战,磁州窑所在地也在战场周边,生产自然中断。如果没有战争的侵扰,磁州窑的绘画风格可能会更早受到影响。到金代,北方逐渐安定,社会生产得以继续,磁州窑窑业也慢慢恢复,而这也是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得到极大发展之时。宋金战争使得皇室南逃,但宋王朝真正实力其实并未减弱,加之金统治者的汉化政策,文人风气依然浓厚,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继续受到影响。这一时期刻画工艺有所减少,毛笔的使用开始普遍,绘画内容较之前稍显奔放,线条更加流畅,工匠气息有所减少,但装饰内容以及布局还没有完全跳出工匠画的界限,所绘纹饰不再如模板,但仍很雷同,如金代白地黑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其瓶身布满缠枝纹饰,缠枝中间最显眼部分绘牡丹,乍一看已不似前期那般严谨、刻板,带有一些人文气息,但绘画内容仍然是有规律可循的。牡丹花形制类似,缠枝也同样,虽然每一笔都是自由勾画,但整体仍然未脱离工匠画范畴,这有点类似于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装饰,或者可以很确切地说,磁州窑装饰风格深刻影响了青花瓷,而在学术界也早已证明了景德镇元青花正是受到了磁州窑白地黑花的影响。金代后期,磁州窑的彩绘文人画风格才最终确定,这一时期的彩绘装饰大量出现类似文人画的装饰,虽然有一部分器物的装饰风格仍然未变,但已经可以将它们明显区分开,应该是一部分器物专门保留其工整、严谨的布局以适应市场。另一部分则受到影响进而创新,比如这件金白地黑花花鸟纹如意枕(图7),枕呈如意形,寓意吉祥,枕面正面采用开光纹饰,内画一只喜鹊立于枝头,造型活泼,整个画面有大量留白,而不是满地装饰,说明当时的文人画对磁州窑陶瓷装饰艺术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从当时的瓷枕、瓶、罐等大件器物上看,这种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图8为宋代佚名《蔬荷沙鸟图》(图8),可以看出其鸟的画法和构图形式与白地黑花花鸟纹如意枕非常类似。
磁州窑的白地黑花彩绘装饰是在宋末期才逐渐形成体系,磁州窑的白地黑花装饰风格初期的较为刻板和嚴谨,模板化较重,装饰内容多为各种植物纹,也有彩绘人物纹样,但动物纹样作为主体纹样似乎并不多见。宋末金初至金中期,白地黑花彩绘逐渐成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彩绘器物数量渐多,题材呈现多样化,风格一改以往的刻板,但还未完全脱离工匠气。金后期,白地黑花装饰分两类,一类仍保持原有风格,另一类则充满文人画之美。画面有精心设计和安排,瓷器坯体已完全被当作纸来进行艺术创作,这说明当时的文人画对磁州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磁州窑的工匠在长时间的积累和学习中不断巩固和创新,既生产出了严肃工整的工艺精品,也创造出了大众喜闻乐见、符合主流审美观的艺术佳作。
参考文献:
[1]马忠理.文物春秋[M].1997年增刊,1997.
[2]冯先铭.我国陶瓷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文物,1980(04).
[3][5]秦大树.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的产生与发展[J].文物,1994(10).
[4]南阳地区文物队,等.河南方城金汤寨北宋范致祥墓[J].文物,1988(11).
(作者简介:周益诚,男,景德镇陶瓷大学文博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宋元明考古)(责任编辑 刘月娇)